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因地制宜造“林”脫貧

“以前我們雖然家家戶戶都種杏樹,但是苦於沒有專業技術,所以每年就只能任由杏樹生長,能收幾個是幾個。自從工作隊來了以後,從修剪樹枝到打藥防治病蟲害,給我們講解技術,可幫我們大忙了!”4月25日,見到記者談起陽高縣園林處對杏農的支持,該縣龍泉鎮磚樓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宋廣金感慨萬分。

陽高縣龍泉鎮的磚樓村、太師莊村、花窯村地處縣城西北,位於荒山腳下,是典型的貧困村。2017年縣園林處工作隊進駐三村幫扶後,通過實地調查和認真分析,因地制宜,把規劃開闊林業產業作為激活村裡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發揮園林處的專業優勢,為三個村打造專屬產業,實打實助推脫貧攻堅。

磚樓村曾有著種植仁用杏的歷史,並且規模較大,是村民收入中的一項主導產業。2017年10月,園林處幫助村裡建立仁用杏產業園區,打造“杏林”,對原有的仁用杏樹地進行了打埂、修路等改造,並提供技術服務,現園區林地覆蓋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看著這齊刷刷的一整片杏林,我這心裡就高興,要不是園林處幫我們,到現在還是這裡一片,那裡一塊,缺枝短苗,不成規模。”村支書宋啟祥滿臉欣慰地說。

太師莊村的紫皮大蒜在當地很有名。近年來,由於品種落後,產量與口味都沒有競爭優勢。經多次考察,縣園林處和龍泉鎮政府合資,換優苗,造“蒜林”,帶領村民代表和技術員從應縣選購優質紫皮大蒜種苗,為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新增大蒜種植面積0.5畝。“去年種出來的紫皮蒜口感好,不僅賣的好,價格比其他品種高,我家半畝賣了三千多,省事又來錢快!”建檔立卡貧困戶王金寶說。

花窯村發展經濟林,打造“松樹林”。花窯村土質疏軟,很適合苗木的種植。該縣園林處根據這一特點,與村委會制定出幫扶措施:由村委會與村民協商拿出土地,園林處免費提供松樹種苗,以村扶貧專業合作社管理的方式來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經濟林種植項目,並指派技術員來進行指導教學。

同時,在苗木成長的過程中,以每天一百元的工資僱傭這些貧困戶來進行照看管理,等苗木長大後,園林處再幫助銷售,利潤全部歸貧困戶所有。村支書趙登瑞對於這一幫扶措施,十分滿意:“有了這個幫扶措施,我們的貧困戶不用去外面打工,在家就能把錢賺了,還能掌握一些技術,從地地道道的農民變成懂技術的農民,有了技術,就不怕掙不到錢,就不怕脫不了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