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回歸朝歌地——淇縣頭雁農村創業紀實

大雁回归朝歌地——淇县头雁农村创业纪实

大雁回归朝歌地——淇县头雁农村创业纪实

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大雁從遙遠的南方飛來,且是激情滿懷,高調呼喊著“來了!來了!”好客的孩子們歡呼雀躍,對著空中的雁群高喊:“大雁大雁變個圈!”善解人意的大雁根據頭雁的口令,變成了半個弧形的陣容。孩子們又齊聲呼喊:“大雁大雁變條線!”雁群果然又變成了“一”字形。孩子們欣喜若狂,猛烈鼓掌。在雁群中,頭雁飛在最前面,它是雁群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大雁過著群體生活,不僅有著嚴密的組織紀律,而且相互友愛、團結。所以大雁是志氣之鳥、情義之鳥、智慧之鳥。大雁嚮往春天,為了追逐春天不惜搏擊長空,翱翔萬里。作為頭雁更是辛苦,不僅要掌握目標、方向、路線,而且還要身先士卒,帶好隊伍,使整個團隊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到達目的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打響的形勢下,淇縣縣委為了破解全縣農村人才匱乏、基層發展無力的難題,實施“頭雁迴歸創業”計劃,把從淇縣走出去,事業有成的優秀人才,重新引回農村任職,目的就是讓他們以更開闊的視野、以更為清晰的思路、更為強大的實力紮紮實實帶領家鄉父老鄉親幹事創業、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共引回頭雁31名,分散在各個鄉鎮的村莊。頭雁迴歸打破了地域、身份、職業界限,為淇縣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可以說這是一種創新之舉、智慧之舉。在迴歸的31名頭雁中,有告老還鄉的黨政幹部,有解甲歸田的轉業軍人,有退休的農業專家,有成功的企業界人士。頭雁迴歸比喻形象、貼切,頭雁就是領頭的大雁,比喻帶頭人,迴歸即歸回,回到原來的地方。

“頭雁迴歸創業”計劃之所以能夠成功實施,首先是淇縣縣委緊緊抓住了頭雁們熱愛家鄉的心理和情懷。

人生在世,最值得懷念的地方是自己的故鄉和母校。最值得崇敬的人是母親和老師。故鄉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幼年時期,盡享著父母、長輩、鄰里鄉親的呵護和關愛。母校是學知識、打基礎的地方,老師是耳提面命的教導,同窗好友親密相處,蹉跎學業,無憂無慮地度過了難以忘懷的青少年時代。所以人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家鄉和母校。

徐光1953年出生於大石巖這個深山小村。在家生活學習了10多年,15歲應徵入伍。從普通士兵到排長、連長、營長到師裝備部長。28年的戎馬生涯,5次立功受獎。復原到地方,直至2013年退休。在河南省、新鄉市質檢部門任職,曾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打假先進個人,3次到人民大會堂領獎,兩度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徐光同志退休之後,依然不忘初心、不忘民心、不忘鄉親。每次返鄉省親,看到尚未脫貧的現狀,心中感慨萬千,總想著要為家鄉做點什麼。2014年10月家鄉的父母官——淇縣縣委書記王永青郵寄來一封家書,隨後組織部長王繼民親自登門拜訪,邀請他回村任職。他開始猶豫過彷徨過,但最終因熱愛家鄉的赤子之情堅定了他回村的想法。2016年10月19日,在這個不平凡的日子裡,徐光被任命為大石巖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這意味著他將進入帶領鄉親脫貧攻堅的第三次創業。他說:“是淇縣的山水養育了我,是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教育,使我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人生活好了不能忘本,更應感恩回饋家鄉!”

徐光同志,年過花甲,曾患有嚴重的心梗,幸虧搶救及時,從手術檯上搶救過來,在胸腔搭了4個支架才把命保住。頭雁迴歸的呼喚,使他在省城的家裡再也住不下去了。他像當年一樣,懷著一顆忠誠、執著之心,帶領全村父老鄉親衝鋒在扶貧致富的戰場上。他經過調查研究,找到了“窮根”,一是缺水,二是缺人才,三是缺思路。如何破解,他放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2016年10月19日召開了村務虛會。把扶貧與扶志緊密結合起來。會上他和大家重溫了毛著老三篇。原本純樸善良的父老鄉親深深被他感動了。年已古稀的退休老師申懷林當場賦道:“改革開放添新彩,我村面貌仍未改,火急如焚正無奈,徐光書記進村來。”希望來了!機會來了!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詩精彩之處在於他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

第二把火是2016年10月21日他召開了村務實會,他把扶貧和扶智緊密結合起來。以發展旅遊為主業,統一全村思想,作為脫貧致富的總體思路。

第三把火是把缺水作為當務之急進行落實。徐光書記請來了水利專家勘察水源。他坐鎮指揮,終於在楊家灣成功地打了一眼260多米深水量豐沛的深井,徹底解決了一直困擾大石巖用水的問題。出水之時,全村男女老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還有不少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發展之源。一口井打出了全村人脫貧致富的士氣,打出了村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的威力,也打出大石巖人的信心和希望!圍繞旅遊這條主線,徐光同志又作了如下部署:一是開闢4條旅遊線路;二是加強山體綠化,栽種數千株油松和其他經濟林樹苗;三是健全旅遊工程的配套設施建設。在村頭建起了1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還把一個廢舊校舍改成了可供100多人吃住的大酒店,酒店建成不久就接待了200名新兵來此舉行了為期8天的訓練活動,使旅遊隨即有了收益。另外創建了大石岩土特產集貿市場,既方便了遊人購物,又為當地山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銷平臺。

徐光同志和村兩委策劃的旅遊項目有自然風光遊、傳統文化遊、水系遊、紅色遊等。特別是還要建一個高品位的雙百英模人物紀念堂,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習近平最近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徐光同志經過解放軍這個革命熔爐的洗禮,深感英雄人物的珍貴和重要,想以此提高遊人和青少年學生正能量的教育。

徐光同志身材挺拔,二目炯炯有神、儀容威嚴、氣宇軒昂,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軍人。28年的軍旅生涯使他養成了堅毅果敢、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上述乾脆利落的三把火和迅速高效開建旅遊線路正是徐光同志一貫的工作風格。大石巖七老團隊的鄉親說:“徐光書記就是我們大石巖人的一面旗幟。我們把13面鮮豔的紅旗插到每個山峰之巔,就是昭示著我們大石巖人砥礪前進!”七老活動小組把最後一面旗幟插好的那一天,幾個老人自發地舉行了一個祭旗儀式。他們點燃香燭,遙對天空,虔誠跪拜,許下三個心願:一、祝願徐光書記身心健康!二、祝願大石巖旅遊事業如火如荼、欣欣向榮!三、祝願大石巖的村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幾位老人碧血似玉,丹心可鑑,期盼他們美夢成真,早日實現!

馮增智是黃洞鄉鮑莊村人。他和我初次見面就爽快地說:“當縣委書記王永青同志動員我回村任職時,我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我儘管退休了,黨員並沒有退。組織上要我回歸,我沒任何理由討價還價。黨員服從組織,天經地義。況且人退了,工資照發。工資是人民給的,為百姓辦事理所當然。老百姓的願望,就是我的奮鬥目標。鮑莊直到現在還沒有脫貧,我身為鮑莊人,臉上無光,心裡也很慚愧。我是農業專家,有責任帶領鮑莊父老鄉親脫貧致富。”2014年12月,馮增智在全縣第一個走馬上任。他是一名老黨員,對黨忠誠,立場堅定,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他對鮑莊、對黃洞一直不離不棄,大半生以來,有著不少傳奇故事。

1986年,37歲的馮增智被奉調到鶴壁農工委工作。雖然他在單位業績突出,碩果累累,但他依然心繫黃洞。在無專項資金的情況下,幫助黃洞鄉策劃籌款,使8個行政村村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人均4分保豐田,解決了其吃水難、吃糧難、增收難的問題。

2014年12月,65歲的馮增智告老還鄉。還鄉是真,但不是頤養天年。他把老伴和孫子留在鶴壁市區家裡,又變成了新的兩地分居。但這隻深山俊鳥重返舊巢,毫不陌生,毫不感到苦累。精準扶貧的答案找到了,在修建道路、水路的同時找到了致富的門路,找到發展的思路,找到了綠水青山交融下的財路。這個思路就是發展旅遊事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當他看著“禿山變綠龍、青山變花園、荒山變果園、深山變遊園”的美麗畫卷將要成為現實時,他心裡盪漾著幸福和快樂。

馮增智書記深信“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創造一個奇蹟”,為了踐諾讓鄉親們吃上白麵饃,竟然放棄三次進城機會,俯首甘為山裡人,兢兢業業地從事農業科研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這就是他無限熱愛家鄉的情懷,這就是他大義凜然的擔當精神!

毛澤東曾說:“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我年輕時並沒有悟出此話所深含的哲理。後來我悟出,最珍貴的寶藏往往在地下或石中,最美的花朵往往是開在大山深處。回憶建國以來,都認為農村最苦,農民最累,農業也不被看好。但是三農付出了沉重代價,成為國家堅實的基礎。農村支部書記的好榜樣史來賀、鄉黨委書記的好榜樣吳金印、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都出在農業戰線,都出在農業大省河南。成了時代楷模。所以人不要總是兩眼向上,只走熱門。真正的英雄、高人往往在民間,而民族敗類、大漢奸往往是不接地氣,自以為高高在上,實際上讓人嗤之以鼻。在落馬的高官中不乏其類之人。中國的村官是哪一級?縣官自古以來被稱為七品芝麻官,鄉一級最多是科一級。村一級顯然是不在級,既無編制,又沒工資。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而且情況複雜,異常辛苦。“寧帶千軍,不帶一村”的說法不無道理。迴歸的頭雁就是村級支部書記。他們圖的是什麼?圖名圖利圖地位圖享受?顯然都不沾邊。但在他們身上都體現著傻子精神、不怕吃虧精神、大雁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等。秦街第一書記李樹祝,原是一個知名企業的中層。每年勞動所得一般不少於40萬元,回到秦街連5萬元也得不到。況且為了發展集體經濟還要帶頭捐獻、墊資。遇到五保、困難群眾,還要自掏腰包,進行捐助。為了大家舍小家,在現實生活中是常有的事。

黃洞鄉東掌村第一書記王之璽同志原想回村當名教師,但縣委又委以重任,讓他帶領全村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他像過去八仙過海的傳說一樣,來到太行山上大顯神通。他看到家鄉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就在美字上作起了文章。他因原在省教育廳工作,與高校領導、教授、美術老師、省會的藝術大師、攝影專家、詩人、作家多次聯繫,盛邀他們帶著學生、同事來東掌寫生、採風、創作,並熱情地答應給予安排好景點、食宿。他用家鄉天然的藝術畫卷涵養藝術人才,又用藝術人才的藝術作品裝點東掌環境,宣傳東掌的旅遊資源。“藝術東掌”在我省已小有名氣,省美協、省油畫協會、省攝影協會、河大、鄭大、省科技學院、安陽工學院等單位到東掌的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帶動了東掌的農村旅遊,帶領群眾向構建“富裕之村、美麗之村、幸福之村、文明之村”的目標奮力前進。

馬圪壋村的第一書記朱國忠同志已到古稀之年。迴歸以來,工作繁忙,他本人又不會做飯,常常是簡單應付,開始的一個多月瘦了10多斤,老伴和家裡人甚是心疼。老伴為了照顧他,也搬到辦公室來住。孩子們勸他到了這把年紀,應該回家安度晚年。春節前孩子把給他撰寫的對聯“聽風觀雨品酒茶,讀書寫字種花草”貼到門上。但是朱國忠同志老驥伏櫪,一心撲在工作上。現在他把當初全縣有名的告狀村、上訪村變成了全縣的模範村、標杆村。他顧不上在家喝酒品茶種花草,而是忙著在馬圪壋搞美麗鄉村建設,在淇河南岸美麗鄉村示範帶種花種草呢!朱國忠同志在過去的大半生已三進馬圪壋,每次都成功地使之由亂到治。這就是大家把他譽為“滅火專家”“消防大隊長”的來歷。

作為頭雁迴歸的徐光、馮增智、王之璽、朱國忠、李樹祝、吳運河等等有了創業的緣分,有了報答家鄉的機會,有了參與全面建成小康的平臺,每每談及此事,都對鶴壁市委、淇縣縣委充滿著感激之情。

當今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如日中天,馬克思的雕像在他的家鄉、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輝,“人類共同體”如“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一樣,在召喚著無產者和勞動人民。習近平在續寫著毛澤東之後的共運篇章。舉目四望,乾坤朗朗。天之寶日月星辰,相互輝映;地之寶五穀百果,滿庫滿倉;國之寶忠臣良將,自帶光芒;家之寶孝子賢孫,歡笑庭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中國人均壽命迅速提高,當前已達76歲。現在已是“人活百歲笑嘻嘻,人活90不稀奇,人活80多來兮,人活70小弟弟”的年代。我在大石巖又遇到一個先進群體,七老團隊,這是徐光同志的中堅力量,他們在脫貧致富的攻堅中,發揮著先鋒的作用。在他們給我的名單中,60歲至69歲的6人,70歲至79歲的11人,80歲以上的3人。大石巖村的中青年進城打工了,頭雁進村,這個團隊打了頭陣,在徐光書記和在七老活動小組的帶領下,一支50多人的修路大軍,從清晨5點就一直幹到晚上10點才收工回家,不用監管不用督促,沒有經費,他們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有力出力。沒有一個人提工錢,沒有一個人喊苦叫累。四條旅遊線路,原計劃一年半的時間完工,實際上他們只用了5個多月就大功告成。在七老團隊中,他們和迴歸頭雁們一樣,同樣有著勇於擔當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樣有著高遠的志向;同樣有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同樣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在扶貧攻堅中,他們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心情愉悅,生活充實,戰天鬥地的成就感使之滿足和快樂,自我價值的實現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指數,這些都是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因素。祝願七老團隊青春不老,永遠健康長壽!

拿破崙曾說:“獅子帶領的綿羊隊伍,能夠打敗綿羊帶領的獅子隊伍。”徐光、馮增智等迴歸的頭雁們是獅子,七老團隊是獅子!我相信獅子帶領的獅子隊伍必定無敵於天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張放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