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食家:觸目驚心的啟示!

中國美食家:觸目驚心的啟示!

來自網絡

對芸芸眾生而言,最重要的無非兩件事:日圖三餐,夜圖一宿

飲食,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亦是肉體與精神雙重的享受。

所以,聖人不僅“不禁飲食”,而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就在談論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美食家之時,發現,我們不僅可以享受著“有滋有味”,竟然還有觸目驚心的啟示!

第一美食家:燧人氏。

遠古之民,本來只能採野果、吃野菜,偶食魚蚌,即鬧肚子。

燧人氏鑽木取火,不明照亮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前程,而且讓人嚐到了熟食。人們乃尊他為王。

考古學家與醫學家認為:人類正是吃熟食,才讓智力突飛猛進,超越了所有的動物,成為萬物之靈。

燧人氏被尊為中國“三皇五帝”之首,“燧皇”當之無愧!

啟示:好的政府,不僅給人民吃飽肚子,還讓人民增長智慧!

最有情懷的美食家,是伏羲氏。

伏羲氏不僅發明了網罟、首創了婚禮、祭禮、中醫九針之術,而且還是個美食家。

伏羲氏在獲得很多獵物後,開始注重燒烤技術,將動物的肉燒烤得更加鮮美,甚至還可以製作湯羹。食物變得多樣化。

此外,伏羲擔心人類獵殺野獸、吞食動物之時,會生殘忍、爭鬥之心,乃創制音樂,發明了五絃琴,以和合人心。

啟示:人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人類不僅有腸胃,還有情懷!

廚師之祖:彭祖。

堯之時,彭祖調製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雉羹(野雞湯),成為專職廚師,因烹調之術,獲得封地(封於彭城)。

堯,是孔子最推崇的聖人。聖人封賞一個廚師,可見對美食的重視!

啟示:想建功立業發大財,不一定要去當軍師、做大將、寫文章,也不一定要開工廠、辦公司、搞金融,烹調出美食,也一樣!

因為,民以食為天啊!

深諳烹調之道的美食家:姜子牙

周文王演《周易》,推測出商將亡、周將興,乃四處尋求高人,來做偉大事業的導師和輔弼。最後,在溪水邊,遇到正在釣魚的姜子牙。

姜子牙不僅會釣魚,還會燒魚。所以,他沒有跟周文王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大談烹調術——

姜說:要適應眾人的胃口。

文王說:明白!我以仁義為旗幟,號召天下。

姜說:不同的菜,有不同的燒法,比如,烹、烤、烘、煮……

文王說:明白!我會對天下八百諸侯,有的收買,有的聯合,有的擊破,有的威脅……

姜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文王說:明白!我會聚集人才,各得其用。

姜說:要掌握火候。

文王說:明白!我會等待時機,哪怕等到我死了,還有我兒子呢!

姜說:有明火,有闇火。

文王說:明白!我會明裡一套,暗裡一套。

談話結束,姜子牙大笑,文王也大笑。

後來,姜子牙不僅助文王振興了周;還在周文王死後,指導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滅了商;還有周武王死後,協助周公平定了叛亂;還把自己的封國——齊國,迅速治理得繁榮昌盛,為後來成為天下霸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把吃上升了文化高度,不愧姓氏裡有佐料、名字裡也有好“牙”。

《老子》總結道: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小蝦的意思。

啟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會吃的人,做事一定吃得消,做人一定吃得開!

烹子而食的美食家:易牙

又一個叫“牙”的人!

他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君主齊桓公的職業廚師。

論烹調手藝,易牙絕對是“千年一遇”。

據說,齊國宰相管仲發現他人品有問題,是個“小人”,要齊桓公疏遠他。結果,易牙一離職,齊桓公就飲食無味,沒人能代替他。只得又把他召回來。

作為天下第一強國的君主,齊桓公自然享盡了人間美味。

但,慾壑難填啊!

所以,有一天,齊桓公低聲感嘆了一句:聽說才出生的嬰兒肉,味道特別好,寡人還沒嘗過呢。

易牙聽到這句話,立即回家,抱起老婆剛剛分娩出來的兒子,走向廚房……(太殘忍,必須在此處刪除102個字)。

古人說:虎毒不食子。

但古人從來沒說過:人毒不烹子。

因為有些人,就是禽獸不如!

魯迅說“救救孩子”,估計靈感就來自這一段史實。

嬰兒羹獻上,齊桓公讚歎的同時,感激不已,寵愛有加。

管仲死後,易牙夥同幾個奸侫小人謀權,把齊桓公軟禁起來,活活餓死了!!!

當然,易牙後來也被滅了族。

啟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吃,尤其是,千百別吃人!

享盡人間滋味的美食家:袁枚

袁枚是清朝乾隆年間大文豪,富家子,33歲那年,就辭職回到當時的“溫柔富貴鄉”——金陵,買下了曹雪芹祖上的居所,並擴建成一座非常豪華、精緻的園林——隨園,然後,開始細細品嚐人間美味。

根據袁枚寫的《隨園食單》,他讓廚師做出了集天下烹飪技術、南北菜點的各種美味佳餚,菜譜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

有意思的是,他謹記“君子遠庖廚”的古訓,自己不動手,只動口,真正是標準的美“食”家。

袁枚享年82歲。也就是說,他在隨園吃了將近50年,直到所謂的“康乾盛世”煙消雲散,他才溘然離世!

50年,並沒有坐吃山空,而是吃出了文化——誕生了一部中國最豐富、最重要、最珍貴的美食著作。

啟示:冷眼看世態百相,張口品人間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