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重點總結


中醫“脈診”重點總結

 一、脈分三部五臟

脈有三部,曰寸、曰關、曰尺。寸部法天,關部法人,尺部法地。寸部候上,自胸膈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脾胃肝膽皆在中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腎膝 足也,大腸小腸膀胱皆在下也。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理勢之所不容間也。其候豈不易驗哉?

二、脈有七診久侯

  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血未亂,七也,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也。九候者,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為九候也。浮以候表,頭面皮毛汗腠之屬也;沉以候裡,臟腑二便骨髓之屬也。中者,無過不及,非表非裡而無疾之可議。中庸,所謂天下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中醫“脈診”重點總結

浮中沉

三、診脈三要

  診脈之要有三,曰舉、曰按、曰尋。輕手得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毛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按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髒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而取之,其脈應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六部皆然。

四、脈察六字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為脈之神機也,不明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毛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


中醫“脈診”重點總結


五、具體脈象

  求脈之狀,奇偶而已,奇者單求,偶者對舉。單求無配,代牢之類;對舉反證,浮表沉裡。

  【浮脈】浮體泛泛,皮毛之位,輕按便得,漂木之義。

  【沉脈】沉輕按無,重乃應指,深按有力,猶石沉水。

  【遲脈】遲脈來徐,呼吸三至。

  【數脈】數脈來亟,呼吸六至。

  【滑脈】滑體圓淨,往來流利,荷上水珠,圓神不倚。

  【澀脈】(音澀) 又名 ,遲短蹇滯,來急去散,至至帶止,三五不調,刮竹相似。

  【實脈】實乃充實,舉按有力。

  【虛脈】虛乃空虛,舉按無力。

  【洪脈】洪者倍常,大而滿指。

  【細脈】細者減常,一線之比。

  【緊脈】緊者緊急,堅而搏指,如轉索狀,則弦有力。

  【緩脈】緩謂縱緩,中軟不急,如絲在經,則弦無力。

  【長脈】長為修長,如弦之直,越於本位,兩頭出指。

  【短脈】短為短縮,不及本位,喻之如龜,縮頭藏尾。

  【促脈】促為催促,數中暫止。

  【結脈】結為交結,遲中暫止。

  【代脈】代為更代,動而中止,不能自遠,良久復至。(止數有常,非暫之比。)

  【牢脈】牢本堅牢,沉弦大實,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革脈】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弦脈】弦如琴絃,國中末直,其來挺然,而不搏指。

  【動脈】動乃搖動,短滑數備,上下不分,連動中位。

  【散脈】散者不斂,浮而滿指,按則分散,而不團聚,亦類解索,散無統紀。(有或二條三條而至者。)

  【伏脈】伏為埋伏,骨外筋裡,三按俱無,(三按者言浮中沉也。)推筋而取。

  【芤脈】芤乃革名,浮大無力,因按而知,中空傍實。

  【濡脈】(音軟)濡者不堅,浮大無力,按隨指下,減去頭尾。

  【微脈】微為微眇,較細不及,似有似無,蛛絲相類。

  【弱脈】弱軟沉細,比虛不及,全無起伏,扶持不起。


六、脈象主病

  浮脈主表證,為風為虛為暑。浮而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浮而數者熱也。浮數之脈,應發熱反惡寒者,瘡疽也。左寸浮,傷風發熱,頭痛目眩。左關浮腹脹。左尺浮膀胱風熱,小便赤澀。右寸浮傷風喘咳清涕。右關浮脾虛中滿。右尺浮風燥下焦,大腸秘結。

  沉脈主裡證,邪氣在髒也。沉細為少氣,沉滑為宿食,沉而遲者為痼冷,為寒氣痛也。寸沉胸中停冷凍飲料。關沉脅痛。尺沉腰寒足痛。瘡疽得沉脈,為邪氣深也,難治,潰後稍可治。

  遲脈主氣血不足之證,為寒為虛。新病得之則正氣虛甚,久病得之可治。寸遲為氣短。關遲為脾胃虛寒不食。尺遲男子為腎虛便濁,女子不月,總為髒寒瀉洩,小腹痛,腰足重。

  主熱,為火,為瘡疽,為煩渴,為燥結。浮數為表熱。沉數為裡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燥。數脈見於無病之時主有瘡毒。寸數頭目之火。關數為脾熱口臭,胃火嘔逆,目熱,肝火所致。尺數小便黃大便秘。

  滑脈主痰氣痰嘔痰逆之證。婦人太陰脈滑主有胎孕嘔吐。平人脈滑以弱是有胃氣,無病。

  澀脈主不足之證,為虛,為傷精,為敗血,為耗氣。寸澀為陽虛頭痛。關澀為腹痛,脾氣不營運而飲食不化。尺澀為腳痺,腰膝沉困無力以行。女子脈澀,無孕主血少,有孕主胎痛。

為不足之脈,血氣俱弱,為飲食少,為四肢倦,為自汗盜汗。寸虛為驚怖恍惚之證,關虛為脾胃不食,尺虛為腎水不足精滑之病。

  為有餘之脈,實脈主氣壅食積內痛,伏陽在內,燥糞狂言。平人脈大實主有痢疾來,宜先下之。平人脈實者不病,病患脈實為邪氣盛,經曰∶邪氣盛則實。久病脈實者兇。

  瘡疽人脈實者急下之,以邪氣在裡故也。

  洪脈主血實積熱之證,為瘡瘍,為燥熱,為火盛,為口乾渴,大小便難。平人脈洪大為病至,宜先清利之。

  細脈為不足之證,為元氣虛,為濡瀉,為脫精,為骨痿寒溼。痰火病患脈細數者兇。

  長脈主氣有餘,為內實,為身熱有汗。傷寒得長脈欲汗而自解也。長而緩者百病皆愈。

  短脈主氣血不足,為內虛,為氣短不足以息,為宿食壅滯,為胃氣弱。短則氣病,諸病脈短皆難治,為真氣不足故也。

  

緊脈主邪氣盛,為諸痛。浮緊身痛可汗之,沉緊腹痛可下之。緊亦主癖積。凡緊多是痛與積。

  緩脈為胃氣之脈,主安和無病。浮緩為風邪,皮膚不仁。中緩為胃氣平和。凡病見緩脈為不治自愈。諸病脈緩者將愈,為胃氣回也。

  促脈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也,為火熾,為痰塞,為怫鬱,為血氣不疏通。不已為瘡瘍發斑疹。促為陽盛故也,退者佳,不退者危。

  結脈為陰盛而陽不能入也,為思慮過多,為脾氣不充,為宿食積滯,為四肢不快,為氣所妨,陰凝則結。

  代脈為一髒之氣絕不能動,每至本髒一歇,而餘髒代動,此為元氣絕,為必死之人也。妊娠亦有代脈者,此必二月餘之胎也。痛甚之脈得之者不可準也。

  牢脈沉而有力,動而不移之名,牢為元氣將絕者兇。為氣喘息促,為皮膚著腫,為七情六極。

  牢而疾為發熱,牢而遲為發寒,遲疾不常寒熱往來。見牢脈者危。

  弦脈為邪盛。弦緩者平脈也,弦緊者痛也。弦脈主瘧主積。寸弦為頭痛,關弦為脅痛腹痛,尺弦為疝痛。

  革脈為不足,沉伏實大如鼓皮曰革。革易常度也,為陰陽不交之否,為崩為陷,有妊為墜,為脹滿為下脫,為中風感溼之疾。

  芤脈為不足為失血。寸芤主吐衄血病。關芤嘔血。尺芤下血。

  微脈為氣血不足。久病患脈微易治。平人脈微為虛,微脈見者可補益。寸微心虛少氣惡寒。

  關微脾胃虛,食少四肢乏力。尺微為瀉洩少精崩漏。

  弱脈為氣血不足,猶愈於微脈。弱脈見者亦宜補。形氣盛而脈弱者危,不爾為殃。二脈皆不足也,為虛之甚。

  動脈為神氣不安,主驚恐悸怖,為脫血虛勞。

  伏脈為積癖氣不通暢,為宿食痞氣,女人為 瘕,為真氣不行,邪氣積伏。

  濡脈為血氣不足之證,為表虛多汗,氣怯力乏,濡瀉為傷溼。寸濡驚悸。關濡少食。尺濡為洩下,元氣虛憊。


中醫“脈診”重點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