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修專祠紀念李金鏞

官民修專祠紀念李金鏞

熟悉長春歷史的人都知道,長春曾有一座“李公祠”,這座專祠的主人公李金鏞在昔日的民間,還被稱為 “李青天”。除長春外,在他的家鄉以及他工作過的黑龍江,人們也都建有專祠紀念他。這樣的一名清末官員,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為其建在各地的專祠,今天還在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在清代歷史上,李金鏞是長春最有名的地方官,他也因此被長春人記住並修建專祠來紀念。所謂專祠,是封建各朝代為有巨大功德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宇。在清代,有特殊功績和以身殉職者,或親民之官,就會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職之地,或其家鄉建立專祠。當然,專祠不是說設就設的,因為有示範作用,也體現著一個朝代的思想文化導向,必須由基層官府或民間士紳階層提請給有影響的大臣奏請朝廷批准。清朝還規定,不管是京師還是各地的專祠,每年春秋仲月吉日都要祭祀,祭期、祭品、祭禮都有專門規定。

李金鏞就官階來說,只是四品道員,但其貢獻和影響卻十分巨大。他去世後,接辦漠河金礦的袁大化等人將李金鏞生平事蹟整理後,向李鴻章稟懇從優議恤,並請宣付史館立傳和在原籍建立紀念專祠。李鴻章將請求上達朝廷,光緒皇帝批准,可在無錫原籍建祠。光緒帝還破天荒地親筆為李金鏞撰寫了祭文,贊其“鞠躬盡瘁”“性行純良”“才能稱職”。此後十幾年間,經吉林將軍長順、直隸總督王文韶等人的奏請,長春和黑龍江漠河為李金鏞建立專祠。

長春李金鏞專祠

是怎樣建成的

李金鏞生前在吉林任事時間較長,而在長春更是深受民眾愛戴。他去世後的第五年,長春紳商士民各界,開始積極提倡為李金鏞修建祠堂。由長春養正書院總董貢生高培田,以及監生王振鷺等數十名士紳聯名發起,呈請當時的長春知府文韞轉稟吉林將軍。此事也深得長順的支持,他在奏摺中概括了李金鏞生前在關內和漠河的功績,對於他在長春廳功績也做了全面總結。

長順的請求,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被批准。光緒二十五年九月,長春紳商在城北城後堡村,即在同善堂邊上,“買得楊恩普房基地,東西寬十三丈七尺,南北長四十七丈五尺,南至街,北至節孝祠,東至同善堂,西至道”,由此李公祠的位置確定下來。

李公祠的籌資,則開始於光緒二十七年,長春知府王昌熾到任後,經稟準,養正書院紳董何曉川等開始籌集李金鏞祠堂修建費用,完全由“民捐民辦,不支公款”。因為是給李金鏞建祠,官紳商學各界踴躍捐錢。

光緒二十九年,王昌熾委派同善堂經董紀維綱,總司修建李公專祠,並於當年秋正式開工。李金鏞在長春時,很重視紀維綱。紀維綱在經辦李公專祠時,也非常盡力。不久冬季來臨,工程暫行停建,第二年春繼續修建。當年十月,李金鏞專祠竣工,從批准修建到完工,歷時八年。

修好後的長春城內李金鏞專祠,計修臨街大門一座,進大門後,院內東西各有廂房3間;然後又有二門一座,門內東西仍各有磚瓦平房3間。院內中間正面有專祠3間,坐北朝南,這就是李金鏞祠堂正廳享堂,廳前懸掛大匾,上書“李公祠”三個金黃大字;廳外部磚瓦一新,其內均為油漆彩畫,莊重肅穆。而祠堂全院修有外牆,西面牆面用石為牆底,上面砌磚。王昌熾在上報建築過程的檔案中,稱李金鏞祠堂“取材堅固,氣象巍峨”。

李金鏞祠堂院內各個房室的門楹上,均貼或刻有對聯,一共12幅,其中正廳兩側的木刻對聯,上聯是“凡事之開必有先公,昔曾綰斯符召文兼稱杜母”;下聯是:“極盛以後難為繼我,今忝權此篆肖規未免愧曹隨”。這是該祠主建者王昌熾的對聯。在《長春縣誌》藝文志中,記載了12幅對聯,為我們保留了李公祠的珍貴史料,但除了王昌熾是知府,紀維綱和張鳳田是李公祠的總監修,其他人寫聯時以何身份落款,我們不得而知。從對聯的內容,可見李金鏞賢名遠播,影響力巨大,威信極高。

根據清代規制,李公祠要由地方官春秋致祭。清末和民國時,隨著新政實行,許多新成立的機構沒有辦公場所,比如教育會、警察局等就曾借用過這裡。偽滿時,李公祠是偽“新京特別市道德總分會”所在地。

無錫和黑龍江的

李金鏞專祠

據記載,李金鏞在無錫原籍的惠山李閣學祠,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有主體建築兩進,均為面闊四間、進深六架,硬山頂平房。祠前有四柱三間式磚坊一座,坊後有亭翼然,亭內樹碑一通,刻錄李公生平功績。亭上和祠內有李鴻章以及時任戶部主事的那桐、時任保定知府的朱家寶、時任黑龍江將軍的程德全等人所撰楹聯12幅。其中李鴻章對聯如下:“被族包東溟而遠跨華離地錯,惟漠河猶扼邊衡,君是充國一流,蒼天悠悠胡不憖遺斯老;此事關北徼之大防保障功高,獨珂里先留祠宇,生值中原多故,忠靈耿耿尚期默濟時艱”。1949年後,祠堂祭祀活動停止,祠內的神龕、牌位及匾聯等被毀,祠前的牌坊、碑亭也先後被拆除,僅留下兩幢主體建築八間平房。

黑龍江漠河李金鏞祠,是清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得到朝廷批准的。曾任漠河知縣的趙春芳曾記載其具體地址是在距漠河七十里的元寶山前。有資料記載,漠河建立李金鏞祠始建於宣統元年,木質結構,南向,面積丈二尺見方,高丈五尺,中立李公木雕像一尊,前豎9尺高的旗杆一對。祠堂正中上方掛匾額,上書“寶藏興焉”。每逢春秋二季或過年過節,漠河礦局專在祠堂前舉行祭祀典禮,平素來往行人經過李公祠,也都進香施禮,以示對其尊敬和懷念,這座祠堂後來也被毀。

復建李金鏞專祠

助力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李金鏞出身低微,最高官至道員,官位也不顯赫,在世時人們就為其修建“生祠”,死後又建有三座專祠。說明他德在人心、功在愛國、力盡於民。改革開放後,各地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李金鏞及其巨大的貢獻被後人不斷書寫。漠河、無錫兩地政府相繼修復了李金鏞生前活動和紀念遺址。在其家鄉,2006年,無錫市人民政府發佈文件,將“李金鏞故居修復工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點項目,並於2010年9月正式開放。

而黑龍江省漠河市早在1998年和2007年兩次在漠河金溝林場復建李金鏞祠堂,復建後的祠堂成為講述李金鏞為國為民、鎮守邊疆作出卓越貢獻的重要場所,今天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

長春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李金鏞為官長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蹟和廉政奉獻的精神,更應該得到弘揚,而最好的載體無疑是復建李公祠和養正書院,這樣才能讓更多的長春人銘記和緬懷這位曾為長春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地方官,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增添更豐富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