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中山路216號是青島市中山路最北頭的一處建築,再往北就是聞名島城的大窯溝。這處建築歷史上一直是電業管理部門的辦公地址,曾經是青島電業局青島市供電公司、市三電辦公室等電業管理機構。早在1922年成立膠澳商埠(青島市)時,曾是北洋政府膠澳商埠電氣事務所。老青島市市民對這兒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這座日式塔樓的位置處在中山路商業街的最北頭,凡是閒逛中山路或者到市場三路市場購物,到大窯溝乘車都要經過這座塔樓,它的樣式、高度應是青島市區標誌性建築之一。說對它不熟悉是因為這棟建築常年不開大門,對外也不掛牌子,人們很少有知道這裡面究竟是幹什麼行當的,傳說最多的,這兒曾是青島早期的發電廠。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史料記載,這座塔樓建於1914年至1922年之間,也就是建於青島第一次日佔時期。日本人於1914年戰敗德國,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據為己有,日本人順著德國人的青島規劃圖和當時的地理環境,從大窯溝、市場三路、聊城路向北修築自己的商業勢力範圍,將中山路最北頭僅有的一點點空地,建了一座那個年代標誌性的塔樓。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從班鵬志1922年12月10日後不久編撰的《接受青島紀念寫真》中所收錄的圖片看,至少在1922年時,此建築還是一座有圓形塔頂的孤零零的塔樓,塔樓北邊和西邊的三層建築是在後來加建的。從照片上看,圓頂之下設有觀景臺的這所塔樓,像個大型供水裝置(水塔,原作者按),塔樓入口面東,中部和頂端開有豎長的窗戶。從西北兩個方向看,塔樓遠遠高出周邊建築,其外立面的豎向裝飾,則加劇了觀者對其高度的敬畏。

史料上對這處建築的具體年代和內部設置,沒有很詳細的記載,但從內部結構來看,有五層內室,旋轉而上的樓梯,塔樓的最上層是一個環周的窗戶,更像是一處觀光塔或者是瞭望塔。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日佔時期該處塔樓是一座孤立的單一的塔樓,並沒有相配套的其他建築。從當時日本人建設在毗鄰的市場三路“勸業場”來看,人民市場的大型建築中心也有一座和膠澳商埠電氣事務所幾乎近似的塔樓。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建於1920年的青島日本中學也有塔樓式建築,而當時流行的塔樓式大型建築,都是有其他建築物相配套,極少見到一座孤零零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其附屬建築的立柱形塔樓獨處一地。設想一下,是不是膠澳商埠電氣事務所建築是在1922年日本人交出青島前的迅間,日本人還沒有完全完成這棟建築的全部施工,還是個半拉子工程,就匆匆撤離青島了呢?或者說這就是一座日本資本勢力的象徵性建築?為的就是在中山路商業街的大窯溝中心,建一座征服青島的“功碑”。直到若干年後,在塔樓的北、西兩側,才又加蓋了與之配套的平頂三樓,算是中洋搭配的一座混合體,但也掩飾不了此塔樓的霸氣。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對該處塔樓用途有多種說法,主流說法這是一處發電所,據青島檔案網資料:“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新澤町(中山路)上的青島發電所和其發電工廠,命名為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在這兒很明確的指明,此建築就是青島發電所及發電工廠。)“1938年1月日軍進駐青島,一方面修復發電所,另一方面將膠澳公司的發電設備陸續拆往山東各地。至1941年11月,所有設備拆遷一空,原地點澳電氣公司總辦事處。”(青島檔案網2009.7.28)這些文字都在說明,此處為一發電場所。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電燈公司辦事處

青島新聞網也有文章說:“這棟建築位於中山路北段,五條道路交叉口。1898年,由德國企業主樸爾斯曼始建。1900年5月,首次發電成功。1922年,北洋政府把所收回的位於中山路上的青島發電所及其發電廠,命名為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青島新聞網2004.12.26 )最後一種說法已經被【琴嶼飄燈】否定了,他在請教德國學者馬維利教授的回覆中得到證實,最早在青島設立發電所的是庫默爾公司,其發電所的舊址設在河南路與天津路路口處。庫默爾公司後來因資金問題,被西門子和哈爾凱斯公司收購,而西門子認為在青島投資無利可圖,於1902年退出了青島供電業。而位於廣州路的發電廠是由西門子公司投資建造的。而德國商人普爾斯曼,馬維立說,他查閱了當時膠澳租借地德國人的通訊錄,並沒有姓普爾斯曼的德國人在青島。(青青島社區2006.07.10 )這就推翻了中山路北端的塔樓是德國佔領時期建的發電所的傳說。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就從技術方面來說,說塔樓是發電所的理論也站不住腳。從圖片中看,塔樓的任何角度都看不到電線的輸出(也沒聽說過設有地纜),既看不到煤發電或油發電的排煙設施,也沒有除塵的煙囪,這在發電設備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島廣州路電燈廠就是煤火蒸汽機發電,有燃煤鍋爐、高高的煙囪,巨大的廠房,配有專門的鐵路專用線輸送煤炭。不是佔地面積僅有幾十平米的塔樓所及的。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再說了,日本人佔據青島時,廣州路的青島電燈廠因為是德國官方工廠,裝機容量已經具備相當規模。 1914年11月14日,日佔青島後,將有僱員60人的電燈廠改名為青島發電所,隸屬於守備軍遞信部。1918年3月,發電所添購一部1200千瓦發電機,1921年又安裝了1500千瓦發電機。1922年初,發電所從瑞典購置一部新發電機,在預備裝機時,北洋政府收回膠澳。1923年5月27日,改青島發電所為中日合資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青島早期廣州路上的電燈廠

在第一次日佔青島的八年中,日本人在廣州路發電所投入巨資增添發電設備,怎麼會在中山路商業街的北頭,一塊不足百平的方寸之地,建一座塔樓作為發電所,有失情理。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筆者認為,日本人蓋的這座塔樓原本就是一個辦公設施,不是發電所,發電所可能是人為的誤傳。但當時的青島發電所設在鐵路以西的廣州路,在鐵路以東的中山路建一座孤立高叢的塔樓作為辦公,也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當時的發電所隸屬於青島日本守備軍遞信部,和馬路對面的郵政局、堂邑路館陶路的日本金融企業,膠濟鐵路及鐵路以西的小港碼頭遙遙相對,站到塔樓的頂部可以一覽無餘。塔樓頂層的瞭望作用,也給人們帶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沒有軍事需要的背景,也很值得探討。

本文作者為青島文史學者徐明臣,發表於2010年4月,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重新編輯發佈。一組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舊址的老照片,來感受不同時期的老建築舊影。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青島記憶】說說中山路北頭那座日式老塔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