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溫州為何盛產數學家?瑞安的這所祠堂裡存在基因密碼

 19世紀末以來,溫州湧現出了眾多頗有建樹的數學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被譽為“數學家之鄉”。溫州之所以有這樣的數學傳統,這與瑞安學計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學計館,創辦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瑞安先賢孫詒讓先生倡辦的我國最早的數學專門學校。


孫詒讓創辦了300多所學校,第一所就是教數學的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慘敗,朝野震驚,群情激憤。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瑞安的樸學大師孫詒讓,懷著“自強之願,莫於興學”的信念挺身而出,從一代經師轉變成為以“儲才興學”為己任的教育家。他十多年間在溫、處兩府(今溫州、麗水一帶)十六縣創辦了300餘所學校,其倡導創辦的第一所學校,就是瑞安學計館。


探秘溫州為何盛產數學家?瑞安的這所祠堂裡存在基因密碼


△學計館舊址和新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瑞安算學書院”正式成立,校址設在縣前的卓公祠(現瑞安市玉海中心小學內),卓敬為明代名臣,且精通算學;以卓公祠為院址寓有紀念先賢,啟迪後昆之意。次年三月更名“學計館”,“學計”兩字出於《禮記·內側》,即學習各種算法的意思。經費除本邑商紳籌募外,還向地方官吏勸募,開學前共募款1506元,開辦費用去500餘元,其餘留作經常費使用。

學計館開學後,孫詒讓撰寫《瑞安新開學計館序》,並發表在當時維新派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機關報《時務報》上。序文中說:“學計館之開,專治算學,以為致用之本,蓋古者小學六藝之端,而造乎其微,則步天測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窮。今西人所為挾其長以雄視五洲者,蓋不外乎是。”孫詒讓認為,求學者不能只為科舉考試,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尤其是作為科技基礎的算學,於是提出了“治算學,以為致用之本”的主張。


開新學之先 旗幟鮮明地反對科舉惡習

在科舉惡習及其頑固的風氣之下,學計館創辦六年,革舊布新,中西並舉,影響極為深遠,尤其是其標明“本書院之設,專為學算,與考試本無關涉”。清翰林院侍讀學士吳士鑑在《奏請將孫詒讓事蹟宣付史館立傳折》中指出:“創立學計館及方言學堂,承學之士雲集飆起,浙中學派之開通,實詒讓提倡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教育史大事記》將學計館的創辦列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大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學計館與1897年創辦的方言館合併為瑞安普通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為“瑞安公立中學堂”,即瑞安中學的前身。孫詒讓提出學計館辦學宗旨是:“甄綜術藝,培養人才,導厥途徹,以應時需”,並撰寫的聯語曰:“質力彌倫,努力開拓新世界;物競天擇,回頭科舉老先生。”從中可見他的辦學思想。現瑞安中學校訓“甄綜術藝,以應時需”,便傳承自學計館辦學理念。


探秘溫州為何盛產數學家?瑞安的這所祠堂裡存在基因密碼


△瑞安中學校址和校訓

算學之風日盛,“數學家之鄉”走出一大批大家

瑞安學計館較早地開創了近代算學教育,一時間,溫州地區鑽研算學的氛圍相當濃厚。孫詒讓的學生黃慶澄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了《算學報》,以宣傳、普及初等算學為宗旨,是為國人自辦的第一份數學普及雜誌。

溫州自清末民國以來,數學家輩出。據不完全統計,1898-1949年,溫州有397人出國留學,他們當中大多學習數學。如算學家陳潤之之子、陳範之弟陳愷和瑞安的同學許藩等,就是1904年被公派赴日本東京宏文院修習數理化,學成回國後擔任數學教師。陳愷曾任瑞安中學監督(主持校政),許藩為瑞安中學校長。一大批留學生學成回鄉後,獻身於數學教育事業,成為溫州地區數學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

在溫州數學家譜系中,先後湧現了姜立夫、蘇步青、徐賢修、李銳夫、谷超豪、李秉彝等眾多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數學家,形成了現代溫籍數學家群體。曾經,在全國主要大學中,有三分之一的數學系主任是溫州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今,中國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數學院士中就有9位是溫州籍。


探秘溫州為何盛產數學家?瑞安的這所祠堂裡存在基因密碼


△溫籍數學家:白正國、方德植、蘇步青、楊忠道、谷超豪(1991年)


探秘溫州為何盛產數學家?瑞安的這所祠堂裡存在基因密碼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毓達作《數學家之鄉》

近年來,新生代的溫籍數學家又不斷嶄露頭角,如曾獲“斯隆研究獎”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數學系終身教授江迪華、美國新澤西州大學教授羅鋒,曾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數學科學博士後獎的季理真,美國賓州大學終身教授蔡天文(瑞安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