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文化旅遊+創業就業”扶貧模式 讓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增收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吳琛)石泉建縣於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是秦巴漢水生態旅遊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水鄉·石泉十美”之稱。是先秦文化重要發祥地,縱橫學派鼻祖鬼谷子曾在雲霧山修煉授徒,又稱“鬼谷子故里”。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4月18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團前往石泉縣饒峰鎮和後柳鎮,參觀瞭解饒峰驛站、後柳水鄉和中壩作坊小鎮等鄉村旅遊發展、旅遊扶貧以及旅遊帶動產業和就業的情況。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石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斌在座談會上介紹,近年來,石泉圍繞全域旅遊發展,充分利用“秦巴水鄉、石泉十美”“鎏金銅蠶、絲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鄉”等文化旅遊名片,將全民創業政策向旅遊產業傾斜,大力扶持餐飲住宿、鄉村旅遊、休閒度假、民俗體驗、交通運輸、富硒食品、傳統手工藝及旅遊服務諮詢等旅遊產業項目,形成“文化旅遊+創業就業”和“互聯網+農產品”等就業創業扶貧模式,達到“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旅遊富硒農產品網上暢銷,大眾創業和小微企業不斷壯大、貧困勞動力依託旅遊產業實現就近就業”的多贏效果。“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旅遊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近三年旅遊總投入超20億元,接待遊客人數、旅遊綜合收入年增20%以上。”李斌介紹說。

饒峰鎮勝利村位於石泉縣城西北16公里,該村按照“支部引領,旅遊興村”發展思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觀光、參與體驗農業產業,實現了百姓生態宜居、脫貧致富、門口就業的美好夢想。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饒峰鎮勝利村支部書記楊衛東介紹,勝利村積極創新扶貧幫扶方式,通過實施“兩集(土地集約、產業集聚)、三交(交房子、交產業、交技術)、一分(分紅利)”的發展路子,探索出了“戀愛式”扶貧模式。一是以合作社吸收群眾參股分紅,每年分紅不低於10%,增強了群眾獲得感;二是通過流轉土地,按照600元/畝的流轉費用,每三年上浮30%,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村集中流轉林地5000畝,發展核桃為主的果園,種植黃花菜、食用百合、藥用牡丹、冬筍等經濟作物500餘畝,交由貧困戶直接管理,按照每畝每年500元的管護費支付給貧困戶,見效後再按4:6的比例分成,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夢。

“通過大力推進‘生態+農業+旅遊’模式,勝利村逐漸實現把田園建成公園、農區建成景區、農房建成客房的三個目標,加快了‘一三’產業融合,增強了村域經濟發展活力。勝利特色旅遊村自去年試營業以來,累計接待遊客13.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600餘萬元。尤其是2018年成功舉辦首屆‘百合花節’、石泉縣‘中國農民豐收節’,接待遊客8萬餘人,旅遊經濟的發展為附近群眾提供了100餘個就業崗位,帶動建成了16戶農家樂和農家賓館,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楊衛東介紹說。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2017年12月饒峰鎮勝利村入選“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018年1月饒峰鎮勝利村以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斬獲全省“美麗宜居示範村”稱號;2018年11月,饒峰鎮勝利村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選的2018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

後柳鎮中壩村距縣城25公里,該村針對農村脫貧致富“發展缺項目、關鍵缺人才”問題核心,通過項目上吸引、環境上優化、政策上激勵、行動上感召,依託中壩大峽谷4A級景區、後柳水鄉,科學規劃了中壩作坊小鎮,積極動員外出能人陳國盛返鄉創業,投資6000餘萬元建設,根據安置點建設規模,利用當地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形成三個街區七十二作坊。配套建成生態停車場、篝火廣場、荷花園、燒烤園、露營地、水上游樂園等旅遊設施;開展了水上游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品嚐當地特色小吃等旅遊服務項目。作坊小鎮就近就地解決97人穩定用工,吸納本村穩定務工55人,佔57%,其中貧困戶7戶9人,通過穩定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按照‘中壩建景區、周邊建園區、產品供作坊’總體發展思路,採取閒置資源入股、人才技術佔股、集體經濟注資、群眾帶資入企、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模式,將村級組織、能人企業和貧困群眾有力地鏈接為一體,既盤活了貧困群眾閒置資源資金實現‘三變’,也不斷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推動了能人企業的發展,實現了‘三方’共贏。共組織72戶農戶將閒置門店採取租賃或資產入股方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年收益租金和分紅150餘萬元;集體注資200萬元,年增加村集體積累20萬元;共流轉土地1500畝,建成茶葉、林果、蔬菜、魔芋園區4個,輻射帶動中壩、柏橋、長安、漢陰溝、磨石等8個村600餘戶(貧困戶168戶);發展訂單牲畜800頭、家禽10萬羽、傳統及特色種植1000餘畝;300餘人依託作坊小鎮實現就業創業,貧困戶年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實現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目標。”後柳鎮副鎮長候小山介紹說。

石泉“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扶贫模式 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結合石泉全域旅遊戰略,我們把後柳中壩及廖家灣、池河西苑、饒峰勝利、城關楊柳等移民搬遷社區培育創建成‘作坊小鎮、根藝奇石園、金蠶小鎮、饒峰驛站、鬼谷子小鎮’等各具特色的創業孵化基地和返鄉創業園區,通過配套各類優惠扶持政策,鼓勵返鄉創業帶頭人吸納貧困勞動力入孵創業就業,截止2018年,已經成功創建省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市級孵化基地6個,帶動就業1817人。其中,貧困勞動力612人。”石泉縣人社局負責人介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