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什麼?

信鍾


大道虛曠,絕思絕慮,超二元而真空絕待無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即無為之體。

無不為表用,道體真空,湛寂靈明,能生萬法。一氣化三清,天地萬法森羅立焉。雖現萬象差別,其體本同,故佛教說不一不異。如鏡鑑萬象,萬象有差別,鏡體終是不易不染。

故了達本體之人,終日行而心無染,為而不為,不為而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禪宗所謂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海興萬浪溼性不易。佛為表此微妙法,靈山拈花一笑,盡顯風流。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之義。



唐晚藉


試從論道、治國、養生三個層面,略作討論。

論道

《老子》第三十七章,有一句相當神秘的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猛一看,這句話似乎有些矛盾。仔細再看,嗚呼,這句話確確實實是矛盾的矣!

老子之道,本是一個予盾的混合體。

在老子那裡,道,既是萬物之源,宇宙之本,又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和法則。道是萬物之所由來,而不是萬物之一,因此它不像萬物那樣流動不居,而是虛澹靜樸的“無為”。同時,萬物從中自然生髮出來,萬物的流行演化就是道,即是“無不為”。

如果說,只有從客觀永恆的物質運動中,才能總結出其運動規律和法則,即運動規律和法則是建立在宇宙萬物運動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這種規律和法則,也即老子之道,就不可能先天地而生,更不可能由此產生天地萬物,成為宇宙的本體。

《老子》其實否定了宇宙的物質本源,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之道也成為一種神秘的力量。當然,神秘並不是什麼罪惡。事實上,如果哲學不趨向神秘,就不能高深。

治國

《老子》書中有一個重要思想,即“反者,道之動。”這種思想儒道兩家不謀而合,在中國影響深遠。反,兼有正反之“反”和往返之“返”兩義。事物都包含了對它自身的否定。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朝反方向運行、回返。

從“反者道之動”這個思想,自然可以推演出治國需要“無為”。物極必反,相反才能相成。實行無為而治,將自然取得成就,即是:無為而無不為。正如《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如果“我無不為”,那將適得其反,天下不治。

養生

修身養生,也要遵循無為之道。人的活動,應限於必要以及順乎自然的範圍。倘若矯揉造作、恣肆張狂,必將給自身帶來滅頂之災。

無為,守樸順德,超越世俗的是非美惡,才能全性保真,實現自我。無為而無不為。



莫安排


我是文開石,我有點靠譜的答案。

道德經分傳世本和古本,其中篡改、錯抄,差別很大。

想研究老子,必然要從最接近原本的資料入手。

現在能找到最權威的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一般稱之為道德經甲本。

重點一:“無”字不是“無”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但是甲本中,所有的“無”字,寫的都是另外一個字“王+恩”,字庫裡找不到,拼了張圖是這樣:

按照傳統的拆字解字,個人認為至少應該理解為“以王者風範,用感恩的心態按天性、天賦去作為或者處事”。那比“無”字的含義就高一層了。雖然有相同的內容,但不是一個層次,起碼是“看山是山”與“看山還是山”的差距。(下面還是用“無”代替“王+恩”,因為打不出來)

重點二:閱讀理解最基本要求“參照前後文”

甲本: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傳世本: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三四十個字足足十一個字不同,除了“無”的使用、避諱的“恆”為“常”,關鍵增減的區別在於“者”字。直接就有很大的區別了。

同行本表現成了對立,學的增=道的減,這就是不正確的。

帛書版,說明的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舉例,為學增的是學問,聞道減的是雜亂錯誤。相當於一個開源一個節流。

這樣順下來,就到了無為。能夠“以王者風範,用感恩的心態按天性、天賦去作為或者處事”,這麼做不會因錯誤的為,不會因功利而為。達到無為而治。

接下來“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治理國家,能做到無為就能治理好,不能做到無為就治理不好。

重點三:理解老子思想,從“天下”、從“君王”思想才起步

老子的境界很高。

儒家講的是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儒家以天下平為終,老子的思想以天下平為開始,再上升到“德”,最後成“道”。

所以《道德經》中雖然多出提到天下,提到王,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要從更高層次去理解,體會老子從上向下的闡述邏輯。


文開石


道德經的每一句都是絕妙,“無為而無不為”更是妙不可言。關於“無為”的含義,你可以看我以前回答的問題,被推到了頭條首頁。關於本句我從5個角度給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經多處提到無為。如: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63章:為,無為。所以,無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的功用,順應自然,不妄為。

第二:莊子的也有“無為而無不為”的論述,比如: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還有: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等等

第三: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不要採取任何不自然的行動。凡事要自動自發,自然而為,讓事物自發轉變。

第四:這句話在我們日常中,就表現為:不自以為是,不自傲,不自恃。不要耍小聰明,不妄為,不要強人所難。這樣很多事情就是自然而然成功。

第五:老子以水喻道。水就是無形無為,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無為)但水可以穿透世上最堅硬的物質(無不為)。

第六:對於個人,就是專注自己,做好自己,行不言之教,無為之事,通過自己的變化去影響別人,而不是直接去改變他人,否則你會發現想改變一個人是多麼的痛苦。


總之,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頓悟隨著我們經歷也會有更多的新體會。融於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幾乎可以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件事情。


自哲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什麼事都能做成。

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比如練武,好的師傅首先教的練基本功,壓腿,踢腿,扎馬步等等。然後才教你套路和招式。但基本功是個非常耗時間的東西。而且很枯燥,所以有人受不了這種枯燥,就急著讓師傅教套路,教招法,以為會了套路和招法就可以打人了。結果就出現了去年被炒的沸沸揚揚的雷公被打的鬧劇。

再比如學外語。本來應該是多聽,多讀,多說。但現在變成了多做題。結果大多數人都沒學會外語。無論學什麼,第一件事一定是積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就算學算術,小孩也需要把十根手指與抽象的數的概念聯繫起來才能算題。扳手指就是感性認識積累的過程。讓孩子在會說英語前就讓他們做題,就相當於孩子繞過了扳手指的過程,直接做四則混合運算。這樣誰能學會?

現在人太浮躁,恨不得今天學字母,明天就會說話,今天扎馬步,後天就能打人。剛學了都,來,米,就想當歌唱家,開演唱會。然後就有人迎合這種心理,教你各種所謂的”速成”方法。諸如,十天讓你流利說英語。五分鐘讓你學會彈鋼琴。能,一定能,十天能把hello說得很溜。五分鐘,不用五分鐘,一秒鐘就能把鋼琴弄出動靜來。


散木17


《道德經》傳說是老子退休回到家鄉河南後,用民間諺語寫的五千字韻文詩。(也許老子不需要帶孫子,晚年還能為國人哲學發展創造偉大貢獻)書中說了很多哲理。其中“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思想。


道家和儒家,雖然一個是出世,一個是入世,處於對立面。但道家認同儒家選用聖賢之人治國的方略。所不同的是,儒家認為,聖人治國應該“有為”,要為百姓做很多事才是合格的諸侯和王。而道家認為,治國應該“無為”,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他所理想的君主,是有他彷彿沒有一樣。因為老子是崇尚自然之道,反對刻意人為的做作。 老子批評君王,說天下大亂,人民貧苦,不是因為沒做夠,而是做的太多,管的太多。《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國家法律條文越多,小偷盜賊越多;國家武器越多,戰事越多)。


既然老子提出了“無為”,為何又說“無不為”呢?這樣的說法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們先看看“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含義。原話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道是萬物之母。道,讓每個物,都順其自然,沒有做任何事,但是每個物又是道所孕育出來的”這裡暗喻君王,應該效法“道”,讓人民各司其職,做自己的事。而君王的這種“無為”的管理實際也是一種“為”。所以我們可以解釋說《道德經》的話,充滿了治世的大智慧,大哲理,可以理解為:“君王如果想治理好國家,就要效法自然之道,它的生長興衰都有規律可言,不是人力能改變的。而人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最好的君王應該用“無為”之核心來管理人民。雖然好像你什麼都沒做,但這一切又都是你的功勞。”
青山認為,雖然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主要闡明的是其政治主張,治國之道。但是也可以套用在生活許多方面:如“管理公司”:好的公司,都能做到讓各崗各職的員工各司其職,同級不越崗,領導不過度插手,效率自然高;又如“經營感情”:好的感情,都是自然綻放自己的優勢,互相吸引彼此,自然走到一起的。所謂“不追是追的最高境界”,追來的愛情往往不長久;又如“親子關係”:現在中國式親情綁架教育,使得孩子叛逆心重,多是父母控制慾過強,干涉過多,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態。很多積極快樂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無為而不為”的家長。總之,青山不得不崇拜老子,因為他的智慧實在夠用一生了!

當年青山


老子說的“無為而不為”從字面意思來看很好理解,就是說一切順其自然反而會有理想的效果。

但是,若是從哲學角度來看,我是這樣理解的。 無為的意思是對於世間萬物莫作過多的強求,因為有時候“無為”也是一種“有為”。

當你順著事物該有的發展順序與趨勢去看待事物、適應事物,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順其自然對待,反而能得到較大的收穫,因為你以反正無所謂的態度去看待,那麼就有可能是“有為”的表現。

所以,只要理解了“無為”的意思,那麼就能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能夠從哲學角度來分析,就有點類似“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意味。

既然老子提出的“無為”,那麼就應該按照“無為”“無慾”的態度去理解“無為”的真正含義,若是我們刻意去追求所謂的“無為”,那麼這樣的無為容易變質,也就沒有所謂的順其自然了,反而都變得刻意了。

當我們順其自然去對待個人成績甚至成功的態度,就能知道“無為”是一種生存狀態,而不是刻意去做一個“無為”的人!


沈善書


剛剛有個同道之友發來一句話:“無為之為,無所不為。無用之用,無所不用。”寫的很好。

他問我如何開悟。我說自己也在悟。道無先後,達者為師。我個人的思緒反思的多,正思的少。

我也來緒叨緒叨。

如果“無為而無不為”有用,為何歷代統治者不用?找原因,找制約其不用的原因,找其不願用的原因。

我和“道”友(同道中友,不是教友)說,世人多求術,很少有人求道。因為“術”有用,“道”無用。有用為術,無用為道。所以技術一直髮展的很深很好。國家統治即是人或制度統治,不是自然統治,無法無天。當然需要有用的“術”,而不是無用的“道”。“道”為無,在自然為無,在人間為“術”(思想和技術)。

倘若無人類,就只有自然之“道”(道法自然)。無各種“術”。一旦人類開始進化,有了各種思想,“道”即轉化成各種有用的“術”。是故“無生有,一生二……”。這裡的有即為“術”或思想。

所以階級統治不會用“道”,只會用術。“道”創造的是自然創造的,不是統治階級創造的,沒有群體的創造不會有人類的文明。“道”也不可能創造人類文明。

術在自然是無用處的,在人間就是無所不用“道”,處處都要用“道”轉化來的“術”。依據對象不同,道的意義不同。

而“無所為無所不為”同理,各種“術”在宇宙中是沒有作為的,因為術是人為的。在人世間各種“術”就能創造一切人類文明與財富,其無所不能。對宇宙無用對人類有用,對別人無用對自己有用。“道”的兩個對立並統一的面。萬物萬事萬法皆可為我所用是為個人悟“道”的最高境界。因為無法就可以有一切法,因為無“術”才可以學習一切術。此意不適合階級統治,進化方向和目的不同。

所以個人可以成“神”,群體只能成“群魔”。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無為而無不為,玄之又玄。試舉一二例,作方便說。

以人體為例。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站久了就坐下;心肺肝膽胃,五臟六腑,眼耳口鼻舌,五官四肢,各在其位,各安其職。可比喻成無為。

無為是道法自然,按先天規律辦事,不橫加外力干涉,不徒生枝節干擾。就如同明暗、高低、長短,天生一對一樣,無為才能恆久,無為身體才長壽。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非要日夜顛倒、作息混亂,早吃晚餐、過烈運動,以有為的方式強加干涉,身體不垮才怪。



以虛空為例。

太陽月亮,山河大地,雨雪冰霜,花草樹木,盡在虛空之中。白天見太陽,晚上出月亮。春華秋實,夏熱冬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然規律,清清朗朗,明明白白。這便是無為。

以前人類不懂得這個道理,老是想改變大自然,而不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結果破壞了生態,後果十分嚴重。小則捕狼,羚羊氾濫,草原被毀。大則樹木砍伐,山體滑坡,地震頻發。

人類參與改變的行為,稱作有為。有為如投石入水,必有波紋。然後一生二生三,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不知道會倒向哪裡倒多久才停。

人類往往自尋煩惱。其實不管怎麼折騰,太陽明天照常升起。

如何做到無為?

儒家的做法是格物致知,王陽明進一步引申為:去人慾存天理。

佛家講明心見性,心如虛空,能容萬物,不取不捨,亦不染著。

道家則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至於如何理解,就看個人的悟性了。

總結一句話:大道至簡,關鍵看你能否做到。若想無為,必盡除人慾,你可以嗎?


Fandy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謂無為,即是對於“有”,或者說“尚”,或者說“執著”,或者說“可道”,的,處理方式,想象一根筷子,我們的無為就是我們的手握著筷子。負陰抱陽,全方位包裹。就是上善若水的處理方式,全面的全方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若是八卦其一,則八卦其七解。

就像行軍打仗,不是打死對方就行了,還要把根源剷除,或者最好慎始如終,不要發生戰爭,發生了就得無為,唐將郭子儀的處理方法可以參考!大水來了,事已至此,我們擋不住!擋住的代價太大!所以只能疏導!

我們做事要周全!周全即是無為!我們去打仗,不是單純的打仗!要有錢,有人,有理想,要天時地利人和,打敗了對方還要安撫好他們,杜絕一切可能發生的。這是無為而無不為。若是有為,就是尚賢,就是好殺人,就是獨斷專橫!是不長久的!我們國家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就是大無為!我們也恨日本鬼子,美國鬼子,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所以無為,就是無不為。意思就是全為。

這解釋是對的,但不全對!為什麼?

這無為很難解,大師都沒說出什麼來!想想,有些事物我們知道,可以全為,但是有些事物很模糊,如何無為?而且無為的代價太大了,付出太多了!這是我們要研究的第二方向!

無為,可能就是不為。不為也對。時機到了我們回手掏就可以了。哈哈。。。

無為,也是順其自然大道而為!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執著!

無為,就是清靜。清靜後,就可以慎始如終,看到不好的苗頭就打掉,這樣就省力了!就不需要把九層之臺都扒掉了。

就這麼多吧,我覺得都對,還可以再擴展,今天法不可得,這個解釋只限於今天,我還在進步,還在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