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許雪秋】




滄海變桑田,舊貌換新顏。行走在辛亥革命先賢許雪秋的故鄉——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難免讓人產生這樣的感慨。改革開放以來,這裡演繹了從粵東窮鄉僻壤到“不鏽鋼王國”的經濟傳奇。

曾幾何時,因生活所迫,這裡的先輩們紛紛漂洋過海創業,不少人富甲一方。本可安享榮華富貴的他們,卻因祖國積貧積弱、清朝腐朽統治而無法坐視,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召喚下,毅然投身革命,至死不渝。許雪秋,正是其中一個代表性人物。


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許雪秋故居“中憲第”



【華僑鉅子有膽識 隻身懷槍鬥官府】


許雪秋祖籍潮安縣彩塘鎮宏安三村,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僑鄉,現有旅外僑胞6萬多人,歸僑、僑屬佔全鎮人口60%。但論起名望之高、家境之富的華僑,人們總會提起許雪秋家族。

在潮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蔡少文陪同下,記者來到宏安三村。許雪秋故居年久失修,如今成了外來工的出租屋。雖然凋敝凌亂,但當年的恢弘概貌依稀可見。這座名為“中憲第”的宅院,是潮汕地區典型的大宅。

在村民許人山、許崇益等老人的介紹中,許雪秋早期的人生經歷及在故鄉的反清革命活動變得明晰起來。許雪秋出生在宏安,自小隨父親前往南洋經商。其父去世後,他繼承了一大筆遺產,但卻無心工商事務,偏好練武騎馬,加之性格豪爽,仗義疏財,被大家冠以“小孟嘗”的稱呼。

許雪秋也經常回國,結交了潮汕一帶“三合會”的許多成員併成為首腦人物。當時,正趕上反清革命思潮的興起。在南洋,他認識了到此宣揚革命的黃乃裳,這成為許雪秋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黃是福州人,知識淵博,極力鼓吹民主革命,很多閩粵僑民都被他的宣講所感染。許雪秋對這些革命思想更是十分嚮往,加上耳聞目睹祖國內憂外患的艱難局勢,“隱然有逐滿興華捨我其誰之志”。

1904年初,許雪秋邀黃乃裳、陳芸生等人從南洋回國進行革命活動,以其潮州彩塘宏安三村故居作為聯絡機關,召集一班有志之士,立壇開會結盟,宣誓推翻清政府。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準備,積累了一定的革命力量。

1905年農曆正月十二日晚,許雪秋在故居召集同志制定起事計劃。當時,由旅居南洋的嘉應籍華僑張煜南倡建的潮汕鐵路正要動工,許雪秋利用這個機會,以承包鐵路工程為名,物色各地會黨頭目為工頭,招收以會黨成員為主的民工700多名。同時,以維護在建鐵路沿線治安為名,招募團練近400名,秘密操練軍事。並以這兩支力量為骨幹成立革命隊伍,約定農曆三月十五日舉事,但由於用人不慎,計劃洩密,部分首領被抓並遭處決。

許雪秋也被人告發,稱其為革黨首領,道府派人密查,許雪秋憑先前曾用錢向清政府捐過一個候補道官銜,與道臺舊識,於是身懷手槍,單獨一人來到潮州道府“自首”,然後“侃侃抗辯”,極力為自己洗脫罪名。在此情形之下,當時的道臺也找了個藉口,以許雪秋是地方大紳為由,不予深究。但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許雪秋革命之心既起,遂一發而不可收拾。


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孫中山在新加坡晚晴園與部分參加黃岡起義人員的合影



【總理囑託擔在肩 黃岡起義發先聲】


首次謀事失敗後,許雪秋回到南洋,募資準備再戰。與此同時,許雪秋其人其事引起了同在南洋的孫中山高度關注。此後,追隨孫中山的許雪秋迎來了一段極不平凡的人生。

汕頭學者黃羨章在其《潮汕民國人物評傳》一書中,稱譽許雪秋為“潮汕民國第一人”。究其原因,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潮汕地區追隨者眾多,以資歷、職位、軍功論,許雪秋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他1907年領導了潮州黃岡起義,為反清鬥爭中一次驚天動地的武裝革命,對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政府功不可沒。

潮州黃岡起義是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革命,也是孫中山第一次親自委派軍事將領策劃和領導的起義,這個受命之人正是許雪秋。

1906年,經過另一位潮州籍華僑張永福介紹,許雪秋晉謁了孫中山,併成為同盟會會員,孫中山得知許雪秋在潮州革命的經過,以及他所掌握的潛在革命力量,深為嘉許,便委任他為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兼掌粵東一帶同盟會事務,還頒予鷹球圖章,作為日後舉事的印信。這次任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根據同盟會香港分會負責人馮自由的撰述:“自丙午同盟會本部編定革命方略以來,總理依據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實為第一人。”

得到孫中山直接委任後,許雪秋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他迅即回國,積極聯絡各方力量,擴充革命隊伍,“時黨眾已至千餘”,饒平人餘既成、陳湧波等成為骨幹。為籌備起義,許雪秋在宏安故居設立總指揮部,還請孫中山從東京派遣留學生喬義生、方漢成、方瑞麟、張煊等,以及日本人萱野長知、池亨吉等來華,協助革命事務。

起初,革命黨人打算在1907年農曆正月初七晚從饒平浮山、黃岡等地出兵攻取潮州府城,但因為聯絡失誤,各路人馬配合不周,行動半途而廢。但革命力量在此次行動中被髮動起來,黃岡起義的大幕已拉開。

此後,許雪秋寫信給孫中山,表示要繼續努力整頓各地革命力量“以圖再舉,此遭定謀妥當,庶不負先生所委也。”孫中山覆電,指出起義須潮、惠、欽、廉同時發動,以便牽制清軍。但就在此時,潮州黃岡城內已激流洶湧,勢在必發,加上官府開始抓捕革命黨人,丁未年農曆四月十一日(1907年5月22日)晚,餘既成、陳湧波等上千名黨人誓師起義,經過一夜激戰,革命軍攻下黃岡城,首次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立軍政府,發佈革命告示。

黃岡起義讓清朝政府驚恐萬狀,連下四道諭令,派重兵圍剿義軍,雙方連續五天激戰。由於寡不敵眾,糧餉匱乏,義軍最終宣告解散。黃岡起義發動後,許雪秋聞訊從香港率同志趕回汕頭,分赴各地催促舉義響應。無奈黃岡義軍解散,大家深為懊惱。許雪秋還設想轟炸清朝提督李準運兵輪船,以圖再舉,但因清兵警戒嚴密,無機可乘而停止,最後只好乘船返回香港,再往南洋。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首次在黃岡上空升起並持續五日之久,被譽為發辛亥革命之先聲。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許雪秋給華僑林受之的助餉收據,上面蓋有孫中山頒授用於黃岡起義的鷹球圖章



【購置洋槍再征戰 一片忠心獻革命】


許雪秋策劃領導黃岡起義,奠定了他辛亥革命功勳的歷史地位,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書寫的亮點。但在許雪秋的革命生涯中,還有另一件堪稱重大的事情——汕尾接械之役。

黃岡起義失敗後,許雪秋反思總結,親赴越南河內向孫中山報告,認為主因在於“土炮不敵洋槍”,並表示,如能購得先進軍械,他可在海陸豐沿岸召集黨人再舉發難。孫中山同意了許雪秋的主張,立即派日本人萱野長知往日本購置軍火及負責租船運輸事宜。馮自由後來回憶說:“革命黨從外國運載軍械以供起事之需者,以汕尾一役為最著。”

1907年農曆八月間,許雪秋已發動海陸豐沿岸會黨上萬人,預備在軍械到達時,發動起義。同時,前往日本購買軍火的萱野長知亦電告香港,稱槍械已備好,並租用日本貨船幸運丸號運送。本以為萬事俱備,卻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波折。由於日船停泊汕尾近海,引起清軍高度注意,軍械最終未能接收上岸。許雪秋及黨人見日輪一去不返,大為懊喪。日船到達香港後,港督得電,稱有日本商輪代革命黨人載運大批軍械至港,請求扣留,日輪遂“匆匆返日”,購買軍火一事徹底泡湯。

本來接械一事失敗的原因錯綜複雜,特別是後面的事根本與許雪秋無關,但“各方鹹歸咎於雪秋之籌備不善”。尤其是同盟會香港分會負責人胡漢民更是言辭激烈,又作萬言書報告,將錯誤全歸於許雪秋,更是在孫中山面前及同盟會之中極力貶斥許雪秋,以至孫中山在致萱野長知的信中說:“其時已瞭然於東事之失敗,其責任全在許雪秋一人。”

汕尾接械失敗,導致許雪秋已不復為同盟會領導所信任,萬分失望之際,為尋找革命出路,他只好轉向當時也主張反清革命的光復會。北京師範大學周少川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在光復會期間,許雪秋已不再如以前那般活躍,“自是息影南洋者三年”,直到1911年武昌起義後,許雪秋偕陳芸生、陳湧波等黃岡諸首領歸國,組織南路進行軍,先後光復饒平、潮安、惠來、大埔諸縣。

當時民國肇始,中央政權薄弱,潮汕地區派系林立,紛爭不已。1912年4月,清降將吳祥達任潮梅綏靖督辦,為報舊恨,乘許雪秋等人不備將其殺害。一個為建立民國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黨人,竟死於民國初創,孫中山等人聞之亦感到震驚和痛惜,下令廣東當局對此案嚴加查辦,但後來卻不了了之。直到1924年,許雪秋才被追認為中華民國烈士。

【 生平簡介】


許雪秋,1875年生,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宏安三村)人。從小僑居新加坡,家境殷實。響應孫中山等領導的民主革命,放棄富裕生活,回國開展反清鬥爭。從1905年起,先後發動潮州起義、丁未黃岡起義、汕尾接械之役。武昌起義後,返回潮汕主持軍務,對光復潮汕地區作出了貢獻。1912年不幸被清降將吳祥達殺害。何香凝曾題詞稱讚“先烈之血,主義之花”。

【 專家評說】


本欄目學術顧問、省社科院研究員王傑:

先烈之血主義之花

“自丙午同盟會本部編定革命方略以來,總理依據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實為第一人。”這是馮自由關於許雪秋與孫中山關係的憶述,短短三十餘字,表明孫中山對許雪秋的信任。

許雪秋(一作湫),幼年隨父赴新加坡承傳家業,早年好練武術,為人仗義疏財,江湖會黨人士譽之為“小孟嘗”。1902年,受黃乃裳的影響,立志反清。1904年,從南洋回老家潮州組織聯絡會黨,結盟對抗朝廷。1905年,被舉為起義軍司令,與何子淵等人策謀舉義,事洩,親赴潮州府“自首”,旋即轉道南洋籌款,以圖再起。

1906年,經潮籍同鄉張永福介紹,許雪秋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孫中山感識其才,特委之為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主持嶺東軍務。1907年,許雪秋回國組織策劃黃岡起義。事敗,流亡香港,轉赴河內,謀圖再起。因槍械運送案,再敗,家產被抄,又為胡漢民等人所疑。有說孫中山則因雪秋精於擊技,邀作警衛,負責澳門《鏡海叢報》籌辦。

1908年,許雪秋因受嫌於同盟會中人,遂轉投光復會,繼續革命。武昌事起,許雪秋再回桑梓,組織民軍,配合林激真部,克復潮汕等地。後雪秋因事晉省,所部紀律鬆弛,對地方不無滋擾,商民頗有煩言。1912年5月,因黨人內訌,雪秋為吳祥達所槍殺。

孫中山等人得悉許雪秋遇害,深感震驚,飭令粵省當局對此案嚴加查辦,後因時局多變,遲至1924年,許雪秋始得褒揚,被追認為中華民國烈士。

許雪秋散盡家財,支持革命,蒙冤受難,矢志不渝,飲譽“潮汕民國第一人”。


潮汕民國第一人——許雪秋

許雪秋後人保存的珍貴文檔,上面有何香凝等人讚揚許雪秋的題詞




【 人物訪談】


許健談曾祖父許雪秋:

散盡家財為理想 拋卻頭顱猶不悔

關於許雪秋後人的情況,世人鮮有提及,在馮自由的著述中,也只有幾句零散的泛泛記載:“為革命毀家,身後零落,遺子四人,賴華僑同志為之撫養。”

記者在許雪秋故居採訪時,也只見這裡凋敝凌亂,空遺英雄傳說,不見許家後人。後經輾轉獲悉,許雪秋有一後人就住在潮州。及至相見,乃一文質彬彬、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寒暄敘談後得知,他是許雪秋的曾孫,名叫許健。

許健告訴記者,由於年代久遠,家中已沒有曾祖父的遺物,但有一件“國民政府的嘉獎文書”,原件被他們裝裱在鏡框裡,長約80釐米,寬約50釐米。白色厚紙上,頂部正中是許雪秋的頭像,左上角寫有“革命先烈許雪秋君傳略”。內文從右向左用毛筆豎寫,從成文日期看是民國十八年,由許唯心撰寫。

更為珍貴的是,傳略左側,有不少名人的親筆題詞,表達了對許雪秋的讚美,如“仰之彌高”、“浩氣長存”、“精神不死”、“為國犧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蓋有何香凝印章的題詞:“先烈之血,主義之花”。

許健說,曾祖父本來可以過上非常舒適的生活,但他跟隨孫中山先生,多次發動反清革命,每一次失敗後都不言放棄,而是重新再來。直到最後,他不僅散盡了鉅額家財,而且獻出了寶貴生命,“曾祖父留給我們後輩的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世代傳承。”

許健說,父親在世的時候,會經常對他們講先輩許雪秋輝煌的革命史。他向記者出示了一份父親留下的手稿原件,上蓋一紅色印章:“雪秋行二”。其父這份手稿從未對外公開,其中一些內容,也回答了記者一些提問等。

【 旁邊故事】


許雪秋與民國國旗

在許雪秋故鄉宏安三村,有兩處地方至今被村民們尊崇:一是“稻花莊”,一是“寄雲深處”。村民代代相傳,就是在這裡,許雪秋等人制作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已是古稀之年的許崇益,以前曾經擔任過中學校長、公社文化館長,是宏安村頗具威望的文化名人,在其主編的《宏安許民族譜》中有這樣的記載:許雪秋在南洋謁見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孫委以重任讓許雪秋擔當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密謀回國於潮惠發難。“在孫中山先生領導下,許雪秋於稻花莊正堂拜壇宣誓,製出青天白日滿地紅之革命旗幟。”

在老村長許崇根及許崇益等人帶領下,記者參訪了“稻花莊”。房子已破舊,入內光線昏暗,據說以前牆壁上曾繪有一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解放後被粉刷掉了。與“稻花莊”相鄰,有一個帶天井的小院,被鐵柵門鎖住。許崇益告訴記者,這裡就是“寄雲深處”。

“‘寄雲深處’四個字以前是寫在牆上的,現已全部脫落。當年,許雪秋等人就是在這裡秘密製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這一樣式的旗幟在其後領導的黃岡起義中,被革命軍正式使用。”

眾所周知,青天白日旗的雛形是革命黨人陸皓東設計的。1906年冬,孫中山召集同盟會幹事會,制定革命方略,並討論到中華民國國旗問題。孫中山主張沿用興中會之青天白日旗,並表示該旗是陸皓東設計,興中會諸先烈及惠州革命軍將士先後為此旗留血,不可不留作紀念,且紅色代表博愛。

旗式問題雖然沒有正式通過,但自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至辛亥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軍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為標幟。1928年11月,國民政府決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