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读 王珣《伯远帖》

名帖解读 王珣《伯远帖》

晋王珣《伯远帖》47字,纵25.1cm,横17.2cm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大意:

珣叩首叩首,伯远的事业巅峰是可以期待的(仕途还有上升的潜力),大家认为好的,他自己却知道是祸患,因为有游历山水的喜好,才以此为借口获得出走(避祸)的机会,这里面的意思就不述说了,分别如昨,却成为永诀,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去瞻仰您。

另一种解释:

珣拜上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尊重,因为体弱多病,一直想悠游自在地生活,当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有达成愿望,和他分别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做了古人。远远的隔着山岭,不能来看我。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

《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病卒,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有文集十一卷,工书法,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

历史资料认为,其实这段文字就是说东晋风流宰相谢安的,谢安年青时与王羲之等各名流常常优游四方,中年才为官,因指挥淝水之战而一举成名,未来是可以建立更大的功业,但因为功名太盛而受到孝武帝猜忌,被迫出走广陵避祸,而借口就是志在优游,不在仕途,后因病重,返回首都建康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而《伯远帖》正是说了谢安的一生,可谓言简意赅:中年得志,因淝水之战而一举成名,换来东晋江山的稳固,事业的顶峰(也就是说仕途官位的上升)是可以期待的,但因受孝武帝的猜忌而如卧针毡,终因借口志在优游而有机会出走广陵避祸,否则孝武帝可能因猜忌而杀了谢安及全家老小,后因病重返回首都建康,可是很快就死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谢安出走广陵避祸时,分别就是永诀,再见已经是阴阳之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