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秦朝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開創了延續千年的君主制度。但同時,它短暫的命運也讓後人很難去了解那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是從後代儒生的記載中看見秦的殘暴,可秦朝真的是那麼殘暴嗎?

但是,隨著阿房宮遺址、裡耶秦簡、雲夢睡虎秦簡的挖掘,我們發現秦朝並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麼殘暴。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秦始皇嬴政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應的敵人為:

1、掌權前的嫪毐、呂不韋兩個政治團體;

2、掌權後的六國;

3、統一六國後的民眾問題。

一、嫪毐、呂不韋

秦始皇出生在趙國,直到秦九歲的時候,趙國為了和秦國換取和平,才把秦始皇送回了秦國,這是他第一次登上了秦國的領地。

至於秦始皇和母親在趙國,他的朋友大概只有當時同為質子的燕太子丹了。至於他在趙國的待遇,那時候秦朝剛剛坑殺了趙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又在邯鄲之戰中差點將其滅國之後,這樣一位掛著秦朝王子身份又毫無威脅的孤兒寡母在群體環視中,會是怎樣的生活狀況。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呂不韋劇照

13歲登基的嬴政並沒有獲得權力,還要把呂不韋成為“仲父”。直到他22歲加冠掌權時,又多了一位“假父”嫪毐,而這位吃相更難看,竟然聯合九卿在內的政府高官打算先發制人,殺死嬴政,他的母親態度是站在嫪毐一邊殺死自己兒子。對於造反這件事,歷來是國家大事,可秦始皇的處理只是誅殺首惡,至於依附著的態度是“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所謂“鬼薪”是指為宗廟負責砍柴。

並且,對於嫪毐、呂不韋這樣的違反罪,秦始皇的做法是“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樊於期劇照

與對待不忠之人態度相反的是,從秦始皇在位起,對待忠臣的態度都非常寬容,像李信二十萬秦軍敗於楚國,都沒有對其進行軍法處置。而唯一一位被仇視的還是敗於李牧,然後背叛秦國逃往燕國的樊於期。

二、對六國的態度

秦朝統一時的秦國人口大約300萬,而六國人口合在一起大約2000多萬人口,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王朝而言,國仇家恨、財富分配、語言文化、王室後裔、人才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戰。秦朝的統治是沒有前例可循,秦始皇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他的目的是“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秦始皇做出了五項措施:

1、對六國王室只要臣服者都保持容忍態度;

2、讓熟悉帝國法令的士兵就地任職;

3、設立博士,招募六國人才參與議政(如扶蘇的老師便是儒學大師);

4、承認六國百姓原本所擁有的土地,按照原本的份額,有主的依據歸本人所有(使黔首自實田);

5、頒佈法令,細緻到“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秦始皇圖畫

從政策上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地方,只是秦朝和六國百姓的仇恨並不是那麼容易消磨的,在沒有長時間去消化超過自身近乎七倍的人口時,矛盾是很難消除的。各國文化不同,則語言不通、政令不達;錢幣不同,則商貿阻塞、交易不便。

但六國的儒生自身也存在著極大問題,在分封制上、在封禪泰山上、在治理地方上,都採取了極為敷衍的態度。而這,也與嬴政設立博士想要幫助他治理六國的初衷嚴重違背。

為了讓法治更加徹底“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凡是知法犯法的官吏一律發配邊境。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石像

三、民心難附

秦始皇的情況最適合的就是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可惜時間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資治通鑑》公元前218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驚,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史記》公元前216年: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值得諷刺的是,剛剛下達“使黔首自實田(六國百姓依據其本身原有的土地進行分配)”,換來的是米價從30、40幾錢漲了近乎40倍,還很巧的遇到了“盜匪”。

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萬里長城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站在當代視角去看待,然後因為他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判斷。其實,更多時候,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自己若是處於那個時代,又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很多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