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山石雕刻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風景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風景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風景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風景

【佛教寺廟】不肯去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圖文)


普陀山風景

普陀山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濃厚。早在二千年前,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期生、漢梅子真、晉葛稚川都不得曾來山煉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煉丹洞"、"仙人井"等遺蹟。歷史上,普陀山名幾經更變。春秋越王勾踐時(公元前497-465年)與舟山等島統稱甬東。傳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採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經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便在普陀山結廬供養其像,即今"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

宋、元時,佛教發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趙匡胤派太監來山進香,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紹興年元年(1131),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秦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遷700多漁戶離山,全山遂成佛門淨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釋教總統、寶陀觀音寺主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攜帶國書出使日本,弘揚佛教,與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發遠播海外。

故宋時稱寶陀山。宋寶慶《昌國縣誌》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宋張邦基《墨莊漫錄》雲:"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元稱補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語"補怛洛迦"意譯稱白華山。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名,此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東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稱謂。

昔時歷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東海稱作為南海,故元、明時期也稱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觀音道場。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有著廣泛影響。日僧慧鍔請觀音到普陀後,經歷代名僧弘揚傳法和廣大信士、工匠開發經營,觀音道場香火日盛,觀音信仰習俗遍及大江南北,並且走出國門,傳到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華僑在居住國供奉觀音聖像,唸誦觀音佛號,影響著居住國人民對觀音之信仰,一些島國民眾更把觀音奉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護神。

明、清兩朝,因倭寇和荷蘭殖民主義的干擾,普陀山實行海禁,佛教三廢三興。

清末至抗日戰爭前夕,可謂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民國13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餘僧侶,僅普濟禪寺就有僧眾上千,蔚為壯觀,稱為震旦第一佛國。1937年7月,日軍侵佔普陀山,海港封鎖,香客斷絕,庵院失修,佛事敗落。抗戰勝利後稍有稍有復甦。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時有僧侶316人。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正當宗教活動,並撥款修建普濟、法雨兩寺和楊枝庵等。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響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亂,黨的宗教政策遭嚴重破壞,宗教活動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幫"之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實。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國家撥出資金和物資,搶修危房,修復景點。此後,管理局、佛教協會發揮各自的潛力,加快普陀山的建設,普陀山佛事活動重現興盛期,保護、管理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普陀山四面環海,寺廟建築錯落在山間海濱,與海天景色渾然一體。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鐘聲濤音,皆充滿佛國的神秘色彩,可謂"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以"海天佛國"名揚四海的普陀勝景,歷為名人學士所青睞。唐代神童王勃讚譽普陀是"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寶陀隨意金鰲載,雲現兜羅銀世界"。宋代文學家王安石贊"補洛迦山傳得種,閻浮檀水染成花"。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讚譽普陀"想見魚慈無限好,怪來詩畫不勝情"。民國4年(1915),學者蔣維喬在《普陀山》攝影畫冊中說:"山與水二者不易並美。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浙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定海普陀。"

普陀風光,四時景變,晨昏各異,為其他名山所少見。前人曾有"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說。最早載於志書者,是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屠隆詩詠之普陀十二景: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磐陀曉日、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缽,孟鴻灝,洛迦燈火,靜室茶煙。清代裘璉所編山志亦有十二景:短姑聖蹟,佛選名山,兩洞潮聲,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湧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熙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後人一直以"十二景說"流傳至今。

普陀山素有"海上植物園"之稱,全山古樹名木繁多,高大參天、華蓋如傘的樟樹遍佈全島為後人奉獻著清涼綠蔭。隨著時間推移和人文景觀的新建、重修,普陀山景色更加迷人。如今,舊有景點面貌一新,新闢景點風采更神。普陀山憑藉其特有的幽邃、神秘的海上風光,很早就吸引著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遊覽。至民國13年(1924),浙江省政府就把普陀山規劃為全省17個名勝區之一,使之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