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迴應抽成過高:“平均抽成19%”

今日,為進一步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對話,滴滴“有問必答”上線試運營。該問答平臺將針對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公開答覆。第一期聚焦平臺網約車抽成,由滴滴網約車執行總裁陳熙實名回應。

去年9月份以來,滴滴持續面向社會廣泛徵集意見,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與對話,開展公眾意見徵集並公開回復,上線公眾評議會,針對平臺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邀請社會各界參與共建共治。

「有問必答」是滴滴傾聽用戶聲音、由相關負責人實名回答公眾關心話題的平臺。我們會就日常收到的用戶意見、建議、批評和疑問向公眾進行公開答覆和探討,每期一個話題,用戶可在下方評論區和我們進行交流和討論。

滴滴回應抽成過高:“平均抽成19%”

以下是滴滴第一期“有問必答”的提問和回答原文:

提問:滴滴的“抽成”到底是多少?有人說高達25%,是真的嗎?每單的“抽成“都一樣嗎?為什麼抽成後卻依然虧損?這些錢都去哪了?

陳熙:作為“有問必答”上線的第一個話題,我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對我和團隊來說也是個反思的過程,我們肯定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希望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們能在評論區和我們共同探討。

在滴滴平臺上,受不同城市、訂單距離長短、時間長短、拼車與否等因素影響,每筆訂單會收取不同比例的平臺服務費(即大家俗稱的抽成)。比如2018年第4季度,滴滴國內收取的平均平臺服務費率約為乘客實際支付車費的19%。其中乘客支付的遠程調度費、動態調價、感謝紅包等幾類費用是全額給到司機的,平臺不收費。

平臺服務費率有高有低,並不是每個訂單都統一收19%。滴滴平臺上費率高於25%的訂單和低於15%的訂單各佔20%。其中費率較高的訂單雖然佔比不高,但比較容易被傳播,使大家形成了一個印象,以為平臺每單(或者平均)費率都是25%。

這種印象也和我們的司機賬單顯示不夠清晰有關。這個問題我們正在抓緊改善。

乘客付錢打車,司機賺錢養家,滴滴收取服務費用於維持平臺的運營。2018年第4季度,滴滴網約車業務運營支出和花銷約佔總流水(乘客實際支付車費總額)的21%,分佈如下:

滴滴回應抽成過高:“平均抽成19%”

1.返給司機的獎勵約佔7%

為了讓司機在出行高峰的時段、需求旺盛的區域多接送乘客,需要用補貼激勵司機多勞多得、優勞優得,類似出勤與服務獎金。如果沒有平臺服務費來支持獎勵發放,就比較像大鍋飯,那高峰期和人群密集區就更難打到車了。

2.業務運營相應經營成本約佔10%

包括技術研發、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成本。我們力爭在未來大幅下降經營成本和費用率水平,堅持在低毛利水平下持續運營,同時確保在安全和體驗上的投入。

3.納稅、在線支付手續費等剛性成本約佔4%

其中大多數是納稅。

也就是說,各類成本費用的總和(21%)超過實際收取的服務費(19%),其間的差額(2%)由滴滴網約車業務來承擔,這部分就屬於虧損,滴滴需要從之前融資獲得的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來彌補。

作為一家企業,這種狀態無法長期持續,否則總有一天會因為資金消耗完而不能繼續正常運營。我們只有做到商業上可持續的運營,才能長遠地、更好地服務用戶和司機。但目前現實中,虧損仍是整個網約車行業的普遍現象。

平均19%的服務費率(如果減掉返還給司機的7%,實際費率只有12%)且持續虧損,部分也是受我們自身經營能力限制。目前滴滴離“精益創業”還有相當的距離,在網約車之外,也有一些新業務正處於投入期,這也會加大集團整體的虧損壓力。

為了在進一步優化費率的同時提供更好的服務,從去年底開始,我們著手提高經營效率,對面向未來的各個業務進行更嚴格的聚焦和更科學的成本管控。今年年初,滴滴也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組織升級,優化2000個工作崗位,並大力縮減運營支出,力爭穩步實現商業上可持續的發展。

整體來說,我們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網約車作為一個年輕的行業,還需要持續提高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去探索乘客、司機、平臺互利共贏的更高效的業務模式。這方面我們正在積極地進行嘗試,進一步優化費率,也會向廣大用戶、司機師傅以及公眾繼續徵求意見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