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路第十一集——庫房街到底是誰的庫房

瀘州老路第十一集——庫房街到底是誰的庫房

庫房街——瀘州市南城西側,據《瀘州市地名錄》載:“境內原有鹽倉庫,故名,長250米,寬3.5米”,看起來是條普通偏街,實際它的街史,卻有著輝煌的一頁。

經查此街鹽倉,系清時鹽局所設,據《瀘縣誌》載:“官運局在城南關外,清光緒五年(1879年)改建城西舊營地(指的是今大雲路市黨校址),更名川黔楚鹽務總局,民國反正廢。”

瀘州老路第十一集——庫房街到底是誰的庫房

地名錄所指“境內原有鹽倉庫”語,即鹽務局之鹽倉也,其地址即今此街西端路北郵電局宿舍大院所在地。(估計是現在南極子那個菸草公司)

追溯清末期間,瀘州的鹽運,十分昌盛,據瀘州工商史料載:船運量約400載(每載12.6萬斤,花鹽450包,每包280斤;巴鹽600包,每包210斤)。

除供應當地外,運銷滇黔湘鄂各省,從而促進了瀘州繁榮和船運興旺;後鹽局於民初遷重慶,不久,鹽倉地址改駐瀘縣電報局。從此,瀘州鹽務暫衰。

瀘州老路第十一集——庫房街到底是誰的庫房

《瀘縣誌》載:“清光緒十三年,設(電報)局於小市,民國元年(1912 年)遷鹽局,旋遷城西庫房街。”所以,此街從民初起,便由鹽局大堆棧,轉為瀘州電訊中心了。

此街東端路北,為清代兵營“都司衙門”駐地,乃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州楊超奉建都司署於此,(都司,系“都指揮使司”簡稱,四品武職,掌一方軍事,轄川南25 (縣、市)屬武裝,約相當師管區),成為清末川南軍事中心,後於宣統未廢。

民國年間,猶供駐軍之用。由於這裡曾經常駐紮兵營,所以當面的一條街,因稱“大營路”,俗稱“營盤上”。

解放後,原都司衙門舊址,改為庫房街小學校,70年代添設戴帽初中班,1979年初,正式命名“瀘州市第十一中學校”後更名“瀘南中學”。

瀘州老路第十一集——庫房街到底是誰的庫房

昔日的舊營地,已為琅琅書聲所代替;原鹽局址,仍為郵電局職工宿舍,至於此街南側一排舊民房,已於1989年拆除,新建高樓大廈,成為市民新居。現經此街,可西通人民體育及瀘州公路汽車總站。(當然現在車站在,廣場已經是醉美農超了)

庫房街現在看起來比較破陋,相信瀘州老城改建會被規劃其中,我非常期待這條街,舊貌換新顏的那一天,這些街里居住的都算是比較老的瀘州人了,地地道道土生土長。

瀘州地名往事沒想到一寫就是十一集了,但是實際瀘州的很多故事還沒有談到,如果朋友們喜歡,我會繼續寫下去,謝謝大家這些天的閱讀我支持,有你們,就是我堅持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