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學會文武藝,貨已帝王家”,這句話說的意思很直白了,就是無論有多大的才能,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拿去服務於帝王家的。而在古代,最終學得文武藝的人裡面,更是不缺乏功成名就權傾朝野的讀書人,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最終卻都落得個遺臭萬年的悲慘下場。像北宋的宰相,蔡京,中進士及第,從開封府起步,一路做到北宋宰相,文化水平極高,是北宋第一流的書法家,但是在歷史上卻被成為“六賊之首”。而對於這些奸臣,就連現代朝代遊戲麻雀飛青天或者一品官老爺等,都要拿他們來做小丑,可見是遺臭萬年了。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甚至在興花石綱之役裡,北宋還在自己的歷史編排了歌謠去損這兩奸臣:“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也正是這種情況太多太多了,因此又有“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那麼這句話是否就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句話開始不是這麼說的,最初的版本應該叫做“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相傳最初是來源於狗屠徐五。到了清朝之後,清代詩人黃仲則又改作“仗義每多屠狗輩”感覺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其實這句話之所以出來,那也是有淵源的。據傳在明朝天啟時期,桂林市住著一夥皇親宗室。他們吃飽喝足之後,總喜歡養鬥犬來相互搏殺,並以此用作賭博娛樂之用。而宰相門頭三品官,皇宗們的家奴們也是仗著自己服務於皇宗而自覺高人一等,他們不僅僅不把百姓們放在眼裡,甚至連當地的官府也都任意欺凌。每當他們閒極無聊的時候,就是百姓們遭殃的時間。因為他們會牽出鬥犬來,讓畜牲們任意撕咬路人來取樂。而百姓甚至官府公職人員,也只能任由他們囂張跋扈,都敢怒不敢言。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後來曹學佺委派道廣西擔任右參議。他為人剛正不阿,特別見不得這種行為。到任前他就對桂林的皇宗們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到任了一看果不其然。憤怒的他就決定打打他們的威風。這天,皇親的家奴又閒得無聊,又開始放狗咬人,結果有個秀才被狗給黏上了,被咬的嗷嗷大叫。危急關頭,有一屠戶跑了出來一刀就把狗頭給砍了下來,救了秀才的命。皇親的家奴一看,竟然有人敢膽大包天殺皇宗的鬥犬殺,氣的立馬就把屠戶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而審理的正是曹學佺,詳細看過狀紙後,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戶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藥費。皇宗礙於面子自然不服,於是要求重審。他們收買了秀才,說秀才是狗的好友,狗和他鬧著玩。兒屠戶惡意妄殺,該治罪。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勃然大怒,下令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住,招了是皇宗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於天下。曹學佺重判: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做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並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個說法,其實出自廣西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句話是出於憤慨對事不對人才說出來的。但綜合起來看好像也真是這麼回事,但事實上也不全對的。這就涉及到一個量的問題。之所以讀書人遺臭萬年的不少,但那也是因為掌握帝國權利的大部分人都是讀書人出身,就是屠狗輩想要賣那也沒地方賣啊。要是他們掌握了那個權利,你們敢說他們不遺臭萬年嗎?比如高俅,人家是踢球出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