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為先,四診合參

脈診為先,四診合參

《內經》記載寸口脈法,三部九候遍診法,人迎寸口對照法三種脈診方法,《難經》則提倡獨取寸口,晉王叔和隨其後編撰《脈經》,首次系統闡述獨取寸口脈法。從此,中醫臨床形成了獨取寸口脈以獲取診療信息的技術,後經歷代發展完善,成為中醫診斷學四診之一。

筆者認為,在正確運用脈診技術和分析方法的條件下,脈診在四診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望聞問診輔其後,四診互參可以完善診斷,但在意義上並非等同。多數情況下脈診提供的信息有覆蓋其他三診分析方向的作用,有時脈診分析足以完整客觀地反映疾病的病機變化,其他三診可起到旁證、印證的作用。即使在脈診分析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也可以輔助其他三診確定分析方向,這時其他三診對脈診結論發揮完善補充的修正作用。有專家學者將脈診在四診中的意義喻為燈塔、指南針、路標,絲毫不為過。

筆者主張,中醫臨床技術路線最合理的即是“脈診為先,四診合參”。

“脈診為先”要求臨證首先要潛心切脈。患者靜心候切,醫生不問診,不看資料,努力完成切脈與分析兩步。在操作過程中,醫者對指下脈象的記錄和分析是一段辛苦的思索過程。是什麼脈象,為什麼出現這種脈象都是必須要仔細琢磨清楚的。

“四診合參”要求先完成脈診,然後將望聞問診的資料與脈診聯繫分析,補充脈診的不足,修正脈診的錯誤。

鄭某,女,46歲。2017年5月16日初診。

脈診:雙手脈均細而略微上傾,尺部低沉,自關至寸向上傾斜,左寸關兼鬱。

分析:脈細非無力,乃脈道鬱束所致,左寸關兼鬱是上、中焦氣鬱偏重,而脈氣上傾提示脈氣之鬱的作用重點在上焦。

病機分析:氣機痺阻於上,脈絡失暢。

望診:舌苔厚白,微膩,舌紅。

舌苔分析:苔微膩,是痰溼重之象,考慮痰氣上阻,脈絡失暢。

問診:頭昏反覆頻發6年,伴眩暈3月。

頭顱CT檢查示:右大腦後動脈管壁欠規整,中到重度狹窄。

問診分析:病史資料證明患者頭昏痛原因是腦部脈絡不暢,病機為痰氣上阻,以氣鬱為主。

處方:膽星10g,法半夏10g,荷葉10g,天麻30g,葛根30g,川芎15g,當歸15g,炒枳殼10g,桃仁15g,地龍15g,黃芪30g,蒼朮10g,澤瀉10g,白芍10g,丹參30g,絞股藍15g,焦山楂10g。14付。囑患者低脂飲食。

患者2018年4月28日複診,訴服上方後症消體安,但近期又有頭昏痛。刻下診脈:雙手脈細弦數,右寸輕度氣聚(脈氣較厚重)。脈象提示患者上焦氣機鬱閉,腦部絡脈不暢,原方加柴胡15g,赤芍15g,14劑。

(重慶市中醫院張西儉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朱丹平 張旗整理)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