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一本比《活着》更值得阅读的书


《许三观卖血记》:一本比《活着》更值得阅读的书


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

我喜欢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但非常不建议大家阅读,个中缘由我也曾经写过一篇读后感,就不多阐述了。

犹豫再三,我还是捧起了余华的另一本书《许三观卖血记》。

酣畅淋漓地读完后,不得不说,我更喜欢许三观的故事。

如果说福贵的故事是个无可争议的悲剧,那么许三观的故事更像个悲喜剧。

01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蚕丝厂的送茧工许三观,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不得不一次次依靠卖血来渡过难关的故事。

本书许三观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平凡,实在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小人物。

在余华德文版本的自序里说道:我在年轻时对一个血头印象深刻,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了近千卖血者,将他们的血卖到了他所能知道的价格最高的地方。

这只近千人的卖血团队给了余华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他特别想把这个血头的故事写出来,结果等余华写到第九个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笔下的主角只是那近千人中不起眼的一个。

许三观正是中国千千万万苦难者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

只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亮点,许三观带着小人物的特点在余华的笔下“活了过来”。

许三观的可爱:第一次卖血得到35元巨款后,左思右想的许三观决定用这钱讨一个老婆,于是请油条西施吃了一顿八角三分钱的午餐后便要她嫁给自己。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笑了,但转念一想,这或许就是父辈们简单的爱情吧。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地邂逅,有的,只是终身不离的陪伴。

许三观的乐观:在闹饥荒的那几个月里,许三观为了给家里人解解馋,便想到给孩子们“用嘴炒菜”。红烧肉,炒猪肝,荒诞幽默之下,是他那乐观的心态。

苦难赋予人们痛苦,但不阻止人们苦中作乐。

许三观的刻薄:没有缺点的不是人,是圣人。许三观同样有着小人物的狭隘,当情敌何小勇遭车祸住进了医院,许三观敲锣打鼓,幸灾乐祸了好几天。逢人便说,何小勇是恶有恶报。

许三观的宽容:嘲笑过后,当何小勇的老婆求许三观让一乐去为何小勇叫魂时,再三挣扎,许三观还是不计前嫌地让一乐去配合叫魂,哪怕这会让他颜面扫地,哪怕对方是仇人,他还是选择了宽容。

... ...

正是这一幕幕的真情流露,让许三观不再只是一本书的人物,而是有了血肉,活成了千千万万小人物中的代表。

02

读完整本书,我首先想到得就是价值。

“身子骨结实的人都会去卖血,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呢,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还是挣那么多......”

不缺钱的许三观第一次去卖血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子骨结实,在农村,身子骨结实的人才是有价值的人。

许三观第二次卖血换来的钱更有价值,这三十五块钱换回了他之前辛苦十年攒下的全部家当。

从这开始许三观便开始自豪起来:这人身上的血就是一颗摇钱树,没钱了,缺钱了,摇一摇,钱就来了。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余华便是把许三观眼中具有无限价值的“卖血”撕破给我们看。

许三观一生中卖血11次,第12次卖血未遂。

第一次卖血,他得到了一个家庭。

第二次卖血,他挽回了他们家庭的十年积蓄。

第三次卖血,他用钱补偿了出轨对象林芬芳。

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在灾荒年吃一顿好的。

第五次,六次卖血,是为了讨好一乐和二乐的生产队长。

... ...

在书中,许三观的血越来越不值钱,这个他所依靠能渡过所有难关的法宝,价值也越来越低了。

书的末尾,许三观年过六十,第12次去卖血被拒绝后,他的精神崩溃了。

他哭着说:“徐玉兰,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该怎么办......”

许三观认为他的血没价值了,就意味着他这个人,也没了价值。

03

我正是喜欢《许三观卖血记》的这一点。

当许三观彻底没了价值的时候,他一生中所遇的灾祸已经被他“卖血”给挡了过去。

许三观无疑是幸运的,连经验丰富的阿方和跟龙都因卖血而一死一残,他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连卖五次血都没事。

再现实一点,又有多少人因为卖血而染上了艾滋病和肝炎病毒。现实无疑比书中所描绘的更加残酷,可余华连提都没提。

许三观忍受着生活的苦难,几乎被生活抽干最后一滴血。但卖血又让他这个小人物充满了人生价值,他就是妻子和三个儿子的一片天。

我很感激余华没让许三观的卖血再次成了笑话,他所卖的每一滴血都得到了应有的价值。

或许悲剧更能打动人心,都说《活着》一书中的福贵更加的真实,可我就是不喜欢。

我不喜欢看着福贵拼命地挣扎,也没能逃脱生活的绝境,家人还是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仅仅只能“活着”。

在生活赋予的苦难面前,福贵只能被动承受,最后只剩一个人活着。而许三观利用卖血,可怜而又艰辛地对抗着苦难。

卢梭说: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

许三观不正是用他卑微的一生来阐述这个道理。

04

《活着》太真实,而其实我们是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的。

年轻人不该想得太多,生活没有公平?活着的含义是什么?那不是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思考的。

有些事,有些道理,到了一定的年龄才需要去了解。

我们只需要知道付出才有回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就好了。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告诉了我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