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寫為RDC),是位於非洲中部的國家,簡稱

民主剛果(RD Congo)、剛果(金)(Congo-Kinshasa)。陸地面積約234.5萬平方公里,是非洲第2大(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暨世界第11大的國家。人口超過8100萬,是世界人口第16多、非洲人口第4多的國家,同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法語國家。首都暨最大都市為金沙薩。

剛果民主共和國

民主剛果的前身為剛果自由邦與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建國。由於建國時與鄰近稍早獨立的原法屬剛果同樣以“剛果共和國”做為國號,國際社會在兩國名稱後括注首都名稱以作區別,因此又別名為剛果共和國(利奧波德維爾)。1964年8月1日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71年10月27日,時任總統蒙博託為去殖民化而將國名更改為扎伊爾(法語:Zaïre),1997年5月17日,洛朗·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攻佔金沙薩推翻蒙博託政權,並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98年開始的第二次剛果戰爭,讓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因為這場戰爭涉及了9個非洲國家和大約20個武裝勢力,因此也被稱為“非洲的世界大戰”。儘管在2003年簽署了和平協定,但戰鬥仍在在該國東部地區繼續。在剛果東部,強姦和其他性暴力的發生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這場戰爭自1998年以來造成540萬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死於瘧疾、腹瀉、肺炎和營養不良。

現被稱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地區,在8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早期的歷史開始於剛果班圖人的遷移浪潮,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從西北遷移到盆地地區,期間包括前殖民地時期至推翻殖民者時期。班圖人的遷徙取代了本地土著俾格米人,他們將其文化融合進現代剛果南部地區。班圖人從西非地區學習了農業和鐵器的使用方法,以剛果的班圖語系語言為主要方言。

人類隨後從達爾富爾和蘇丹科爾多凡地區遷移進入剛果北部,東非人也遷移進入剛果東部,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人類遷移使技術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南部和西南部人大部分是狩獵、採集者,幾乎不含金屬技術的使用。金屬工具在這段時間內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導致東部和東南部的狩獵採集者被班圖人取代。10世紀的班圖人完成了最後一次向中部非洲西部的擴張。人口的增長使交易網絡迅速形成,商業交易主要為鹽、鐵和銅。

在公元5世紀,一個氏族社會開始沿烏朋巴湖與加丹加的盧阿拉巴河兩岸發展。此文明被稱為烏彭巴,最終演變成盧巴王國(Kingdom of Luba)以及隆達王國(Kingdom of Lunda)。原始的烏彭巴社會演變成盧巴王國的過程是漸進和複雜的。這種轉變不斷進行,發展出幾種與烏彭巴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每一個社會都來源發展自其之前社會文化(與羅馬文化借鑑希臘文化相似)。

公元5世紀的社會演變在卡蘭巴(Kamilamba)周圍地區發展,然後由一些在桑加和加丹加周邊的文化所取替。在剛果地區出現的是這些特別豐富的礦石,除了在象牙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外,開始制定文明並實施鋼鐵、銅技術。烏彭巴因自己對金屬工藝的大量需求建立了一套大型商路(超過1500公里的商業網絡,直到印度洋)。此外,該地區擁有良好的農業條件和豐富的魚類和野味。其強大的經濟和糧食儲備,使該地區變得非常富有。城邦和中央政府建立在酋長制度上,成為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統治者變得越來越強大,特別是在16世紀。

班圖人曾經於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這個地區建立過剛果王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安哥拉、加蓬和兩剛果的疆域。15世紀晚期,歐洲人來到這裡開始奴隸貿易。到19世紀早期奴隸貿易結束的時候,這些班圖王國都衰落了。

1482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狄亞哥最先發現剛果河、並且在河口立碑為志後,在以後的三世紀中,歐洲人才和剛果開始作初步的接觸;有的人來此傳教,有的人開始在瀕大西洋的河口建立貿易站,用以販賣奴隸和其他物品。但是因為內部蠻荒多阻,深入剛果內部的歐洲人十分稀少。

1816年,英國也對剛果發生興趣,英國海軍派遣詹姆斯·亨斯頓·杜凱(James Hingston Tuckey)上校,率領裝備精良的探險隊溯河深入探測,終於因為河流湍急、氣候不適,杜凱一行人終告齎志以歿,他們的遺體現在還埋藏在博馬附近的太子島上。

剛果和文明世界的接觸以及有計劃的開發,始於1874年到1877年。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冒險深入剛果境內,但他將剛果河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源流。1874年,新聞記者出身的英國探險家史丹利,組織了一支包括342人的大探險隊,才認清楚了剛果河真貌。史丹利先向英國政府報告這塊還沒開發的財富之地,但是沒有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資助支持,所以轉向比利時。

1876年,比利時國王雷奧波爾特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國際開發非洲會議,斯丹利在非洲探險和經營的成就,深獲比王的重視,於是就以國際開發名義極力資助斯丹利委託開發,使他重返非洲探險。斯丹利在逗留剛果5年期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22處貿易站,同時在魯巴那河上流行駛汽船,並且在斯丹利瀑布附近建築鐵路,替比利時國王建立了“剛果獨立區”,並且在1885年成立剛果自由邦。同年獲得在柏林會議中的列強所承認,使比利時國王成為剛果自由邦的主人,1908年就將這個地方正名為“比屬剛果”。

剛果自由邦是一個通過殖民控制的非政府組織,由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個人控制。利奧波德是董事長和唯一的股東,他越來越多地在上剛果地區攫取象牙、橡膠和礦產在世界市場上銷售(雖然其名義上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當地人民生活和該地區的發展)。國家包括現代剛果民主共和國整個地區,存在於1885年至1908年期間。剛果自由邦最終因對當地人民日益殘酷的虐待和掠奪自然資源而聲名狼藉,導致比利時政府將其廢除,並於1908年接管。

公共力量(Force Publique)士兵於比屬剛果,攝於1918年,在公共力量的巔峰時期,共有420名白人軍官領導19000名士兵

比利時在1908年舉行了有關剛果的會議,儘管比利時最初不同意,但迫於國際壓力(尤其是來自英國),最終接管了比利時國王的剛果自由邦。從此,它被稱為比利時屬剛果殖民地,在比利時政府的統治下直到1960年。

民主剛果位於中部非洲西部,赤道橫貫其中北部,東接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北鄰南蘇丹、中非共和國,西界剛果共和國,南界安哥拉、贊比亞。剛果河自東向西流貫全境,另外有烏班吉河、盧阿拉巴河等重要支流。東部邊界自北向南有艾伯特湖、愛德華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和姆韋魯湖等湖泊。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位置在非洲中部,位於非洲赤道心臟地帶,地大物博,為非洲僅次於阿爾及利亞的第2大國。全國總面積2344858平方公里[20]。北鄰中非共和國,東北和南蘇丹接壤。東鄰東非地塹,峭壁深谷,水深奇秀,與烏干達、坦桑尼亞、盧旺達和布隆迪相接。南與安哥拉毗連,東南界贊比亞,西界剛果。西南部剛果河下游一隅瀕大西洋,海岸線只有37公里長[21]

這個橫跨赤道的國家,國境佔剛果盆地的絕大部分,並且被支流密佈的剛果河所灌溉;除中下游有較大的平原外,其餘東、北、南三面都是被高原和山地所環繞,其中又以南方和東南方的山嶺最為高峻。平均海拔由600米到15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