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对构建“2+2+2”巡逻防控模式的思考

白水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对构建“2+2+2”巡逻防控模式的思考

巡逻防控工作是巡特警的一项主要工作和任务,是及时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结合近年来白水县城区巡逻防控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探索推行出“两点两面两机动”的“2+2+2”巡逻防控模式,进一步牢牢掌握社会治安主动权,全面提升巡特警服务群众、治安管理和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效能,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白水县公安局城区巡逻防控模式的改革过程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增加,社会活动空间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人财物大集中、大交换、大流通等多元化特点呈现,城区治安层次结构日趋复杂。加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扫黑除恶、治安防控等任务加重,各种治安矛盾突显,给城区社会面管控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我局巡特警大队立足城区社会治安形势,从符合城区治安防控、警务实战化需要出发,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对城区的治安形势进行了多年分析研判,勤务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

2007年,按照警务跟随警情走的原则,在城区实行“六班四运转”巡逻勤务机制,绘制巡防标志图,采取公开着装与便装秘密巡逻相结合、车巡与步巡相结合、固定岗位守巡与流动分时段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错时工作制,进一步加强城区治安防控警力,科学划分巡逻区域片段,做到人人定岗、岗岗定人,既保证了重点,又做到面上不漏,确保片片有人管,遇事反应快。

2011年,推出城区“5+X”治安巡逻盘查模式,即把城区分为5个主要出口,设立5个固定盘查点、X个流动盘查点,构筑起城区的第一道防线。对城区内重点单位、摊位、门店、人口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并熟知熟记,对群众进行安全防范宣传,进一步增强群众自防意识、增进警民关系,达到预防和压降发案、及时掌握情况、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的目的。

2014年,将城区街面巡逻模式调整为“5定6巡2机动”,全力打造点动控线,线动控面的动态巡逻管控模式,有效遏制了城区街面“两抢一盗”案件高发的势头,确保了城区的社会治安稳定。(5定:在一马路十字武装屯警点、仓颉广场警银亭、中心广场警银亭、县委执勤点、县政府执勤点实行定岗驻勤;6巡:将城区划分为6个巡区,每个巡区一个电瓶车巡逻小组,实行网格化巡逻。2机动:机动中队实行24小时动中备勤,设卡盘查。便衣中队适时在案件高发时段、路段和重点区域进行机动巡逻管控)。

二、当前城区巡逻防控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巡逻防控模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2017年,我县启动彭衙路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群众达1500多户、拆迁范围占到县城的1/4,拆迁用时三个月,创造了“白水速度”“棚改精神”。然而,2014年以来,城区巡逻模式一直沿用“5定6巡2机动”,已经不能适应棚改工程之后的巡逻防控需求,人员迁移、居住变化、管控分散是催生新的巡逻模式调整的主要因素。

(二)精准巡逻布控不能满足巡防模式需求。按照“5定6巡2机动”巡逻模式要求,要在5个固定点、6个巡逻面、2个机动时开展巡逻防控,在布控警力、时间上要求非常严格。我局巡特警现有警力70人,按照“5定6巡2机动”布防需要警力60余人,实际日常投入警力30余人,警力根本不能满足此巡逻模式的需求。巡特警除巡逻防控外,还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外勤任务,警力、时间、机动性上也与“5定6巡2机动”巡防模式不相适应。

(三)现有后勤保障不能满足巡防模式需求。

巡逻装备、交通、通讯条件较落后,尤其是巡逻用车配备还不够合理,目前配备车辆16辆(2辆依维柯、1辆屯警车、2辆12座电瓶车、1辆轿车、10辆单人摩托),中型车辆配备多、小型轿车配备少、摩托车载人少,日常巡逻机动性、轻便性、载警性均不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巡逻防控工作开展。加之巡特警人员少、工作量大、危险性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致使民警、辅警身心疲惫,健康状况没有及时保证,客观上也相对降低了巡逻工作质量。

三、对构建“2+2+2”巡逻防控模式的构思

2019年,随着老城区拆迁、部分居民迁移,县城分布由东西居住变化为南北居住,巡特警大队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深入开展巡防模式调研,及时调整巡逻警力部署,推出符合当前城区社会治安实际的“2+2+2”巡逻模式,即“两点两面两机动”新模式。“两点”是以一马路十字武装屯警点为中心,辐射管控苹果广场和仓颉广场两个点;“两面”是以一马路为中线,划分南片和北片两个警组区域面,合理投放警力,不留死角,全天候巡逻管控;“两机动”

是发挥机动中队的灵活性,一方面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单位周边的机动管控,另一方面结合发案规律,在案件高发时段、路段采取机动巡逻、流动盘查和便衣巡逻蹲点守候,力争提高现场抓获率。

(一)“两点”是关键,也是核心。苹果广场和仓颉广场是城区两大休闲活动场所,人员密集度高,尤其在下午下班后至晚上迎来人流高峰期,治安管理、巡逻防控任务较重。结合这一特点,决定将巡逻防控工作重心前移至两个广场,上午至下午下班前在一马路十字开展常态化武装屯警,下午下班后至晚上23时辐射至两个广场开展动态巡逻,通过分时段、分地域、分警力,达到重要部位、重点时段巡逻防控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采取固定守巡与流动分时段相结合的动态巡逻模式,深入广场人员密集部位,强化巡逻密度,延伸巡逻触角,重点加强夜间巡逻频次,做到“白天见巡警,夜间见警灯”,有效提升巡逻防控的密度和广度。

(二)“两面”是方向,也是支撑。积极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将以往以人民路为中轴、划分东西两个巡逻区域的部署调整为以一马路为中线、划分南北两个巡逻片区,相应建立南北两个巡逻警组,负责各片区内日常巡逻防控任务,更加合理、高效地提升社会面管控率、处警率和现场抓获率。针对片区内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坚持以车巡和步巡、警服和便装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投放警力,全天候巡逻管控。针对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加强与派出所、小区保安、治安积极分子联动联勤,采取步巡形式,互同信息,不留死角,全面提升巡逻防控的效率。

(三)“两机动”是补充,也是保证。在做好控点、守面的基础上,加大防线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好机动中队的灵活性,随时为点面巡逻防控薄弱点提供警力支援,有效加强社会面管控,全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动态巡逻防控网络。一方面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单位周边的机动管控,在接到警情或请求支援时,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控制和快速处置,达到震慑犯罪、打击现行、服务公众的目的,以高效、快速出击态势适应当前动态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城区发案规律,及时分析研判,调整警力投入,加大案件高发区域、路段、时段机动巡逻和便衣蹲点守候,进一步加强治安控制能力,形成对点面巡防上的有效补充,全面提高现场发现率和抓获率。

此巡逻模式的推出,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居住分布、警力投放、防控保障、机动性等要素,体现了以点控面、相互衔接、动静结合、灵活机动、打管齐下的巡逻防控特点,严密构筑了符合我县城区社会治安的防控网,将有效提高巡特警加强社会面治安秩序控制能力,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类可防性案件发生。(白水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 林云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