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天下西湖三十六,許昌西湖有其一。”始建於1958年的西湖公園,承載了幾代許昌人的文化記憶。

這幾天,經常路過市區勞動路公園西門的市民可以發現,西湖公園西圍牆原有的鐵藝圍欄已然不見。而是變身成了一條集各色綠植,景牆廣場,加上各類照明燈光,有著多個出入口的休閒步道。

許昌小西湖源於東漢,盛於唐宋,文化積澱深厚,是許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見證,也是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被譽為“許昌市民的後花園”。1958年,西湖公園建立,1972年建起圍牆,並於兩年後開始售票。幾十年後的今天,西湖公園經過多次提升改造,早已不再售票,而是成為“市民公園”,以美麗的景緻吸引市民遊玩。這裡的華麗變身第一時間便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休閒漫步。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拆牆透綠 西湖公園西圍牆有了大變化

很多許昌人都對西湖公園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每當清晨和傍晚,總會約上三兩個好友,一起鍛鍊、散步,或者週末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坐一坐承載了無數市民美好回憶的大象滑滑梯,那最近你在去西湖公園的時候,不妨到西圍牆轉一轉,現如今,那裡可是大變樣了。

4月18日下午,許昌西湖公園西圍牆提升改造項目已經完工,公園西門至南門勞動路段存在不短時間的藍色圍擋此時已經全部拆除,而公園西圍牆原有的黑色鐵藝圍欄也已不見,如今取而代之呈現在市民面前的是一條平坦的健康步道蜿蜒在小西湖邊,步道兩旁垂柳依依,鳥語花香,還有不少休閒座椅和景觀牆慘雜其中,市民們愜意地在步道上漫步,感受春天的魅力。

“真是改的不錯,如今沒有了那道鐵藝圍牆,從勞動路就能直接進出西湖公園了,方便了不少,並且騎車從勞動路經過,欣賞公園內的景色也少了遮擋,看著視線更寬廣,也更漂亮了,點贊。”在現場,不止一位遊人對公園西圍牆的變化讚歎有加。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親水景觀 增設了小廣場和一處九龍壁

不只是遊人,說到此次公園西圍牆的改造,直接負責此次項目施工的許昌市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張國瞭說,本次改造提升按照因地制宜、海綿城市、安全性的原則,遵循功能轉變、景觀完善、空間安全、西湖文化、生態綠色的思路,通過保留原有喬木、選用透水鋪裝、湖邊密植綠籬等具體措施,擴大了景觀空間,更打造了一條別具特色的市民休閒景觀帶。

此次拆牆透綠,拆牆透園,拆除公園原有鐵藝西圍牆後,共建成綠色休閒步道465米,最窄的地方有1.2,最寬的地方則有2.5米,在步道的最北端,也就是公園的西大門旁,還新增了一處竹影小廣場。

“小廣場內栽種了不少竹子,青翠挺拔,很是美觀。並且步道旁還新增了五處景牆,兩處壁畫。”張國瞭說,其中最大的一處景牆就位於竹影小廣場內,是一面高2.8米,長16.7米的九龍壁,整個牆面正好位於休閒步道與公園西門的連接處,將它們隔開,牆體的一面刻有九條栩栩如生的飛龍游弋在雲海之中,很是氣勢磅礴。“另一面的內容準備貼上整個西湖公園的鳥瞰圖和一些簡介和入園須知。”張國瞭說,建設這面景牆的最大作用一個是美觀,再就是為了防止車輛從休閒步道直接進入公園內部。

此次改造,不僅保留了岸邊原有的垂柳,還增種了南天竹、榆葉梅、紅楓、西府海棠等20多種綠植,以豐富這裡的岸邊景色。而岸邊2012年新建的4個休閒涼亭四周此次還特意加裝了漢白玉護欄,防止遊客落水。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生態廊道 人與自然融合,公園成了城市的會客廳

許昌西湖公園的小西湖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永樂大典》稱“天下西湖三十六,許州(許昌)西湖在其中”。1958年正式建西湖公園。古建築德星亭、聽水亭、讀書亭、梅花堂等得以再現歷史風采,小虹橋、煙波橋、聚星橋點綴其間,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場所。

如今,隨著西湖公園西圍牆的拆除,不光增加了各種新的微景觀和綠植,為了方便市民休息,記者在現場還看到,整條休閒步道上還增添了12處黃色的休閒長椅,可供市民歇歇腳,並有7個出入口供市民直接從勞動路進出公園。“這想的可真是周到,像我們這些老年人走累了,還能在步道旁坐一坐,吹著微風欣賞一下波光粼粼的小西湖和岸邊的垂柳,真貼心。”一對正在長椅上休息的老兩口這樣說道。

“晚上的夜景我們也沒有忽略,庭院燈、地埋燈、投光燈,不到兩側新添的七八種燈光不僅可以照明,也裝飾了步道最美的夜景。”張國瞭說。

“但值得提醒的是,此次西圍牆的改造,雖然使得市民與西湖公園變得更親近,出入更方便,但也希望市民能夠注意安全,不要隨意翻越小西湖岸邊的圍欄,文明遊玩。”張國瞭說,對於公園西圍牆的改造,其實他是最有感觸的,“這不僅僅是拆了一面面圍牆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凸顯了市民與西湖公園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真正的成為了許昌市民的後花園,拆牆透園,還園於民。”

提升改造 拆除100多間門面房,外牆全部透綠

在市區勞動路上,不少市民沿路邊的健康步道進入公園。

“直接從人行道上就可以進入公園,這樣不光方便了,而且公園的景觀可以直收眼底。”說起公園西圍牆的改造,每個人都是讚歎有加。

其實,說起西湖公園的圍牆,可以說是經過了多次變化。許昌市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張國瞭說,西湖公園建成半個多世紀以來,面貌發生過多次變化。為“還園於民”“還綠於民”,西湖公園不惜拆掉100多間門面房和北面的圍牆,使公園和街道真正融為一體。市民步入街道,公園美景盡收眼底。

進入21世紀後,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西湖公園建安大道西段的100多間門面房進行了拆除,西圍牆改為透綠護欄,市民站在建安大道西段護城河畔,就可以看到西湖公園北部的景緻。西湖公園變得更美了,和市民的距離更近了。

到了2012年,我市大規模對西湖公園進行閉園改造,在這次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園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將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西湖公園對現有的文物景點“修舊如舊”,將現有的人文、歷史景觀進行繼承和延伸。同時,西湖公園以生態提升為主線,凸顯水體和植被,使外牆全部透綠,綠化率在90%以上。

2017年上半年,北護城河(西湖公園段)進行景觀提升工程,西湖公園北部的護欄和家屬樓被一一拆掉,建安大道西段建起駁岸、人行橋,街道和公園融為一體。走進建安大道西段,彷彿置身於西湖公園。

2019年,西湖公園南門與西門之間的465米長的護欄將被拆除,保留現有的柳樹、疊石、觀景亭,調整健康步道,給市民提供休息、健身的場所。護欄拆除後,西湖公園和勞動路之間沒有了遮擋,市民沿著西子橋和蘇堤橋可進入公園。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還綠於民 沒有圍牆的公園,離我們越來越近

城市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承載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中,小西湖遺址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但此時的西湖公園設施陳舊,遊樂設施設置無序,市民對西湖公園提升改造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場新的改造勢在必行。

讓我們把時光回放到2012年,那年,我市對西湖公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提升改造。“在2012年閉園改造中,西湖公園進行了多處景觀的提升。”張國瞭說,西湖公園經過了數次提升改造,可以說是越改造越美麗,越改造越親民。

比如在2012年的時候,西湖公園原有聚星橋、煙波橋、小虹橋、臥虎橋、芙蓉橋5座橋。在對這5座橋的修繕、改建中,西湖公園拆除並重建了聚星橋和煙波橋。西湖公園還新建了九曲橋,使紅蓮島與小西湖東岸相連。在觀魚池與荷花塘之間, 西湖公園新建了荷花橋。提升改造後,西湖公園有7座橋。

此外,西湖公園建有多處親水平臺。西湖公園原有的水體景觀單一,水生植物缺乏。在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園增設了蓮花臺、石堤、水中雕塑以及多處親水平臺。水中植物以荷花為主。岸邊香蒲、蘆葦等間植於駁岸上,形成了美麗的水岸景觀。原來的荷花塘內,荷花品種單一。在2012年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園增加了白雪公主、白鶴、迎賓芙蓉、金合歡、案頭春等荷花品種,再現了西湖蓮舫勝景。

另外,近年來,我市在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進程中,市政府斥資6000餘萬元,提升改造了西湖公園,再現了德星亭、漢城牆遺址等園林景觀。西湖公園的改造以“拆、改、增、提”4個環節為主,注重突顯許昌的三國文化。

在景觀的打造上,更多地採用了軒、廊、亭建築合圍成的“半空間”構景,在綠化的實施上,大膽地利用了公園內原本的樹種,並增植了一些能夠輔助色系和季節性的灌木和喬木。

“在西湖公園數次提升改造過程中,我們還特別注重挖掘開發西湖公園的歷史人文內涵。通過的‘以宋時代文化為主線,三國文化為底蘊,多元文化輻射’要求,兼容相關歷史文化內涵,採用人物塑像、群雕、浮雕、畫舫、廊亭、彩繪、詩詞、楹聯等形式,在聚星島的德星亭、德星廣場和紅蓮島予以充分體現。”張國瞭說。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內涵豐富 許昌西湖美景入畫,雖小亦“西子”

那麼,經過了數次提升改造,西湖公園裡都有哪些美景?

4月,到西湖公園的遊客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前來賞春看牡丹。尤其是位於德星亭北側的牡丹園,園內盛放的牡丹吸引著不少市民在此圍觀。

西湖公園綠化隊工程師李長根介紹,牡丹園總面積1500平方米左右,擁有牡丹六七種。“這些牡丹大多種於2012年9月,是實施西湖公園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時栽種的。這些牡丹要經過近兩年的養護才能開花,2014年首次開放,今年是第五次開放。”李長根說,2015年和2016年,他們根據缺失情況進行了補栽。如今,這裡有各種牡丹1000餘株。

另外,西湖公園荷花塘北部的梅花堂久負盛名,約建於明清之際。清代詩人李來章曾寫下“梅花千百樹,草堂築其中”等詩句懷念蘇軾。由於梅花堂建築破舊不堪,地勢很低,在2012年的提升改造中拆除重建。新的梅花堂為仿宋代建築,周邊建梅花園,再現歷史風貌。

熟悉西湖公園地形的人都知道,從老東門進入,就到了後假山。據傳,後假山為明末李自成義軍攻許州時抱土積於城牆下而成,故稱“萬抱山”,又稱“闖王梯”。在提升改造中,後假山上恢復漢城牆遺址,並隨著山勢的起伏將城牆分為三段,在西段城牆上建展江亭,在東段城牆上建青梅亭。

德星亭位於聚星島核心,也是西湖公園的核心。但因年久失修,不能表現出東漢的文化內涵,在西湖公園綜合提升改造過程中,也對其進行了提升改造,以提高文化品位。在德星廣場上,突出“德星”主題,設計“陳荀兩家相會”群雕塑像,彰顯許昌以及西湖的悠久歷史文化,讓遊客在休閒娛樂的過程中,能夠感悟文化、汲取文化、傳承文化。

打造海綿公園、五星級公園後,西湖公園將亮點紛呈,更加親民。”談到西湖公園的未來,張國瞭說,西湖公園將營造“西湖八景”,以特色遊覽線路串聯起六大板塊,從南至北依次為南大門板塊、遊樂園板塊、觀荷亭板塊、德星亭板塊、曲水園板塊、漢城牆遺址板塊。

“西湖雖小亦西子。”許昌小西湖源於東漢,盛於唐宋,文化積澱深厚,在全國第三批文物普查中被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公園內,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亭臺橋廊錯落有致,花草樹木紅綠掩映,步隨景移,景隨人動。市民有的登島賞景,有的泛舟湖中。在園林建築聽水亭、讀書亭前,在古色古香的梅花堂、西湖蓮舫等景點,趙海青一家人邊走邊看,不時拿起相機定格動人的瞬間。

許昌市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張國瞭介紹,西湖公園已經成為文化氛圍濃厚、生態特色鮮明、各項功能齊全的城市公園。目前,每天進園人數超過5000人次,雙休日屢屢突破萬人關口。

尤其是每年的春節、國慶節等大型節日,進園人數達到6萬人次。據粗略統計,西湖公園免費開放後各個時段的入園人數均比過去增加近一倍。穩定的客流,成了西湖公園最可靠的“流量”。

從起初的“1元門票”到2005年公園免票,一泓碧水,滿園綠色。西湖公園免門票、“還園於民”的發展歷程,不僅給市民帶來方便愜意,而且帶來遊客數量翻倍,帶來遊樂設備大幅增加,公園收取的租賃、管理費用也實現倍增。從廣大市民到遊樂設施入駐方,再到公園管理方,實現了多方共贏,也讓共享、開放等貼近互聯網的氣質深入人心。

“2005年之前,西湖公園實行入園收費制,每張門票1元。如果騎自行車進去,還要為自行車交1元錢。”市民陳海說,老百姓捨不得花錢進去,偌大的公園整日空蕩蕩的。

“公園本來是公共性、公益性場所,一收費,就把人‘收’跑了。”陳海說,西湖公園免費開放的事兒,老百姓一直盼望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提出了議案、提案。

早在2005年以前,不斷有人提出對西湖公園免票。“免票之前,西湖公園每天的遊客不足300人,而與西湖公園僅一路之隔的許昌體育場內卻人來人往,格外熱鬧。”張國瞭說,雖然許昌體育場內的健身器材以及其他娛樂設施遠不如西湖公園完善,並且面積狹小,又沒有綠地,但由於是免費的,所以吸引了不少人。

許昌西湖公園:從圈地賣門票到拆牆透綠免門票再到拆掉圍牆全開放

經過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自2005年10月1日起,西湖公園免門票開放,對西湖公園進行壯士斷臂般的改革。

免費帶來了遊客的大量增加,“流量”激增帶來了商機。沉寂已久的遊樂場熱鬧了起來,西湖公園徹底擺脫了門庭冷落的窘境。

隨之,和西湖公園同樣實施免費的國家4A級景區禹州森林植物園,森林覆蓋率達89.9%,彙集國內外各類植物12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有116種。這座林木茂盛的“天然氧吧”,如今已成為當地人休閒納涼的理想之所。

從2018年7月1日起,作為國家4A級景區的中原花木博覽園免費開放了!在許昌,花博園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景區,早在2005年,這裡就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花博園年接待遊客人數持續上升,目前已突破百萬人次,在中原旅遊市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從禹州森林植物園到花博園,許昌已有兩處國家4A級景區實行免費政策。放眼全省,這樣的實施力度也屬“大手筆”。

隨著國家對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視,開放式的公園已經越來越多。張國瞭說,2005年以前,西湖公園還是收門票的,後來取消門票制度,帶來不少的二次消費經濟,現在看來,這個做法也確實是正確的。

從西湖公園到禹州森林植物園,再到花博園,一系列景區免票的實踐證明,解決公園、景點維護費用和遊人擁擠等問題,並非只有門票漲價一個辦法。轉變觀念,順應市場,進行多渠道綜合利用開發,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西湖公園的提升改造、免票遊園,是市委、市政府親民舉措,是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其實,隨著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許昌的公園也從1個上升到154個,而且都是免費的、公益性質的公園,市委、市政府為此投入了不少資金和人力物力來維護,當然更多的還是需要市民來持續維護,杜絕遊玩中的一些不文明現象,提升整體城市文明形象,才會讓這個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西湖公園的歷史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中,小西湖遺址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許昌小西湖源於東漢末年。當時因挖土築城形成坑窪,後匯水成湖。據傳,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就是將漢獻帝囚禁在今許昌西湖湖畔。經歷代擴建,到北宋時,社會經濟繁榮,百姓在此植樹插柳,種上藕蓮,小西湖逐步成為中州有名的園林勝景。後來蘇軾移官浙江杭州,致書州官趙德鄰,建議改名小西湖,以區別於杭州西湖。清道光《許州志》載:“小西湖水源於陘山之泉,彎環盤折流行至此,蓄而聚焉,通連於州城之濠,前賢守是邦者,相其地形水勢,因高而為亭臺,因下而為池沼……其間有梅、有荷、有蓮,花木相錯,不能遍舉。路雖細可以馳馬,波雖淺可以泛舟,因滿湖荷花,故稱西湖蓮舫,為許州十景之一。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小西湖已是碧水如鏡,樹木蔥鬱,溢彩泛舟,風景宜人。至宋代,更成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蘇軾等人的覽勝、講學之地。如歐陽修面對許州西湖春色,在《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寫道:“西湖春色歸,春水綠與染。”司馬光居小西湖13載,寫成傳世之作《資治通鑑》。范仲淹留下了讚美小西湖美景的詩作《西湖》。這些文人除了在這裡吟詩著書外,還在湖中修建了不少別具一格的建築。歐陽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歐閣”;蘇軾在“歐閣”之西修建了“長嘯亭”,在湖中建有“讀書亭”;韓愈建有“展江亭”等。文人的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