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工程科技創新


摘 要: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需求, 推進農業工程科技創新, 該文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內涵, 總結了近年來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主要表現在農業機械化工程提高生產效率;農業水土工程實現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優化耕地資源提高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能源工程促進綠色發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工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促進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科學謀劃“三農”發展。該文重點從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和人才振興三個方面, 分析了農業工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課題, 提出了新時期農業工程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 包括樹立系統思維, 強化統籌和集成作用, 綜合集成農業工程理論、方法、技術和裝備, 提供整體、全面、有效的解決方案;聚焦提質增效,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推出一批關鍵工程技術和裝備;強化循環發展理念, 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 優化農業農村空間結構和產業佈局, 提供種養循環化、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模式生態化的產業發展和工程解決方案;提高信息化應用和創新水平, 促進數字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 創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業、智能服務的產品;突出城鄉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功能融合、產村融合、農業與互聯網融合、要素融合和協作融合, 做好鄉村振興規劃;加強學科建設, 開設急需專業, 培養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急需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 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和高效服務。

0 引言

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提出, 要加強農業工程學科與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並把農業工程學科列入國家亟待發展的25門技術學科之一。經過幾代農業工程人的不懈努力,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水土工程、土地利用工程、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農村能源工程、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工程、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 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當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18年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即2018年一號文件) 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2], 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本文擬重點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 梳理總結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 提出了農業工程創新面臨的新課題和亟需開展的重點任務, 以期為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 做好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參考。

1 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不懈努力, 中國農業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2013年以來, 糧食產量多年超過6億t[3,4], 肉蛋奶、果菜茶產量穩居世界第一, 保證了國家大規模城鎮化、快速工業化對農產品的需求。但農業農村依然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短腿和短板。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主要任務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即“五個振興”。實現路徑是:重塑城鄉關係,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 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即“七個之路”[6]。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 主要體現在以下10個方面。

1.1 產業興旺

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7]。當前, 農村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全產業鏈開發不夠;鄉土特色產業挖掘不足, 鄉村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重產量、輕質量, 重產值、輕生態的現象仍然存在。鄉村產業興旺, 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 以農民為主體, 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 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以及服務“三農”的鄉村服務業和服務城鎮居民的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注重質量興農品牌強農, 提高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 儘可能把產業鏈增值收益留在鄉村, 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

1.2 生態宜居

鄉村振興, 生態宜居是關鍵[8]。近些年農村人居環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 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 全國還有近1/3的行政村, 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 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的農戶比例不到一半, 80%的村莊生活汙水未得到有效處理[9], 這些問題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短板。生態宜居, 要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抓手, 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 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 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3 鄉風文明

鄉風好不好, 直接影響著村民對待生產、生活、家庭、社會和自然的態度[10]。當前, 部分鄉村陳規陋習仍然存在,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成為農民小康路上的攔路虎。移風易俗要樹立價值引領, 突出文化薰陶, 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 推進農村文體事業發展, 提升農民素質, 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社會風氣。

1.4 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農村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多元化發展, 農村基層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 各種訴求和糾紛不斷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難以應對複雜的社會現實。治理有效, 要以公平正義的法制為保障、以德治為引領、以差異化自治為核心[11], 注重激發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活力, 發揮政府、社會、個人的協調配合作用,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1.5 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近年來, 農民收入連續多年高於城鎮居民增長幅度, 農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觀。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逐年加大, 2017年, 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 895元[12]。要進一步採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 加強教育培訓, 提升農民素質, 激發農民生產創業的積極性, 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實現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1.6 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13]。根據黨的十八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14], 中國在建立農村社保體系、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城鄉二元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打破, 城鄉之間要素市場仍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1.7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在觀念上、認識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轉變和創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主要體現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15], 並將其全面落實到工作部署、規劃引領、投入保障、督導考核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上來。

1.8 農業農村同步現代化

當前, 農業現代化程度與工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 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現代化程度差距更大, 全國還有1/3的行政村村內道路沒有硬化[16]。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腿和短板, 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小康, 實現與工業和城鎮協同發展, 同步邁入現代化。

1.9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構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體制機制是中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到2050年中國仍將有1億左右的小農戶[17]。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需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 促使兩者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協作, 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新模式, 更好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 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18]。

1.1 0 責權一致的管理新格局

責權一致是履行職責、提高效能、考核問責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 農業農村管理職能分散, 不同程度存在“九龍治水”現象。2018年在原農業部基礎上, 新組建農業農村部, 將分散在國家發改委、財政、國土、水利等諸多部門的農業投資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田整治項目、農田水利項目的管理職責整合到農業農村部, 中央農辦設在農業農村部, 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 形成了“三農”工作一盤棋的格局[18]。

2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 農業工程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 研發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工程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 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1 農業機械化工程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 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高效、精準、節能型農機裝備研發製造不斷突破, 169 kW以上的動力換擋拖拉機實現量產, 高端農機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逐步打破, 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2017年全國農機總動力9.88億k W, 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發展到2 500多家。2004-2017年,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由110萬臺增加到670萬臺, 每百戶農民拖拉機擁有量從6臺增加到13臺,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2017年底,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19]。

2.2 農業水土工程促進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

中國水土資源不足並且分佈不均, 農業生產面臨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條件趨緊的狀況, 針對上述問題, 農業水土工程長期以來在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農業綠色高效節水、農業旱澇災害預防消減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取得明顯進展, 為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環境、確保糧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貢獻[20]。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7年, 中國耕地面積13 500萬hm2, 有效灌溉面積6 781萬hm2, 佔總耕地面積的50.2%, 比2012年提高了8.5%;節水灌溉面積3 432萬hm2, 佔有效灌溉面積的50.6%, 比2012年提高了9.9%。農業用水量3 766億m3, 比2012年減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 584萬hm2, 比2012年提高了22%[21]。可以說, 在中國耕地資源、水資源等未顯著增加的情況下, 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創新為實現農產品旱澇保收和生態環境改善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裝備基礎[22]。

2.3 土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生產能力提升

中國人多地少, 優質耕地不足。2016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973 m2 (1.46畝) , 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級的耕地佔比達67%以上, 50%的耕地無有效灌溉條件[23]。近年來, 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耕地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攻關研究[24,25,26,27], 在耕地質量變化快速評價、耕地保護監控預警技術、區域基本農田保護技術、砒砂土與沙復配成土造田技術、井工煤礦邊開採邊復墾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8,29,30,31], 為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來, 全國整理農用地3 533萬hm2, 建成高標準農田2 687萬hm2, 補充耕地185萬hm2, 其中, 補充耕地70%來源於土地整理復墾, 保證了全國耕地數量基本穩定。經整治後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單產平均提高10%~20%[21]。

2.4 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 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 在農戶儲糧、果蔬採後貯藏保鮮與加工乾燥、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發、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示範應用[32,33,34,35], 為農產品減損保質、節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 提升了價值鏈, 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 中國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 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2萬億元, 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36]。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2.5 農村能源工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十二五”以來, 農村能源工程以農村能源資源開發利用、農村生產和生活節能為主攻方向, 在生物質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生物質燃氣技術、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和太陽能、地熱能利用技術, 以及生物質爐具研發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37,38,39,40,41,42,43]。根據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行業統計數據, 2017年, 全國戶用沼氣4 057萬戶, 年總產氣量97.6億m3;規模化沼氣工程11萬處, 年產氣量26.1億m3;省柴節煤灶10 676萬臺, 節能爐2 769萬臺;70 020萬t秸稈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國生物質發電量約798萬k W·h, 比2015年增長了60%[44]。農村能源工程的不斷髮展, 為大幅提升農村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 有力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2.6 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 國家先後出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 鼓勵和引導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模式的研究、推廣和應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 畜禽糞汙沼氣工程和堆肥發酵技術模式研究, “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養殖等種養循環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45,46,47,48]。據行業統計, 2016-2018年, 全國建成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100餘個[49,50], 項目區內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和“全消納”, 畜禽糞便、秸稈、農產品加工剩餘物等循環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 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可達到30%以上;有力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 為促進農業可持續, 守住綠水青山提供了堅實支撐。

2.7 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工程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近年來, 農業建築與生物環境工程快速發展, 形成了日光溫室主動蓄熱放熱系統規模化生產技術與工藝、植物工廠化生產技術與配套控制裝備、畜禽新型健康養殖技術與工藝、池塘陸基和淺海設施養殖以及網箱工程技術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51,52,53,54,55,56,57], 為中國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根據行業統計數據, 2017年中國設施園藝面積370萬hm2, 佔世界設施園藝面積的80%;連棟溫室面積99.9萬hm2;作為裝備水平最高的玻璃溫室, 全國有9 000 hm2, 位居世界第二[58]。全國設施蔬菜播種面積400萬hm2, 佔蔬菜播種總面積的17%;設施蔬菜產量近3億t, 佔蔬菜總產量的38%, 產值9 800億元, 佔農業總產值的17.9%[59]。與露地生產相比較, 設施農業通過穩定的環境調控, 實現了週年生產, 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升, 以設施園藝為例, 單位面積的年平均產值比露地生產高3~5倍, 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

2.8 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促進智能農業發展

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60]。“十二五”以來, 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時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61,62,63,64]。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農業圖像識別技術、農作物遙感監測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 農業信息化科研體系初步形成[65,66,67,68], 研發推出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產品。智能農牧場、智能漁場、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化農產品加工車間相繼建立, 智能農業蓬勃發展。

2.9 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科學謀劃“三農”發展

長期以來, 為科學確定農業農村發展的思路目標, 明確發展任務和重點工程, 提出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重點舉措, 紮實推動“三農”事業全面發展, 中國製定了一系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69], 包括全國和區域的五年發展規劃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工程等一批專項規劃。這些規劃既是“三農”工作的路線圖, 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 為有效統籌各方資源、集中各方力量, 統領農業農村經濟工作, 提供了科學遵循。

3 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大振興”的主要任務, 其中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也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

3.1 產業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

3.1.1 迫切需要提升農業水土工程技術水平, 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基礎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保障糧食安全, 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 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 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 實現藏糧於地。2016年中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僅為49.7%。中低產田佔比仍然較高, 高標準農田只佔耕地總面積23.8%[70]。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農業穩定發展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提出, 要確保到2022年, 建成高標準農田6.7108 hm2 (10億畝) 。這給農業工程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積極研發適宜不同地區的水土資源持續高效利用、農田耕地質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術、模式和裝備。

3.1.2 迫切需要提高農產品加工貯藏工程技術水平,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 加強農產品產後分級、包裝、營銷, 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當前, 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比美國低20個百分點,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 比美國低1.8個點[36]。迫切需要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及銷售全產業鏈技術研發, 著重在農產品減損、商品化處理、副產物綜合利用、保鮮冷鏈運輸、精深加工等重點環節上開發出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

3.1.3 迫切需要提高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設施農業等農業工程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手段。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 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依然不高。據相關測算, 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德國的1/5、日本的1/9、韓國的1/5;當前, 中國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水平和設施農業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 還有很大差距。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 要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 加快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 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 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這亟需在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設施智能生產、農業遙感與監測技術、精準農業和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等農業工程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力度, 以現代裝備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業,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3.2 生態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

3.2.1 迫切需要提高資源利用工程技術水平,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 但平均化肥利用率僅為35%, 明顯低於發達國家50%的水平[71], 農藥平均單位面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糞汙約38億t, 40%以上未有效利用[72]。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 要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 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實現物質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到2022年, 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 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8%。這就要求我們, 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物質投入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發力度, 推廣先進適用裝備, 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相應的技術和裝備支撐。

3.2.2 迫切需要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技術水平, 促進生態宜居建設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打好的硬仗。2018年, 中國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在農村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廁所糞汙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工作任務。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需要, 在繼續做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的基礎上, 還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及汙水處理、農村改廁、清潔生產、村莊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提升技術裝備研發和工程集成創新的能力和水平。

3.2.3 迫切需要提高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技術水平, 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 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 積極開展農村水生生態修復, 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加快國土綜合整治, 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大行動, 加強礦區地質環境生態修復, 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自然岸線修復, 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工程等。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復治理項目涉及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農業系統工程等諸多領域, 亟需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圍繞生態環境修復, 提出適合不同地區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實施路徑。

3.3 人才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給農業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艱鉅的任務, 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難點課題, 需要大批農業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潛心研究, 集中攻關, 才能得到解決。當前, 農業工程人才明顯不足, 全國高校中僅有70餘所設置了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 8所高校具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73], 培養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亟需加強學科建設,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4 新時期農業工程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期,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使命光榮、任務艱鉅, 需要廣大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主動適應鄉村振興新形勢, 圍繞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新課題, 重點做好以下6個方面工作。

4.1 樹立系統思維, 強化統籌和集成作用

鄉村振興涉及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農業工程涉及生物、工程、機械、信息、經濟等諸多要素, 是高度融合的系統工程, 具有鮮明的整體性、關聯性、開放性、時序性和動態平衡性等特徵。在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 要創新思維模式, 樹立系統思維, 堅持科學統籌, 提高戰略謀劃能力, 圍繞行業發展和實際需求, 綜合集成農業工程理論、方法、技術和裝備, 提供整體、全面、有效的解決方案。

4.2 聚焦提質增效,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走質量興農之路。在農業工程科技創新上, 也要樹立高質量發展導向, 由注重增產向提質增效、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圍繞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研究推出一批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工程技術和裝備, 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4.3 強化循環發展理念, 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

當前, 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不相協調, 成為鄉村振興推進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亟需在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規劃編制、項目策劃和工程設計中, 全面統籌農業農村空間結構, 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和村莊空間佈局, 研究提出種養循環化、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模式生態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和工程解決方案, 推動建立項目微循環、村莊小循環、鄉鎮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農業循環體系, 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村鎮居住相適宜、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農業農村發展格局。

4.4 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 促進數字農業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 要推動數字農業農村和智慧農業發展。2017年Technavio諮詢公司報告提出, 未來幾年人工智能農業應用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3%。針對數字農業發展的巨大需求, 要抓緊建立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服務的數字農業技術體系, 突破數字農業應用的理論、方法和共性關鍵技術, 創制一批農業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作業和智能服務等重大數字農業技術產品, 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發展和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4.5 突出融合發展, 做好鄉村振興規劃

鄉村振興, 規劃先行。農業工程科研機構要發揮專業性、系統性和綜合性強的優勢, 統籌編制好鄉村振興規劃, 為鄉村振興提供決策諮詢和技術支撐。在鄉村振興規劃中, 要突出融合發展。一是注重城鄉融合, 堅持城鄉空間佈局相統一、產業發展相促進、公共服務相一致、基礎設施相匹配。二是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 堅持全鏈條發展和龍頭帶動, 構建利益鏈接機制, 推進品牌強農。三是注重功能融合, 堅持綠色生產與生態保障相促進、農業文化旅遊相結合。四是注重產村融合, 堅持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 盤活農村資產, 增強農村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五是注重農業與互聯網融合, 堅持推進生產經營信息化、農產品生產加工全程可追溯和數字鄉村建設。六是注重要素融合, 堅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機制, 吸引人才下鄉返鄉。七是注重協作融合, 建立規劃編制的部門協作機制, 充分調動村民和社會各界參與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的積極性[74]。

4.6 加強學科建設, 開設急需專業培養急需人才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 靈活設置專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農業農村規劃、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數字農業、農業遙感、設施種養工程、農村能源工程等相關領域專業人才。但目前, 國內高校基本沒有開設上述學科和專業, 有條件的院校應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結合行業發展需要, 開設相應學科和專業, 加強農業工程學科建設, 強化農業工程人才培養。

5 結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根本遵循。農業工程科技工作者要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豐富內涵, 認真總結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成效, 分析研判鄉村振興對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 在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方面發揮技術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堅持樹立系統思維, 圍繞行業發展和實際需求, 綜合集成農業工程理論、方法、技術和裝備, 提供整體、全面、有效的解決方案。堅持提質增效, 研究推出一批節本增效關鍵工程技術和裝備。強化循環發展理念, 研究提出種養循環化、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模式生態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和工程解決方案。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 創制一批農業智能感知、智能作業、智能服務的重大數字農業技術產品, 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發展和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農業工程科研機構專業性、系統性和綜合性強的優勢, 突出融合發展, 編制好鄉村振興規劃。加強學科建設, 培養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的農業工程技術人才, 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和高效服務。

作者簡介: 隋斌, 研究員,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農業農村部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模式綜合重點實驗室主任、“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 主要從事農業工程管理、農業農村建設和資源循環利用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廢棄物厭氧發酵與資源化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 (2017YFD08008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