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在歷史上一位良相能夠幫助國家起到國富民強的作用,而歷史上真正算的上是名相的卻屈指可數,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歷史十三大名相排行吧,看看誰位列第一。

1.開創先例 相傑之首——中國第一宰相 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儘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

戰後,為使齊國儘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在政治方面,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裡,4裡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2、才高齊天 謀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採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3、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 蕭何(?~前193)

漢朝初年丞相。諡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

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

西漢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蘇沛縣)人。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4.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 陳平(?~公元前178年)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

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漢建立後,曾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後改任左丞相。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後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的六種計策是:

第一 重賄對方將領,實施反間計;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離間項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滎陽之圍;

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第五,假遊雲夢擒韓信。

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劉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權臣,陳平學到了黃老之術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陳平最後是病死的,得以善終。

5.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蜀漢名相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

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

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後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後,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諸葛亮到襄陽後即求學於城南的"學業堂"。在學堂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後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幹一番事業。

誰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宰相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后,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於渭南,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勉縣東南)。年五十四。諡忠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