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馬基雅維利

本篇依舊是介紹《君主論》中的三篇章節,市民的君主國、君主力量的體現與教會的君主國。在開始正文前,說一句近來的感想,對馬基雅維利其人與其書,不應該僅視為古代的政治、社會學學者及其著作,而應該看做一位中世紀城邦共和國的執政者與他的政治觀點。

市民的君主國——名正方能言順

雖然說是市民的君主國——意為市民推舉的君主,但這裡無論“市民”還是“君主”均與我們印象中的概念不同。“市民”與“君主”類似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公民”與“保民官”——卻是本章(以及本書)中提到的貴族,基本與我們熟知的“世襲特權貴族”相似,因此出現了翻譯過來的“民選君主”。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還是凱撒有名

看本章的時感覺頗為有趣,因書中對君民關係,君民之間的官僚、貴族們心態、行為的分析與中國古代的皇帝、貴族、官吏、百姓關係極為相似,總結起來就是君王需要“名”與“位”,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權力共同性”吧。

依靠民眾推舉成為君主的人,之前或為平民或為貴族,在他登上君位後,並沒有壓倒貴族的“名聲”和“實力”,因此他必須給予民眾好處以獲得穩定的支持,但這通常會與貴族們的利益產生衝突,如何平衡貴族與平民對君主的支持與威脅呢?這就需要君主的手段,巧妙的提高自己的名望與實力。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羅馬貴族……

平民的支持可以通過施加小恩小惠獲得,還能以此增加自己的名望,但民眾的支持很難在危機時刻直接幫助君主;貴族的支持往往是強有力的,可代價是犧牲民眾的利益,這會損害君主的名望,如果是世襲又或者其他擁有深厚根基的君王來說自然無所謂,但這對依靠“民眾間威望被推舉”而成君主的人則是極大的不利。

在本章中,依稀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懷念著消失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同時又對民眾的意志抱有期待和不信任。

君主如何展現力量

直接突顯君王力量的方式就是建立強大軍隊,炫耀雄厚的財力,其次是在戰爭中展現自己的統帥能力,再次就是展示強大的城防與糧草儲備……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

至少最後一種可以令本地居民感受安全,因為其他地區擁有保護自己力量的民眾與城邦,並不會對君主的統治抱有期待。這就需要君主誇大敵人的危害,或通過言論宣傳,或削弱那些強大城市的力量,同時又鼓舞受到侵害的民眾,樹立自身保護者的形象。一般來說,與民眾共患難的君主,更容易被民眾愛戴。

教會的君主國——教皇國

在歐洲歷史中,教皇權威在鼎盛時期曾遍及歐洲,上可令一國之主求饒,下可賜予騎士們征伐異教徒,獲得領地的權力。在《君主論》成書時期,教皇的權力已經衰弱,但仍舊在意大利地區擁有獨立的領地,教皇以教廷為統治根基,如同古羅馬的執政者一般,控制著羅馬城,令教皇國成為當時意大利的本土五大勢力之一。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教皇國

然而教會的統治模式既不同於真正的王國,也不同於政教合一,教會結構和運作方式決定了它並不能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最關鍵的因素即是教皇的產生。

教皇之位雖然“至高無上”且在理論上是任職終身,卻是由世界各地教區的樞機主教們內部推舉而出,考慮到他們升為樞機主教的年齡,即是沒有暗殺、驅逐等因素,也註定了他們的任期不會太長,例如在馬基雅維利統計下,教皇們的任期平均不過十年。

由於樞機主教們各有自己的教區,形同當地的統治者(或之一),反過來教區的需求也會影響樞機主教甚至教皇——例如出身佛羅倫薩城美第奇家族的利奧十世、克萊芒七世,教皇國對其他大國的威懾多是宗教思想上的威懾和教廷長久以來積威。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克萊芒七世

因此,如果某位教皇想增強“國力”,就首先需要“集中權力”,培養、扶植更多的己方樞機主教,其次是奪取對意大利的話語權,當時可以與之抗衡的,唯有威尼斯共和國。於是時任教皇默許法國對意大利的入侵,削弱那不勒斯、意大利、米蘭和佛羅倫薩,後又聯繫其他大國驅逐法國,令教皇國的權威在意大利重新登上頂峰。

作為馬基雅維利政治乃至人生大敵,教皇利奧十世的權謀手段、權威乃至品德得到了作者充分的肯定……這不得不說是種諷刺,但即使去掉大概率的“諂媚”可能,馬基雅維利本人對強勢“君主”的期待卻也做不了假。

矛盾的馬基雅維利——共和國的追憶與君主國的期待

統一前意大利局勢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