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每次听他的第五交响曲,都感到作曲家叙述了一出个人被迫融入时代的悲剧。有人曾质疑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所表现痛苦的真实性。不可否认,他所享受到的衣食无忧的待遇的确值得文艺界同行们羡慕,与后来的索尔仁尼琴等人比起来,肖斯塔科维奇代表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奴颜卑膝的形象”。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时光回到三十年代初,年轻的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广受好评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立即获得成功并先后在各国公演,但斯大林观看此剧后愤怒的拂袖而去,报纸开始猛烈抨击这部歌剧和舞剧《清澈的小溪》,肖斯塔科维奇顿时成了“人民的敌人”,虽然没有被捕,但熬过了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之后,他再也不涉足大型歌剧和舞剧的创作,还撤回了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作家余华如此形容:“当他醒来以后,已经不是一身冷汗可以解释他的处境了。然后,肖斯塔科维奇立刻成熟了。他的命运就像盾牌一样,似乎专门是为了对付打击而来。”从这个事件之后,肖斯塔科维奇每当受到官方批判就更加严厉的自我批判,把自己说的体无完肤,“他似乎比别人更乐意置自己于死地,令那些批判者无话可说,只能在给他一条悔过自新的生路。”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这都归功于肖斯塔科维奇在死后发表的回忆录《见证》。如果没有这本书,或许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个肖斯塔科维奇就类似于历史的小丑了。这本书是他在一九七五年去世的前四年之内,对音乐研究家所罗门·沃尔科夫口授的。这些手稿被偷运到国外,每一章上都有肖斯塔科维奇的亲笔签名。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第五交响乐是以个人的情绪和体验贯穿始终,用抒情的形式来描写人在恐惧之下,压抑愤慨,虽有不平之音,但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社会和时代的悲剧。首乐章用严格的奏鸣曲式,一开始就十分沉郁,第一主题中给人山雨欲来的悲剧预示,尖锐的第一小提琴则如同在痛苦紧张寻求答案,两者在复调般的对比中行进。中间的进行曲令人感到恐怖压抑,管乐与小提琴在喧嚣中强烈冲突,以至于逐渐走向悲壮的高潮,随后逐渐衰退,在阴沉和不祥中结束。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一九四九年肖斯塔科维奇被派往美国出席世界和平与文化大会,“坐在饭店高台上的他,给人一种令人惊异的虚弱感,人们可以看到他用抖动着的手拿着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他的面部经常习惯性地抽搐着,嘴唇也拉成一种令人狐疑的微笑。在发言稿的整个宣读过程中,从这位作曲家嘴角和面颊的不停抽动中可以看出,他的坐立不安已达到了一种难以控制的程度。”

《见证》:伏尔科夫,作家余华说他,当他醒来,早已一身冷汗

肖斯塔科维奇说过,音乐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彻底照亮,同时那也是他最后的希望的最后的避难所。对一个精神上受到凌辱但又长期不能表达出来的人来说,这样的说法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悲哀!因此他的音乐是绝望的,或许有愤怒与抗争,但没有任何希望,无可挽回,欲哭无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