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在钢筋水泥大都市架构起的半熟社会里,你过着半熟的人生,因为你正在被无数半熟的新型关系包围。

人口流动性的急剧增加,让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血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的“面对面的社群”或“圈子社会”正逐渐向半熟社会、乃至陌生人社会转型。无论是钢筋水泥楼群中生疏了的邻里关系,还是微信通讯录中常年不说话的僵尸朋友,都在让中国的熟人社会逐渐解体。

那么,如何在半熟的社会中自处,如何调节自我在新型社会关系中的定位和认知,都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当代都市人的焦虑、不安全和孤独感。

与此同时,在半熟生活和社会转型期间,又该如何互处,如何建立信任?

首先,公开透明、含金量高的个人履历,会提升个人影响力,给人增加信任感。这些具有征信属性的资料是敲门砖,是初步的评判指标。

其次,互处之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随和的沟通和谈吐,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也会让信任度提高,让半熟生活互处更顺畅。

再次,信任是一个长期过程,信任感需要在双方共事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增强。了解半熟社会互处中的信任建立期,成长期和保持期,有助于与半熟的人建立互信,把握住商业机会。

从无熟人难办事,到以信任促交易,半熟人生正在演进。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第一部分:熟悉的陌生人

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

刚进职场没几年的段宏这几天感觉肝疼,但他依然感觉值。几天前帮女领导在酒局上挡酒,虽然喝得昏天黑地,但是转天领导就给了他两万块钱奖金。

对于职场人来说,如何处理各类关系,与领导和合作伙伴建立信任是职业发展的关键。都说“职场即社会“,职场关系的处理,常常和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紧密相连。而喝酒,这一历史悠久的社交项目,成为处理各种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喝酒是不是建立职场信任的必要条件?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观点不一,有人强调“不是必要条件,但可以快速建立人脉,顺畅沟通渠道“。也有人的回复里语气强烈,感叹号很多:“喝茶吧!别拿健康换人脉!不值当!现今社会,只要有利益关系,才是真实的,酒桌上的关系,太虚!!!“

深谙酒桌文化的金融从业者徐巍称:“喝酒更多的是寻找契合点,通过酒桌完成文化与性格的共同点确认,找到这种契合点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同在金融行业浸淫已久的秦海也对酒桌文化熟稔:”这一行的确挺需要喝酒,尤其跟一些比较传统的单位打交道。而且有的人还喜欢去KTV。看你开会时候挺装,私下不也就是这些爱好吗?看到了客户‘人性化‘的一面,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励尚公关(Alison+Partners)中国公司总经理兼合伙人朱瞻宇认为:”喝酒的背后是价值观的联接,通过喝酒找到共同的圈层符号,而圈层帮助区分行为方式。商务交往过程中也会讲究Chemistry,这个很重要,喝酒是中国的职场积累Chemistry的一种方式。“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从酒桌文化到互利社交

不难发现,酒场社交的关键不在酒,而在于借助酒桌变成“熟人“,确认双方的共同气质并建立圈层连接。 关于“熟人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被反复引用。学者夏玉珍、刘小峰曾指出,费孝通先生的“熟人社会论”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社会内核始终是一个以血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的“面对面的社群”或“圈子社会”。他们认为,现代“熟人社会”格局中,社会关系即是社会群体成员“意会”并熟悉的“从自我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是过往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自己人/外人”社会生活模式。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是一个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弗农 (James Vernon)在《远方的陌生人》一书中围绕英国如何成为现代国家展开讨论,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来自“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而在中国构建面向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新型商业文化过程中,同样不乏对“熟人社会“的反思。

青年作家崔书馨有着丰富的市场品牌及公关的从业经历,在她看来,搞关系一定会有让人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在工作中的时间积累越长,认识的合作方越多。比如经常遇到有的人会“自认为”和你很熟就想让你帮忙,但是要帮忙的事情,真的还是很重要的,不是所谓举手之劳就能完成。

崔书馨认为:”我们正从关系型社会向互利型社会转变,时间越来越值钱,高效和精准是衡量未来社交价值的重要核心,竞争也越来越公平,这是好事。之前,写作者更多的是靠朋友之间认识编辑,但是现在一旦写得渐入佳境自然会获得关注,平台很多,总有渠道让别人认识你。“

崔书馨的观点在许多年轻职场人中颇有共鸣。尤其对于那些不甘囿于小城人情世故,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谋求发展的人们,更希望在一个公平开放的社会中,建立起新的职场和社群关系。而互联网化社交平台的发展,又让这种关系不同于工业时代的陌生人社会关系,要么基于价值观与共同兴趣,要么基于相互间的利益,陌生人们得以变得熟悉。2013年,当移动社交媒体正兴起时,北京大学教授刘德寰在《我们都是“半熟人”》中就提出,移动互联网正在促成“半熟社会”,我们不认识,我们从来没见过,但是我们却可以很熟。因为时代变了,原来的时代是差序格局,血缘、地缘是人们交往的核心,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另外的潮流,只要情感一致,价值观相同、我们就能成为朋友,但是我们可能不认识。半熟社会会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非常本质的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生活和生存状态。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第二部分:中国互联网人脉地图

既然生活于半熟社会,很多年轻人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来拓展人脉,建立商业连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通过分享和互动提升个人影响力,加好友积累人脉。从中国领先的职业成长平台脉脉上,通过分析用户的影响力值差异,我们试图发现“半熟社会“里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人群间在互联网上的人脉差异。

l 大城市人脉值分布:北上广浙广结人脉 中西部职场人影响力低

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各地区职场人对人脉和自身影响力的重视程度。放眼全国,最为重视个人影响力、广结人脉的几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最不重视个人影响力和人脉拓展的几个地区为河南、黑龙江、广西、甘肃和山西。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国内最注重拓展人脉的地区TOP5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国内最忽视拓展人脉的地区TOP5


l 互联网界人脉贫富差距大 宅男和Social一族占据冰火两极

行业属性的不同,直接影响各行业对人脉和自身影响力的重视程度。IT互联网、文化传媒、金融业是最重视自身影响力的三大行业。这三个行业都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他们更注重建立个人品牌,拓展人脉的需求较为明显。

与之相对,人脉值最缺乏的行业是IT互联网、农林牧渔、轻工贸易行业。其中农林牧渔、轻工贸易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他们拓展商业人脉的需求很弱。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我们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IT互联网行业是人脉贫富差距最显著的行业,处于顶端的部分,如高管、行业投资人十分爱Social,拥有广阔人脉。处于影响力底部的人,多可能是比较宅的程序员,他们极少社交,不注重经营人脉和自身的影响力。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第三部分:半熟人生成长指南

新职场转型:互利,让信任通关

从无熟人难办事,到以信任促交易。中国的职场生态正在进化。

随着社交方式的多样化,这种商业交易合作的契合点可能不必再通过酒来完成。80后的顾盼年轻时跟着很崇尚喝酒的领导参加了很多酒局,觉得酒量好在酒桌上可以获得很高的关注度。但现在,顾盼并不觉得喝酒是有效的方式,她现在会选择“吃饭+兴趣”的方式来建立深度关系。

在互联网公司从业十余年的尤慕也发现,喝酒未必是建立关系最有效率的方式,”酒桌上说过的话,可能第二天对方就会告诉你‘这事还得领导批’,于是你又得去跟他的领导喝。而且,酒桌上的信任往往难以持久,既然是应酬,终归还是一场戏。“

在市场中,有很多资金方在寻找项目,也有很多项目在苦寻资金;有的企业急于为自身产品打开销路,有的企业在努力寻找产品,很多企业谋求合作共赢。但是不是把这些供需双方撮合在一起,就可以合作共赢?

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生意告吹或合作虎头蛇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在双方之间达成“商业信任”,比如资金方对项目方的信任感需求更强烈:项目说的天花乱坠,究竟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按照约定使用资金?再比如买方市场对卖方市场的不信任,产品说得功能十分强大,交易过程中是否存在隐瞒缺点、以次充好的情况。

这也让有的职场人感叹:“职场没信任,只有利益和牵制。利益交换和互相牵制。”

但也有职场人认为,“牵制“并不是都是负面的,商业生态中正式非正式的评价反馈体系就是一种牵制,但这对促进交易各方诚实守信很重要。信任靠的就是一套体系的建立,使得守信者得益,大家愿意尊重规则。金融行业从业者郑珂这样表示:“职场信任是基于对对方的了解,主要看对方行事风格和业务能力。对方工作态度越认真负责,业务能力越强,信任度会越高。对于刚刚接触的人,如果尚且不了解业务能力,那主要看和对方简单交谈后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对方所在公司及职位,也会对信任感有所影响。对知名公司、口碑好的公司的员工信任度会更高一些。”

而互联网公司市场总监李蕊认为,诚信只是信任的第一步,愿意跟一个人长期合作,才标志着完整的商业信任建立。她评定一个人,主要看两点,一是这个人够不够随和,其二是业务能力够不够优秀。能够很快速建立有效沟通,谈吐合适;业务分析条理清晰,都会加强信任度。

拓展人脉和提升信任度问题上,在创投行业深耕多年的薛满,有着自己的经验。薛满的日常工作是充当投融资的桥梁,一方面寻找优质项目方,另一方面寻找投资方。资本是逐利和实际的,这也让他的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和简单直接——看项目是否足够优质。他倾向通过专业性来赢得职场信任。比如在与刚认识的投资方和项目方接触过程中,他会更倾向将自己的专业性传递出去,比如通过行业专业知识、信息的分享,让对方从专业性上认可自己,会为双方合作打下基石。

在北京一家科技媒体工作的陈潇就是一个十分注重树立个人影响力,并广结人脉的人,他关注的领域是教育行业早期投资,在采访过程中会认识很多教育初创企业的从业者。他每两周都例行在自己住所里举办一场陈潇晚餐会,每期请6-8名年纪和资历相近的人来聚餐,陈潇本人亲自下厨,聚餐费用AA。当然吃饭不是目的,沟通交流才是晚餐会的主题。目前,他的晚餐会已经举办了一年半时间,在圈子内小有名气,来参加晚餐会的人中,有通过认识人脉而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有达成彼此之间的合作。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l 技术手段让商业交易成本降低

商业交易中的信任,一些公司瞄准了这块市场,比如支付宝的出现,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再到之后推出芝麻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可信任指数。再比如像脉脉这样的实名制职场社交网站,通过实名公开的Profile,准确展现每个白领的能力及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促进商业价值连接,一方面帮助职场人更好地成长与发挥,另一方面也促进每对社会关系中的信任与沟通。

对于降低目前商务交往与交易中的信任成本,崔书馨认为,“一定是双方的信息对称,包括背景信息和合作信息,做到对合作方的公开和透明。最好有圈内人引荐,大大节省时间成本。”

诚然,拥有知名公司平台影响力背书的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尚且是少数,更多职场人所供职的公司是不够知名的、且没有足够信誉辨识度的公司。这时个人在带有征信属性平台上的信用评分,能够为商业交易合作提供更多一些的参考。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l 互惠互信的商业交易走得更远

目前这些具有征信属性的资料是敲门砖,是初步的评判指标。从陌生到半熟、从半熟到熟;从互相揣度和防备、到互惠互信的商业交易,还需要有效的沟通。前述励尚公关中国公司总经理朱瞻宇认为,”信任的建立难以靠一次’加好友‘解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和积累Credibility,不能急功近利。很多行业的受益是用年来衡量,并不是认识以后马上就会产生收益。”

在半熟社会和职场生活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信任的方式。比如很多职场人养成了一些避免信任危机的习惯,所有沟通的事项都要发邮件确认,所有的口头承诺都要落实在纸上。只要是有交易、协作和沟通互动,相互间的信任很多时候会影响事项进展的顺利程度,甚至有些时候直接左右了最终结果。

对此,青年作家崔书馨这样建议,”首先双方获益的条件要明确;合作中的工作要划分清晰;重要性较高的当然要落实到纸面协议上。如果是日常的合作,首先注意的是做到沟通中高效,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信息不掺水。”

众所周知,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心理活动最为敏感的群体。且不说与陌生人,与半熟的人建立信任的过程,也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你是不是在“半熟”的社会里,过“假熟”的生活

l 如何在商业交易中,建立和保持信任

前述创投资深人士薛满认为,建立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任感需要在双方共事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增强。

有专业研究表明,如果能够深入了解信任的几个阶段,会有助于与半熟的人建立互信,进而达成商业共识。从整体上看,信任主要分为建立期,成长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内,信任的建立期与保持期所占的比重相对比成长期高一些。而保持期又要比建立期要高。

在建立信任时,前述励尚公关中国公司总经理朱瞻宇举例道:”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两种销售,一种是鸡血型的,经常发一些豪言壮语或是鸡汤,不停的说自己的目标是今年几千万,这种会让人感觉自己如果成为他们的客户,只是他们达到目标数字的一部分,而不会被当成一个客户来对待。另外一种就是经常有一些见解的分享的人,会觉得他们是专家,会愿意找他们。“

信任的成长期中,属于双方接触的升华阶段。在这期间,双方的第一道防线都将解除,会敞开心房去谈论一些观点,一些事物,开始尝试着共同行使一些行为。在这个阶段,双方的大脑其实都很警惕,一面是在不断挖掘对方与自己新的融合点,一面则是在不断挖掘对方与自己的所斥部分是否融合。在这个期间,最关键的接触点就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以及特点互补。

信任的保持期,属于双方接触的增值阶段,双方的价值观已经融合,双方的行为力已经能够保持一致,双方能够肩并肩做点什么的阶段。但是此期间,却同时存在危险。当将自己与他人捆绑到一起,仍不免要患得患失。在这期间,如果一方反复无常,都将会为双方日后的深入合作产生阴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做朋友期间非常融洽,但在合作商业活动的时候就会分崩离析。或许在合作的过程中,其中一方在不停的反复,或有放弃动机,会使得双方的合作愈加破裂。

从熟人社会和酒桌文化,到信任和互利型社会转变,注定要经历一个缓慢过渡的过程。在转型新时期应该如何拓展和经营半熟生活中的人脉,建立和保持住信任,除了通过公开透明的履历和资料背书,提升个人影响力,还需要践行互利互惠。

正如公关出身的朱瞻宇,始终不忘其做公关的目的:The sustained efforts to build good will with your stakeholders.(持续努力与你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共通的良好愿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