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帝豪成就了吉利,更成就了李書福,2009年上市的帝豪一炮走紅,硬核實力突出的經典帝豪在E-NCAP上獲得了四星歐洲碰撞成績,不管你怎麼噴吉利,他早期的硬核實力不容小覷,10年前一炮走紅的吉利,10年後再次踏著帝豪這艘戰艦,開啟新時代戰略之路。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我跟無數人說過,買國產轎車一定要買吉利,就像買SUV一定要買長城,新能源一定要是比亞迪,輕卡一定是JAC,商用一定是依維柯一般。

所謂術業有專攻,憑藉帝豪成體系,目前家大業大的李書福已經將轎車造的爐火純青,從設計,質量,運營經驗以及生產技術上來說,自主品牌中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與吉利抗衡,當然我說的僅僅是轎車。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今年3月份,帝豪熱銷1.7萬餘臺,今年一季度銷量達到5.1萬餘臺,這僅僅是帝豪單品,不包括GL、GS這些產品,汽車市場下行,但很明顯沒有影響到帝豪。

其實原因很簡單,帝豪系產品目前坐擁數百萬消費者,形成龐大用戶體系的產品必定在優化,推新速度要比競品更快,產品形成口碑之後要比設計、動力、空間優勢更重要,它是所有消費者 定向選擇的結果。

但凡定向選擇的產品,綜合實力一定是最適合消費市場的,此前“定向選擇”的成功產品多為合資車,譬如說卡羅拉、軒逸、雅閣、朗逸等產品。

需要了解一點的是,這些產品沒有明顯標籤,比如說運動,時尚,年輕化,能在數百臺產品中脫穎而出帶上桂冠的,一定是有強大號召力以影響力的產品,帶上任何標籤市場設定就會縮小許多。

帝豪的定位,是面向幾萬萬消費者的定位:家用!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我之前提過一嘴:買轎車一定要買吉利,其實有失偏駁,其實轎車發展最早的是奇瑞,從東方之子到風雲,從風雲再到艾瑞澤系,很明顯奇瑞轎車更深入人心,至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這樣的。

但衡量3月份銷量你會發現,奇瑞最引以為傲的艾瑞澤5,單月銷量只有5800餘臺,今年一季度銷量為1.8萬餘。

尹同躍是個有夢想的人,但很遺憾在奇瑞創立之初沒有回購股份,眼看奇瑞高樓起,眼看他被人玩壞,尹同躍現在在奇瑞的真實身份,更像是一個職業經理人。

對於奇瑞的每一步動作,他不與李書福、魏建軍這些企業家相同,話語權很明顯弱不少。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市場選擇帝豪的概率,要遠比艾瑞澤

艾瑞澤銷量不甚太好,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帝豪與艾瑞澤5的銷量比例是3:1,即便是艾瑞澤後期推出的GX以及EX,銷量也不算甚好。

拋開小格局的產品力、質量、定價不說,奇瑞的戰略錯誤較多,對產品的迭代以及保留時常有錯誤的偏見。

何意?奇瑞的產品延續力太差,從最早的風雲到後來的A3,從A3到E3、E5,再到艾瑞澤7、艾瑞澤3、艾瑞澤5,奇瑞頻頻發力轎車市場,但產品一款都沒有延續。一款車賣不好,停產,再造,銷量不好,停產,繼續在造。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帝豪的優勢在於能夠穩定的延續產品車系,09年到現在10年的時間,帝豪沒有大的更名,以帝豪為主線衍生出細分類產品,但吉利始終抓住了帝豪主線,以此為原點開展市場拓寬活動。

產品有了延續,市場口碑有了積累,消費者也就逐漸認同。

市場接受新產品需要時間,消費敏感的國內消費者更是如此。想要他們接受一個新的產品尤為困難,但奇瑞無一不是走如此偏薄之路。


再好的艾瑞澤,為何就是不如帝豪?


能做轎車大網的李書福,靠的不僅僅是頭腦風暴,更是產品力風暴,至於奇瑞為何賣不過吉利,看看產品更迭速度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