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萬美元的驚天大騙局死於一篇報道,騙人者必遭反噬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龐茲是怎麼騙人的,這一篇,我們要講的是龐茲的騙局是怎麼敗露的。

1500萬美元的驚天大騙局死於一篇報道,騙人者必遭反噬

到最後,龐茲總共吸收了1500萬美元的財富,在今天這相當於10億美元。一年時間裡,4萬多名波士頓市民成為龐茲的信徒,其中大部分是抱著發財夢想的中下層平民。

而龐茲手裡只有價值61美元的郵政代金券。

什麼,郵政代金券生意?

很遺憾,這只是龐茲用於哄騙他人的噱頭,他甚至沒去過歐洲。所有交給用戶的錢,都來自下一批用戶。所有利息,都來自新用戶的本金。

狂歡背後,是不可控的慾望和有意隱瞞的真實。

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新用戶,這個遊戲可以玩到天荒地老。

可它在邏輯上太過脆弱。正如荷蘭人所曾經懷疑的,被英國人當大蒜吃的鬱金香球莖真的值那麼多錢嗎?1920年7月,一名金融專家站出來,在《波士頓郵報》上質疑龐茲的“投資計劃”。

龐茲憑什麼保證50%的利息?最高明的操盤手在股市裡都難以保證這樣的收益,而股市已是市面上所存在的風險最高的投資項目,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嗎?

對此,龐茲做了很強硬的回應,這次他給出的關於代金券的解釋更為複雜,數學家也未必看得懂他在說什麼。

可用戶們已經開始動搖,金融專家的疑問過於直擊核心。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很快就會生根發芽,正如急於將手頭的鬱金香交易合同脫手的荷蘭投機客,要求贖回本金的訂單如雪花般飛來。

龐茲破產了。

因此倒下的還有五家銀行和一家信託投資公司,許多人血本無歸,家庭也因此支離破碎。被定罪後的龐茲用意大利語寫道:“世間的一切榮譽就此成為過眼煙雲。”

那個在山頂扔出的雪球,引發了一場雪崩。

1500萬美元的驚天大騙局死於一篇報道,騙人者必遭反噬

有意思的是,在事情徹底敗露無法收拾之前,龐茲似乎沒有想過逃跑。在那張被逮捕的照片裡,他依然用微笑保持著風度。

“人們用1500萬的代價觀賞了我這場表演,難道不是很值嗎?”

自信又瘋狂,荒謬又真實。這讓龐茲在20世紀的騙子排行中常常位居榜首,連教科書都不得不用一個名詞去定義龐茲的故事——龐氏騙局。

1500萬美元的驚天大騙局死於一篇報道,騙人者必遭反噬

有正義感的人看這個故事只覺得慾望和罪惡,別有用心的人,卻從這個故事裡看到了天才和商業模式。

單獨的每個人似乎都足夠理性,但人群卻表現出可以被鼓動的另一面,人類用理智去思考,人群卻憑慾望去做事。

龐氏騙局得以成立的主要因素有兩個:

1、遠超市場平均水平的誘惑

2、源源不斷加入的新鮮用戶

這讓構建龐氏騙局的人站在金字塔尖,直麵人群最原始的慾望,在一場充滿假象的“表演”裡,成為被崇拜的真實上帝。

或許這是麥道夫這麼幹的原因。

伯納德·麥道夫,前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董事會主席,2009年以前,他憑極優秀的市場表現在華爾街聲名赫赫。龐氏騙局裡畢竟還有偶然的因素,麥道夫卻有意構造了這樣一個謊言——連續十數年,他的對沖基金的回報率均高於10%。

針對他的質疑從未停止,可如果你問得太多,他會直接把你踢出局。

相較之下,龐茲至少還找了一個代金券的幌子,麥道夫則只用他本身對所有質疑做回應,抬高的門檻讓懷疑者噤聲。而真相是,他根本無法正面做出解釋——他用客戶的本金去付所謂的利息。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騙過了所有人,包括他的兩個兒子。若不是2008年遇上了金融危機,大客戶們紛紛要求拿回存款,這個騙局恐怕還將持續下去。在那之前,面對麥道夫,華爾街的天才們只是表示欽佩。

事實上,能參與麥道夫投資局的人大都財力雄厚,受過高等教育,頭腦聰明,他們不會不知道龐氏騙局,卻還是沒能躲過誘惑。

案件金額高達500億美元。

一百年過去,龐氏騙局的受害者,從中下層人民變成了社會精英。

結語:

龐氏騙局在中國社會也很常見。

安利如此,傳銷如此,P2P如此(本不),甚至還有一部分微商也是如此。細細觀察周圍,龐氏騙局幾乎無處不在,只是變得更高明——人們用遠超本身的價格去購買商品,然後成為得以持續的商業鏈條裡真正的產品。

這並不複雜,中國俗語“拆東牆補西牆”就和龐氏騙局的原理如出一轍,也許好的騙局不需要太高明,理智在瘋狂面前不堪一擊。

不要忘記保持警惕。

騙子造出的夢很美,可人總有一天會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