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本文,分以下几方面阐述 : 传统“六远”法古人论述 : 用“透视学”来解读“六远”法 : “六远”法之美中不足 ; 完善“六远”法的几种透视取势法。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一,传统“六远”法的古人论述。

“高远、平远、深远、阔远、迷远、幽远”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六远”山论理念。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 :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顶,谓之“高远” ;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 ; 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等》又增一说 : “郭示谓山有三远,愚之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 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物绝至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两家之说,谓“山记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 ; 以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 ; 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介子园“画谱中的山论三远法曰,山有三远,自下而仰其项,曰:“高远” ; 自前窥其后,曰:“深远” ; 自近望及远,曰:“平远。高远之势兀突,深远之深重叠,平远之致冲融。

这些都是不同朝代和不同著说中,其山论对“六远”的定义论述。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见,不断地充实。在艺坛中对画论有不同之见解十分正常,随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加强和拓宽甚至更新,都是与时俱进。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二,用“透视学”来解读“六远”法。

“透视”是绘画艺术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述语。即是在空间用人的视觉来观察物体的方法。在绘画述术中应用广泛,用透视原理和方法进行造势取势,安排入画的内容构成画面的构图方法,称为“透视取势法“。

“高远”法,用“仰视取势法”解读,即视点位于低处仰望高处,将视物耸立于画面的主体位,形成高远之势。如《溪山舟渡》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又如《云山溪水春意浓》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平远”法,即用“平远取势法”解读,即视点位于水平线上由近望远,把视物展示在画面上,如《山水画》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若视点位于此岸平视远望彼岸即为“阔远”。如《江天渔家》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深远”法,用“纵透视取势法”解读,即视点位于山前向山后纵深观望,将视物由低处向上层层摆放在画面上,如《烟寺晚钟》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迷远”和“幽远”,即用“空气透视取势法”来解读,视物距离视点越远,形象越模糊,有迷茫之感的为“迷远”,如《“溪桥策杖图》的截图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或有微茫缥缈之感为:“幽远”。如《山村晓韵》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总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高远”营造高大雄伟之势,“平远”与“阔远”营造辽阔磅礴之势,“深远”、“迷远”、“幽远”能营造意境和气韵。

三,“六远”法之美中不足。

虽说“六远”山伦理念是画家创作传统的山水画的画思、画意、画境的基础理论和构图依据,但也有它的美中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高远”法,,能表达高山的雄伟壮观,但由下仰望上只能看高山整体结构,且看不到山顶上的平远之势,更不可能分几个层次表示不同层面上的场景。如《林泉高士》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无法用“六远”理念去构思、构图把各种场景综合于同一场面的巨幅大画,如《黄山松云》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更无法把隐藏在景物中标志性的建筑物显示出来,而且无法解释如《清明上河图》那么复杂场景及百米卷等画面构成。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总结经验和技法并升华为理性,进一步地去完善这“六远”山论理念。而“透视学“中用透视原理和方法且且可以解决这理性问题,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六远”山论理念。

“透视取势法“有很多,如“仰视取势法”、“俯视取势法”、“纵视取势法”、“平视取势法”、隐性取势法”、“散点透视取势法“等等。

四,完善“六远”山伦理念的几种透视取势法。

第一,俯视取势法。

视点固定在高位处,俯视低处,这样,既能展示山体的高大雄伟,又能在高位处平视山顶上的平远之景,还能俯视山下的溪流景观,如《溪山晓韵》,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此法还可以看到高山云海一往平川之景,如《黄山云海》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还可以把大区域的城市风景全面地收录于巨幅大画的画面上,如《漯河市沙、澧两河交汇处的大场景》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第二,纵移平视取势法。

视点沿着与水平线委直的方向移动,如把视点位于低处水平线上平视,可以构成宽广辽阔的场景,如《苍松江畔立,一湾江水碧》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如把视点位于高空云层处,可以展现云海之景,如《黄山云海》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如把视点同时固定在高处与低处,可同时展现上、下两层的场景,如《峡谷有声含晚秋》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如把视点同时固定在高、中、低三位处,把同时平视前方的场景放在同一画面内,就可以得到三个不同层次的整体画面,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这样就解决了单一“高远”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溪山行旅图》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又如《溪山策杖图》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第三,散点透视取势法。

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移动视点的立足点,把所现物景通过巧妙、有机的组合,构成于同一画面中,此法在创作城市风景、巨幅大画,甚至百米长卷中广泛使用。

如《太湖月亮酒点全景图》,此图以月亮酒店为实景主体,把附近的会所、酒店、旅舍、桥梁和各种动、静船泊等都巧妙地组合于同一画面上。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再如,《桂林阳朔风景图》把桂林阳朔的各种、景观都收录于同一画面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再如《大漠魂》,此图把各种不同形态、神态的胡杨树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巨幅胡扬林的场景。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再如《澧河风景区》,以画把漯河市政府大楼前面澧河两岸的美尽数收录于其中,而且把隐芷在河边林带中的一些景物、景树用散上透视的方法显露出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又如十米E幅大幅《大美河山入画屏》(分四段展示),把中国气势雄伟、烟雾缭绕的大美山河之景汇等于此长卷中。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再如北守名画《清明上河图》(此处展示的是本人绘画的焦墨版《清明上河图》),采用视点立足点平移走动的方法,居高临下把北宋首都汴京东山门外运粮河上虹桥及两岸货物杂阵、百态场景全部收录于其中。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第四,远近取势法。

1,画面上将离视者远的景物放在高视者近的景物之上。如《九寨多泉瀑》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2,在画面上把远的景物画得比近的景物要小。如《象山春早》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又如《村居》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3,物体距出视越远,线条越细绒、越模糊、色彩越淡。如《漓江一曲千峰秀》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又如《娇美河山入画屏》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4,在画面上由近及运描述纵深位置的场景,给人以深奥、神神之感,如《大漠魂》截图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再如《结伴同行》截图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5,在同一画面上近景压在远景之上,由下向上、由前至后,层层纵深推运,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用“透视学”来解读和完善山水画中“六远”山论理念一一秦国健

总之,结合透视原理和透视取势法就比较完喜地总结了传统山水画的各种画面构成之规律,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若需要了解透视学与绘画创作的关系及“透视取势法”可在今日头条上阅读本人发表的相关文章。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