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

“我今天建議你們讀尼采,是懷著一個70 歲的青年的心願,希望你們不做20 歲、30 歲、40 歲的老人。尼采是屬於青年人的,我說的青年,不只是指年齡,更是指品格。青年的特點,一是強健的生命,二是高貴的靈魂,尼采是這樣的人,我祝願你們也成為這樣的人。”

周國平在最新出版的“周國平譯尼采系列”總序中這樣寫道。

新經典文化最新推出了周國平全部的尼采譯著,共計五本:《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教育何為?》《我的哲學之師叔本華》和《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思考》另有兩種專著,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和《尼采與形而上學》也即將上市。

此次出版的五本尼采譯著,由周國平親自校訂,且分別增加了周國平撰寫的長篇導讀,帶領讀者讀懂原著,走近真實的尼采。

周國平: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聽聽周國平老師怎麼說:

尼采的哲學就是悲觀和反抗悲觀兩種力量衝破的結果

當年尼采開始從事哲學寫作,他是非常孤獨的。他寫《悲劇的誕生》是24歲,26歲發表,那個時候他是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與文學教授,他的水平非常高,當時被看成是青年古典語文學界的偶像,24歲被破格提了教授,提了教授以後他發表了這本書,發表這本書的結果是完全斷送了他的學術前途,古典與文學界認為尼采這個人不務正業,完全沒有按照學術規範的要求來搞學問,他受到了空前的攻擊,所有學生都離開他,他的課堂上剩下兩個學生,而且都是外系的旁聽生。

所以他搞自己的這套哲學,實際上非常困難,而且他後來出的書基本都賣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受到鼓舞,那時候他開始寫《我的哲學之師叔本華》,從叔本華的形象裡面他吸取力量。但是我覺得這本書完全是一個30歲的青年哲學家在談自己在哲學上的理解、他的志向、他要從事什麼樣的哲學,這個哲學和人生是什麼關係,和時代是什麼關係,和政治是什麼關係,講得非常好,對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時代意義。

尼采是一個悲觀的人,這個人的氣質就是憂鬱的氣質,很憂鬱、很內向的一個人,他小時候連續看到死亡,5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病死了。沒有幾天,他的弟弟死了。在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做過一個夢,他父親是一個牧師,他夢見父親的墳墓開了,他父親從墳墓裡走出來,走到教堂裡面,到教堂前面的桌子上抱起一個孩子,然後又回到墳墓裡面,墳墓又合上了。做完這個夢沒幾天,他弟弟就死了,這個夢應驗了。

所以他從小對人生非常悲觀,他從10歲的時候開始寫詩,寫了很多詩,我翻譯了一本《尼采詩集》,一共收了他的300多首詩,其中有50首是童年和少年時代寫的詩,這些都是悲觀的詩,覺得人生是一場空,都是這樣的調子。

尼采在童年時代已經對人生很悲觀,看到叔本華的書以後,加重了他的悲觀,驗證了他的悲觀,他覺得對人生的這種悲觀態度是對的。可是尼采和叔本華最大的一點不同是什麼?尼采是一個內在生命力非常強大的人,他不甘心,他看到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他不甘心,他覺得這樣下去怎麼活下去呢?尼采的哲學就是悲觀和反抗悲觀兩種力量衝破的結果,最後建立起他的一種強烈的所謂的權力意志也好,酒神精神也好,他的哲學都是為了解釋人生是有意義的,我們應該相信人生是有意義的。他早期的酒神精神、後來的權力意志,我們都要從尋找人生意義的角度去看,他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他這個人是很特別的。

周國平: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

尼采最強調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生命的強健,生命力的強健

尼采是一個頹廢的人,他的眼睛不好,幾乎半盲狀態,還有嚴重的神經衰弱,很強的社交綜合障礙症,他和人交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經常說不太得體的事情。

1986年出版了我寫尼采的那本書,我不知道其他年輕人怎麼看,在這之後很多年輕人是因為我這本書看尼采的。以前我們對尼采有一種特別大的誤解,中國以前對尼采的評價都是從前蘇聯那裡來的,前蘇聯對尼采是全部否定的。

對於尼采的頹廢、一身是病,我是這樣看的,我很理解這一點,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他的精神力量,其實是兩回事。尼采在自己的身上體會到身體的痛苦,身體虛弱的痛苦,他受夠了罪。但另一方面他這個人真的有內在的生命力,這個內在的生命力是一種精神的東西,可能一個人身體很不好,但是他內在的精神創造的力量非常強大,尼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創造力量非常強大。所以他後來講權力意志也好,講肯定生命也好,講超人,我覺得他的含義都是精神的,講內在的生命力。他覺得一個人沒有內在的生命力活著是沒有價值的,你必須有內在的生命力,就是一種創造的力量。

所以我覺得尼采最強調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生命的強健,生命力的強健,另外生命力的強健昇華為精神的創造力量。人生是一棵大樹,他看中的第一是根要壯,第二是花朵要美,生命本能、強健和精神上的高貴,這是他最看重的。

周國平: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

人們對尼采有很多誤解,他的妹妹起到不好的作用

人們對尼采有很多誤解,這個誤解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尼采的妹妹在裡面起到不好的作用。 尼采瘋了以後她寫了兩本關於尼采的傳記,這兩本專輯裡面捏造了很多材料,把尼采說成是反猶太主義者。其實尼采對於反猶太主義非常痛恨,他的著作裡面有大量的批判反猶太主義的東西。對所謂的血統派也是很痛恨的。我後來看他發瘋之前最後的一本書《瞧這個人》,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尼采妹妹篡改過的。在談到他自己家族的時候,他非常明確的說,我跟這兩個下流呸,一個是他母親,一個是他妹妹,我跟她們完全不是一個血統的,我的血統屬於凱撒,亞歷山大,精神上的傳統。所以他對他妹妹,是很討厭的,但是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周圍沒有親人,他又沒有結婚,沒有人照顧他,所以他妹妹經常在他身邊。

在他被法西斯化的歪曲過程中,他妹妹確實起到很壞的作用。希特勒還接見過他的妹妹。當然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一方面,對他作品的誤解也是很重大的原因。像《權力意志》,他的作品裡面經常講到種族,他的這些用詞是有含義的,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血統和種族,他是文化、是精神的,但是這些東西都被做歪曲的解釋。我的記憶中真正從理論上對尼采進行歪曲批判的是魯卡奇開始的,前蘇聯接受他的觀點並且強化。

我們不光需要物質浪漫,也需要精神浪漫

尼采說“我在處理較為深奧問題的時候,就像洗冷水澡,快進快出。”

我覺得(這個比喻)很痛快,洗冷水澡也很痛快。他很多提法、很多思想你是很意外的。他對一個傳統的問題,是從這個角度看的,會讓你感到很意外、很振奮。他講像洗冷水澡,他用“突襲”這個詞,突然襲擊,裡面有一個含義,思想這個東西不像哲學教授們在那裡按照邏輯推導、推導、推導,不是這樣的,思想是像閃電一樣突然閃過。我們對思想的態度也是這樣的,面對一個重大問題,你突然有一個感悟,這個時候你要抓住,這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

所以後來為什麼他的文章都是格言體一段一段的?當然有一個原因是他眼睛太不好了,沒有精力寫長篇的文章。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這些思想就是這樣的,他說過一句話,格言是永恆的形式。這個“永恆”是指最重要的基本的真理,這些真理用格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你只能從一個家度突然抓一塊,你不可能把它全部拿到。那些人想把它全部拿到,結果拿到的東西跟真理沒有關係。

改革開放以後,年輕的知識分子對於精神的東西有一種渴望,兼收幷蓄什麼都看,薩特、弗洛伊德、尼采都看,那時候的時尚就是這樣,你看這種書就是時髦的。所以我開玩笑說,其實也是真的,你跟女朋友約會,如果你手上沒有拿一本尼采,女朋友看不起你,覺得你沒文化。這是當時形象的一種表達。

從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這樣一種氣氛已經改變了,不再是精神浪漫,我把它稱為是物質浪漫。物質上的財富,各種各樣的名牌,那才是浪漫。其實你們不知道,有比這更高級的浪漫,年輕人都是浪漫的,但是什麼樣的浪漫我們都要好不好?不要光是物質浪漫,我們也要一點精神浪漫。我相信年輕人是天生的浪漫主義者,天生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對精神浪漫還是有渴望的。

我很贊同美國作家艾默生的一句話,我們要去讀經典。但是記住一點,你自己是本能,經典是註解,任何一個偉大導師對你都是註解,不是本能。

周國平: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