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插上十三山敢教窮村換新顏——老兵徐光的扶貧戰役

红旗插上十三山敢教穷村换新颜——老兵徐光的扶贫战役

徐光(右)與村民交流,聽取村民對大石巖村旅遊開發的意見建議。資料圖片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李霄楠】50年前,太行深處的小山村走出了一個兵,懷揣忠誠與使命,在軍營中發光發熱;2016年,這個老兵回到山村,帶著責任和重託,將紅旗插上荒山山頭,修通了旅遊道路,讓村民數十年來第一次有了集體收入……這個兵,是徐光,一個退伍退休不褪色的老兵。帶領淇縣靈山街道大石巖村的鄉親們脫貧致富,是他面對的一場重大戰役。

“村裡部分路燈還沒安裝,近期要全部安裝到位。”

“到群洞峽景點的部分路段需要拓寬,今年春天要全部拓寬。”

…… ……

1月24日上午,大石巖村,一場會議正在進行。該村黨支部書記徐光正和村“兩委”幹部研究村裡的具體工作。

“徐書記可是個好人,啥事兒都替老百姓著想。俺村能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多虧了他!”說起徐光,村民申青海的話充滿感激。

任前

脫貧是大石巖村村民深深的期盼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 ……

古人吟詠太行山的詩句道出了大山的雄奇險峻。而大山的險,也讓山村居民的生活變得艱難。

大石巖村就是一個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村子。

朝歌寨、暴馬寨、蜘蛛山等13個山頭將大石巖村環抱其中。相傳因地勢險要,殷紂王帝辛逃出朝歌城後便在此練兵屯守。

大石巖村貧困,全村420多戶1300多人,曾有貧困戶273戶902人,被定為省級貧困村。

“村子裡年輕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出去就不願意回來。”村民申東林回憶起村子過去的狀況,感慨地說。

貧困,已成為大石巖村村民最大的敵人。大家急需一個帶頭人,帶領大家打贏這場脫貧戰役。

上任

摘下“大蓋帽”,換上“破草帽”,退休幹部當上“村官”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想找到一個脫貧攻堅的帶頭人並不容易。特別是對大石巖村這樣一個窮村、山區村、空心村、軟弱渙散村,誰願意來?

淇縣“頭雁迴歸創業”計劃把目標鎖定在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徐光身上。

1969年,16歲的徐光離開大石巖村參軍,從普通士兵成長為副師級幹部,轉業後先後在省質監局、新鄉市質監局擔任重要職務。這樣一名退休幹部,能甘心放棄在城市安逸的退休生活,回到大石巖村嗎?

“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能不能幹、能不能幹好,都很難說。”徐光說,當時自己也猶豫過。

徐光的遲疑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家鄉的深切呼喚,軍隊磨鍊的忠誠品格,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讓他下定決心。

“一方面,這裡是生我養我的老家,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另一方面,黨和部隊教育我這麼多年,我不能眼看著我們村貧困落後,我還能為村裡幹一些事,也必須幹一些事。”徐光說。

2016年10月19日,徐光被任命為大石巖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消息不脛而走。山村沸騰了。有村民欣喜而風趣地對徐光說,你這是“戴了一輩子‘大蓋帽’,換來一頂破草帽”。

動員

凝黨心、聚民心、鼓鬥志,把村黨支部建成脫貧攻堅的堅強堡壘

雖然大石巖村是徐光出生的地方,可回到村裡看到的情況還是讓他嚇了一跳。

“當時覺得村裡還不如50年前我離開時,那時起碼人多,現在年輕人和孩子們都走了,看著很荒涼。”徐光說,他原以為村裡最缺的是錢,有了錢,村莊的建設就沒問題了。回來後他發現,村裡落後並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最重的“病”在心裡,精神散了,自然也就沒幹勁兒了。

28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學會以軍隊的方式處理問題、攻克難關。為帶領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他制定了“敵情”偵察、戰鬥動員、重點突破等策略。

“偵察”,就是了解村情民意。為熟悉村裡的情況,他的足跡遍及村裡的溝溝坎坎;為聽到群眾心聲,他到大石巖村8個自然村420多戶群眾家裡走訪。“動員”就是凝聚人心。為提起大家的幹勁兒,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他召集村裡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幹部、老黨員、老模範、老家長、老退休教師、老軍人、老骨幹,組成“七老”團隊,自家人說自家事,

一起商量該咋幹;把久未參加組織生活的全村黨員重新召集到了一起,重溫入黨誓詞,帶領大家學習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著作,講紅旗渠故事、焦裕祿精神。

在徐光的影響下,全村黨員幹部重新恢復了過組織生活、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習慣,一個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村“兩委”班子被喚醒了,無私奉獻的黨員隊伍、真抓實幹的幹部隊伍、公平議事的“七老”隊伍三支隊伍形成了。

插旗

紅旗插上山頭 信念植入心中

幹勁兒不是學習一天兩天、開上一兩次會就能提起來的。積貧已久的大石巖村急需一場看得見的勝利來提振士氣。

徐光選擇了向大山挑戰。他認為,大石巖村風景優美,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得天獨厚,只是還沒開發出來。“這些山頭都是老百姓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好多人這輩子都沒上去過。”徐光說,爬上這些山,不僅是為了給開發大石巖旅遊線路打下堅實基礎,更是想用實際行動,讓大夥兒看到自己的力量。

大石巖村多山,連綿起伏的13座山頭被許多人視為難以涉足的“禁區”。“好些山頭我們一次都沒上過。”被選為“七老”團隊隊長的申懷林說,“年輕的時候都沒爬上過的山頭,心裡總覺得上不去、沒法上。”

但徐光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默默拿起了用一根樹枝做成的登山杖,帶著水和乾糧就登上了遍佈荊棘的山路,全然忘了自己的心臟中已經裝了4個支架……

“徐書記一回來就繞著山轉,那麼些山,他足足轉了7圈啊!有一次他累病了,在縣醫院住了17天,還沒好就掙扎著要回來,一回來就又往山上去了。”說到這裡,申懷林有些哽咽,“他還自己墊錢帶著我們打井、修路、挖河道、做村標,這樣的幹部上哪兒找去啊!”

“七老”團隊被感動了,跟著徐光一起,登上了年輕時都未曾涉足的山巔,把紅旗插上了13個山頭。更多的村民被鼓舞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按照既定的發展規劃,如火如荼地投身於大石巖村的開發建設中。從剛開始的幾個人、十幾個人幹活,到二十幾個、三十幾個,再到近百人參與建設,大石巖村村民的心活了。

突破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第一次收到集體分紅

打仗要集中突破,脫貧也要選準重點,鄉村旅遊就是徐光選準的突破口。

“通過彙總各方的意見,我們確定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就是要把大家動員起來,建設淇縣一流的特色林果和鄉村旅遊名村。”徐光說,旅遊發展起來了,村集體就有了收入,老百姓也能靠賣穀子、粉條、柿餅、核桃、花椒等特色農產品增收。

大石巖村變了。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昔日窮山荒坡變成了發展旅遊的“香餑餑”,大夥兒齊心協力開發了荒野洪荒遊、水系遊、紅色洞穴探險遊等3條旅遊線路,恢復了1條傳統鄉村線,配套建設了1個停車場和日接待能力1000餘人的服務區。2018年4月,徐光也高票當選該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還在建設‘雙百英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紀念館’、紅色攝影基地,積極謀劃拓展訓練場項目,把村裡的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真正讓老百姓有穩定的脫貧路子。”徐光說。

隨著大石巖村各項事業的發展,2018年春,大石巖1000多名村民領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分紅。“雖然每個人只有10塊錢,但這是頭一次嘞!俺村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好!”申東林高興地念起了村民自編的打油詩:

黨的政策真是好,

政府送來好領導。

大公無私為人民,

真是我們的貼心人。

幹部群眾輪流幹,

酷暑寒冬不下線。

旅遊開發四條線,

條條道路繞山轉。

路好村美天更藍,

幹上三五年,

看看我們未來的大石巖!

總值班:靳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