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1、行為與現象

出門辦事,等了半個多小時才來一趟公交。因為是起始站,人不多,大家都有位置坐。剛要坐下,後面老人家就立馬扔來兩袋東西,說,“小夥子,這裡有人坐了”。這並非愛心專座,但我還是無奈地走向其他空位。後來的見聞卻讓我忍不住驚訝,搶佔的兩排座位竟然還包括給她身強力壯的兩位中年子女。一路上他們談笑風生,我心裡卻不是滋味。

於是發帖說了佔座的事兒,表示這種行為不道德而有失偏頗。卻引起一些人關注,留言希望注意言辭,說老人不道德,這樣不好。難道對於老人不排隊還佔座的行為,青年人就無權指出?

朋友小漫正在地鐵站臺候車,排在隊伍的首個。車快來了,這時一位阿姨無視她而直接擠到小漫面前,超出部分黃線區域。安全員哨聲促響,隊伍往後退了半步。當時小漫好聲提醒了插隊,但最無語是阿姨根本就不回頭理她。後來想想,如果指責老人不道德,還可能會被人說沒同情心,也就算了。

年輕人可以理解和包容弱者的不道德行為,但

一定數量的個人行為就構成了不良的社會現象。有種潛在觀念叫做“人都會老”,於是大家對弱者違反社會規則的現象給予極大包容。別讓行善積德,助長歪風邪氣。試想南京“彭宇案”,殊不知問題若不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這種情況就會長期存在而形成惡性循環。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2、道德是什麼

尊老愛幼,無可非議。可以主動讓座,可沒說允許佔座和插隊。客觀講,現實中的確不乏有人利用其弱勢,博得別人同情以獲得便利或利益。小孩劃傷私家車,車主索賠,其父母卻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了事。類似的“弱暴力”屢見不鮮,弱者是否就該排除在道德之外。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要問道德是什麼,道德所涵蓋的對象又是誰?對於弱者,我們該不該指出其不道德行為?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以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人類道德活動的最終指向是倫理關係,代表著正面的價值取向。托克維爾說過,沒有道德,自由的社會就無從存在。盧梭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假如沒有道德的支撐,人類文明就會少了重要保障,世界將變得野蠻起來。呂思勉先生認為,人的文明開化就在道德禮儀的體現。可見,道德是一種社會秩序,也是社會倫理觀,更是社會文明的底線。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一旦有人逾越規矩,勢必造成不公平。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3、道德的對象

生活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身邊都是年輕人在擔任著道德角色。這不是片面,也並不誇張,而是客觀存在——社會也普遍認同“因為你是年輕人,所以就該怎樣”的觀念——於是就加強了“你弱你有理,你強你活該”的扭曲心態。

社會學者蘇富忠對道德的分類體系進行了研究,其中承擔者型道德包括個體道德和群體道德。社會不只有年輕人存在,個體道德中還包括年齡個體道德,分為兒童道德、青年道德、成人道德與老人道德。社會學家黃勇也認為,從以行為主體為中心到以行為對象為中心,才能走向一種良性的道德相對論。即把注意力從行為人轉移到其行為上,從單獨的個體到普遍的群體才更能揭示其道德價值和實際意義。可見,

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你弱你有理”並非道德的內涵所在。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4、道德的評價

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又涉及社會輿論,出於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秩序的維護,就難免要對當事人進行道德評價。《江海學刊》曾刊文道“人類的倫理關係是主體活動的客體”,在此定義上講,

道德評價的對象就應該是道德活動之行為事實,而非人之本身。所以,道德評價的對象不應該有人,更不該有人的分類。平等地,每個身處社會關係中人的行為都該受到道德約束,也可受道德評價。

評價則涉及明確合理的評價標準。學者仲崇晟認為,把握正確客觀的評價標準是道德評價的重要保證。不然,容易出現價值混亂和道德衝突,從而陷入道德的困境。

古往今來,道德以仁義為基礎、以善惡為標準。面對弱者的不道德,我們退讓和隱忍,是否能稱之為善呢?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大學生王某上高鐵後發現座位已被老人所佔,當詢問時,鄰座中年女子表示“沒有坐錯”,是因為母女倆買票時只有一張坐票,並希望王某與老人“將就擠擠”。畢竟路程遙遠,王某拒絕了。而老人沉默無言也未曾起身,中年女子卻一直在勸王某。最後是旁邊的大叔把座位讓予了老人,此事才有個結果。事後她還說王某沒有愛心,反是大叔有道德。

本文的看法是:1.購買了無座票就等同於簽訂了無座契約,即購票人本身就沒有落座的權益,刻意毀約就是不誠信行為;2.老人無座票且未在他人允許情況下落座,還未起身也未主動說明,就形成了佔座的不爭事實;3.王某票座一致,要回座位的行為屬於維護應得權益,理所應當;4.作為子女,中年女子有座卻不讓給老人坐,反倒希望別人讓座,不合乎情理才真不道德;5.大叔的行為也不妥,至少以第4點為前提來講,的確有些不分是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中年女子則是己所欲施與人。對號入座本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約定和規則,假若都不像王某一樣要回座位,而是像大叔一樣讓出座位,恐怕世風日下,淨是些像孫某一樣的高鐵霸座男。讓座是美德,但不是義務。道德以善惡為標準,若以善助惡,則非道德。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5、衝突的解決

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道德行為,甚至產生道德衝突,直接表現就是哈姆雷特式疑難問題——“讓,還是不讓”、“說,還是忍著”。學者吳沁芳認為,假如迷失在諸多矛盾中或於茫然無措地慌亂,道德對象可能遭致惡運,甚至導致道德主體的價值失落。因涉及到利益關係的複雜性,就要考慮到基於彼此需要的關係之間的利害衝突。所以,過程方式可以調節,但面對矛盾的態度和處理衝突的原則,必須明確。

無座者佔有票者座位的衝突行為,在當事人看來,其實就是面對矛盾而難以抉擇的道德衝突。一是自己內心的糾結,即要不要讓(意願)、該不該讓(情理)、能不能讓(秩序);二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即你指出老人的問題後,是否再有旁人反來指責你。

道德的作用是要讚揚美好的現象並指正不良的行為,既約束個人言行,也促進社會進步。不要忘記魯迅先生在《藥》裡提到的人血饅頭,千萬不要當道德的旁觀者,作為當事人也不要怕被指責,正義總會出現並站在你的身旁。若總以“人都會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處世,就可能再出現諸如重慶公交墜江的類似慘痛事件。

孔子講“君子喻於義”,荀子認為“先義而後利者榮”,即須先明確是非道義的立場。首要是我們先做好自己,再對別人溫柔提醒、曉之以理。握緊正確的道德方向,表以明確的態度,以該有的社會責任感去面對此類道德困境。把座位讓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讓給那些有涵養有禮貌的人,讓給那些值得擁有的人,不要一味地逆來順受,而無形中助長了不正之風。

“你弱”並不一定“有理”,道德里沒有人可以例外

尾 語

道德不分年齡,更不分性別、學歷、財富與地位。沒有人可以逍遙法外,同樣也不能逍遙於道德之外。否則,秩序將形同虛設。年輕人作為道德主力軍無可非議,但弱者也是道德的主角,每個人都該以身作則。“你弱你有理”體現的是道德綁架,而在脫離了是非道義的大前提下談道德,沒有任何意義。

你弱,並不能使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報刊文摘》刊文說,弱不是用來要挾他人的理由,沒有人該義務地為你的弱買單。而出於人的善性憫懷,弱,頂多只能作為處理道德衝突時的一小塊平衡籌碼。從側面講,弱的存在就是要逼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

【關注“翽塵思考錄”: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專注成長的思考,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明白人生該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