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大交通引领大发展

弥勒:大交通引领大发展

高铁穿山而过。

在历史长河中,70年不过沧海一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红河弥勒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是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交通开始的。

家住弥勒市东山镇的陶开文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0多年前自己辗转数日第一次走出大山时的艰辛。现在,开上小轿车,带着家人,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坐上高铁,半个小时就到昆明。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弥勒人切身感受到,天涯咫尺,路不再漫长。

谈起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在弥勒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光强深有感触。“我的老家在玉溪市华宁县盘溪镇,因为工作原因,20世纪80年代来到弥勒。那时,从盘溪镇到弥勒,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对开。70多公里的路程,要颠簸五六个小时,若是遇上泥滑路烂,班车只能停开。有时候还买不到汽车票,只能先坐火车到开远,再从开远转坐汽车到弥勒。”张光强说,“现在,从弥勒到盘溪的公路改建成了标准的柏油路,每天从弥勒发往盘溪的班车就有六七趟,乘客再也不用担心行路苦、坐车难了。”

“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是弥勒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国锐对近年来弥勒市交通发展变化的概述。

随着弥勒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提升改造,一条条乡间公路真真切切变成了农民的“致富路”和“幸福路”。

“4年前,从乡政府到我们村委会的路全部是土路,到各个村民小组的路也全部是土路,遇到下雨,就变成了烂泥路,通行十分困难,也很危险。现在好了,从乡政府到我们村委会的路、到村民小组的路,全部都是水泥路,下雨也不怕了。路好走了,买汽车、买摩托车的人也多了。”说起路的变化,弥勒市江边乡小倮份村党总支书记普树生言语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

“以前,这里都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骑摩托车上街一趟来回要4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通了,不论天晴下雨,来回一趟,骑摩托车只要1个多小时,我们出行方便多了。”说起通村路的改变,江边乡平地村委会平地村村民小组的肖建福也深有感触。

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山里人走得出去,山外人进得来,货能卖到山外去,彻底告别了广大山区农副产品运输难和群众出行难的历史。“以前,路不好走,只敢种植甘蔗、谷子、玉米。后来,我们尝试着种植了芒果树,今年已经挂果。现在,路好走了,老板直接把车开到路边收购农副产品,我们的种植成本也降低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江边村委会大竹子箐村民小组村民李德兰开心地说。

近年来,弥勒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据交通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弥勒全市境内公路实有里程4036.989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占统计总里程的5.9%。拥有县管省道3条210.527公里、县道21条414.376公里、乡道134条1046.473公里、村道1952.9公里、专用道8条37.58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村组硬化率均达100%。

“2001年起,我就开客车跑昆明,那时的326国道还很差,从弥勒到昆明要3个小时。”弥勒市弥阳镇梅花温泉社区赤黑村党支部书记华国坤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弥勒的交通发展太快了,3年就是一个大变样。现在自己开着私家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昆明。”

2016年12月,云桂铁路弥勒站建成通车,一时间,“高铁时代”成了弥勒的热词。李国锐说:“高铁的开通,打通了弥勒通往昆明、进出两广的快速通道,不仅改变了弥勒人的出行方式,更给弥勒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机遇。”

说起交通发展的变化,不得不提城市交通运输。1996年,弥勒出现了第一家公共汽车公司(佛城旅游汽车有限公司),时有6辆公交车在3个线路运营,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线路逐渐增加,并延伸到了村寨。目前,全市共有城市公共交通经营企业3家,有公交车360辆,公交线路达31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17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日均发车1805班次,日均客运量5.53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弥勒人民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在弥勒大地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交通建设高潮,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弥勒现已基本形成‘北上省会、南下越南、东进两广、西达缅挝’的交通格局。”李国锐告诉记者,目前,弥勒市域内“四纵四横”公路主干道基本形成,南北高速公路贯穿,东西高速公路交汇,支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公路、铁路各类交通运输及出行方式在综合发展。

70年波澜壮阔,70年跨越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高速公路宽阔平稳,四通八达;干线公路上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农村公路绿化养护到位,干净整洁;高铁穿境而过……弥勒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变化,让广大群众共享更多的交通运输发展成果,也为该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了有力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