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陳惦惦/文


這兩天,閨蜜問我,在忙著什麼。

我回了她,說在忙看書。

她卻問我看什麼書。

我沒多想,就跟她說在看分手的書。

結果她噗哧一笑,說我發春了,一個已婚婦女看起了少女們的心靈雞湯。

我翻了一個白眼回她,這是一本離婚的書。

然後,她的態度又出現了大反轉,一臉嚴肅地問,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吵架了,被家暴了,老公出軌了,有小三了,放心,有我在,誰敢欺負你,我定不會讓她好過的。

此刻輪到我哈哈大笑地說,沒有沒有,我有什麼風吹草動,你會不知道。

接著,她說,你嚇死我了,你好好一個婚姻幸福美滿的人看什麼離婚書,你是不是腦袋被門夾了。

閨蜜會這樣誤解,其實是正常的。起初看到這本叫《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書時,我也是有點抗拒的,覺得這應該是給那些不幸的人看的,我那麼幸福,我不想看這樣的書來增加我的晦氣。

後來,因為封面上的亞馬遜暢銷書、銷量逾百萬、從別人的另一半,變成獨立完整的自我等等這些字詞,吸引了我購買這本書的衝動,讀完它,才發現當初的選擇有多麼的正確。

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是由美國教育學博士布魯斯·費希爾和心理學博士羅伯特·艾伯蒂共同完成的作品。我手中的這一本是35週年紀念版的,本書的第一版出版於1981年,當時布魯斯只講15個重建方塊,之後,進一步的研究使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4個方塊。通過這19個獲得新生的步驟,來解剖每個步驟出現的原因和意義,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全書共有20章,第一章直接總結了19個方塊的要點,在通過19章進行詳細介紹。用攀巖19個重建方塊,來找回自己。看書名,大多數人會誤解是一本情感書,可它卻是一本治療離婚人士的心理學。又被人定義為工具書,隨便讀那一章,都會對你的需求帶來幫助。然而,《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給我的最大啟發不是離婚,是自我。婚姻中最怕的也是失去自我。於是,我開始跟隨布魯斯攀巖此書,並在書中找到三個對我有用的知識點: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看清對方的心理情緒狀態,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說實話,總結2018年最正確的一件事,應該就是報名參加土豆老師的寫作課。因為是她,讓我開始通過閱讀來尋找自己。記得,土豆老師在豆瓣上發表過一條這樣的廣播,說:我們活著,最難的事是和自己和解,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和自己和解。當時,我就在想,什麼才是自己,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清楚,又該如何和解呢?這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讀完《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害怕什麼。


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其實,我身邊就有很多人過了大半輩子,都還沒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讀書時,選了個熱門專業,等到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結婚時,糊里糊塗就結了,等到相處時,才發現此人三觀不合;要孩子時,頭腦一熱就生下來,等到養孩子時,才發現自己還只是個巨嬰。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過得好、過得幸福的人都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比如王菲,想要的是自我感受,所以她不管結婚離婚再結婚,都是以自我感受為主;馬伊琍,想要的是家,所以週一見,文章出軌,她一句“且行且珍惜”刷爆了網絡。不管是自我感受還是家,這兩個人都是過得相當幸福。

因此,這本書妙就妙在,作者既是心理學家,又是家庭治療師。他了解人會因為家庭因素、他人影響、危機情緒而把自我隱藏起來,從而不知自己要什麼。所以,他巧妙地把書裡的每一章末尾設計成“你現在過得怎樣”的提問,來引導我們寫答案,列清單。通過答案,清單的方式讓我們發現自己。例如,他會這樣問:

我已經認清自己的恐懼,並且列出了清單。

我不再逃避孤獨。我開始花時間做哪些對我而言重要的事情。

我瞭解自己,懂得自己,我覺得我對於自己是誰有了一定的認識。

看以上的問題,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我”開頭的,布魯斯就是希望:我們能學會以“我”開頭來寫感受,坦誠面對自己,探索內在,發現自己。只有當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害怕什麼時,我才會知道如何與自己和解,才學會取悅自己。

【看清對方的心理情緒狀態】

看《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我感觸最多的,是解剖兩性分手後情緒的那一章。它讓我看懂別人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從而達到救贖自己的目的。

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首先,布魯斯告訴我,分手後會有兩種角色:甩人者/被甩人者。其實,不難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甩人者提出分手,被甩人者被迫接受分手。甩人者因為內疚感,會對被甩人者格外好,而被甩人者則覺得只要自己做出改變,就能挽回對方。

其次,這兩種對立的感受和行為都會加重分手調整期的心理創傷。促使對方陷入當局者迷的深淵裡,苦苦地糾纏不清。

例如,有些人離婚可以離得很久,甚至還會上演一場撕逼大會。有些人還離婚復婚在離婚,這些都因為他們還處在“離婚的蜜月期”,沒能好好在理智上理解這種情感情緒。自以為自己的做法是為對方好,卻不知這只是在砒霜里加糖。

最後,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但好過別人給你糖,你就被別人牽著走,卻不知給糖人是因為內疚。所以看清別人,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學會理智地看待自己情感,並以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態度。

【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可能因為我本身是位媽媽,所以特別會去關注孩子的話題。《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給我意外之喜,就是有三分之一的內容都在討論離異孩子的感受和態度。很多研究調查都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問題。這樣是不是就說明,父母不愛孩子。其實不是的,只是父母不知如何教孩子,更加學不會理解孩子。

不是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我想要更加幸運

其實,孩子在最開始知道父母準備離異時,首先會把自己給隱藏起來,變得懂事聽話,支持父母,讓父母產生一個錯覺,以為孩子沒事,不需要調整,卻不知他只是在壓鬱自己,等到孩子認為父母足夠堅持時,他就開始大哭,表現憤怒、表現出我也受到傷害了。這時,父母就要學會理解孩子,陪著孩子一起攀巖重建之旅。

首先,要告訴孩子離婚的定義是什麼,提前讓他知道生活可能會發生一些改變,有可能爸媽不住在一起,有可能要搬到新的環境去;其次,要讓他知道,離婚是父母兩個人的事,不是因為他而造成的,即使父母分開了,我們依舊一家人,爸媽還是愛你的。最後,告訴孩子父母是不會複合。

布魯斯說,只有父母調整得好,孩子才能因此受益。要知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從來就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敢於面對所有問題,及時去調整和成長的父母。

因此,最重要的個人技能之一就是學會如何調整自己以應對危機。人活在世,我們每天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變故與危機,學會如何縮短痛苦的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別因為不幸才看,恰恰是因為想要更加幸運,才提前預防,以防危機到來時,才不會手忙腳亂,顯得特別的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