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的

思維導圖

活著: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的

關於本書

《活著》是當代作家餘華最暢銷的代表作,小說以冷靜客觀的敘述語言,以及寓言式的單線情節,描繪了主人公福貴充滿苦難的一生,表達了“人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的主題。

關於作者

《活著》的作者餘華,與當代作家蘇童、格非,同為先鋒派代表作家,其父親是一名醫生,自己也曾做過牙醫,因此他的筆鋒,總好似一把手術刀,冷靜、客觀、沉穩地剖開現實的外皮,為你揭開生活最真實的內核。同時他的作品也總是對死亡和冷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你總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生活那猙獰的面貌。

本書金句

1.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2.我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家珍脫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樣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過氣來,還總是笑盈盈的。

3.老子大小也打過幾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對自己說:老子死也要活著。子彈從我身上什麼地方都擦過,就是沒傷著我。春生,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4.寒風從門縫冷颼颼地鑽進來,吹得我兩個膝蓋又冷又疼,我心裡就跟結了冰似的一陣陣發麻,我的一雙兒女就這樣都去了,到了那種時候想哭都沒有了眼淚。

5.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核心內容

一、當一個人失去金錢之後,他能得到什麼?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大地主變成了一個窮光蛋之後,反而獲得了看待世界的新視角,體會到了許多從前一直被他所忽視的人間真情。

有錢時的福貴是一個目無師尊、羞辱丈人、打罵妻子,整日嫖娼賭博的人渣。破產的福貴懂得了父親教給他的道理,體會到了家人的親情,完全變了一個人。儘管他失去的是金錢,他得到的卻是責任心、親情和對他人的善意。

儘管在我們看來,福貴的轉變有點過快,一夜之間就脫胎換骨,但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金錢的惡,人性的善。

二、在苦難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人性的善與惡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作者在福貴接踵而至的苦難當中,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承受能力之大,看到了絕望的渺小,也看到了許多人性的醜與美,善與惡。

1.第一個苦難階段:被抓壯丁

福貴自從破產之後,好不容易重新振作,租了五畝田,開始了勤懇踏實的新生活,雖然每天累得喘不過氣,但一家人在一起總是笑盈盈的。然而福貴在一次去城裡給娘請大夫的路上,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抓到前線去打仗。

在殘酷的戰爭當中,作者為我們呈現出生命的一文不值,人們為了生存相互殘殺的人性之惡,同時也有福貴和幾個戰友間相互扶持的友情之善。

2.第二個苦難階段:貧窮饑荒

在戰爭結束福貴回到家後,貧窮使得一家人想要吃飽飯都有困難。遇上饑荒年頭,全村人都到地裡挖野菜、刨地瓜。有一次鳳霞好容易在地裡挖出一個地瓜,卻被旁邊的同村人趁其不備而搶走。在餓肚子的年代,人已經變成只求生存不顧道義的野獸。

在苦難面前,求生的本能促發了自私的人性之惡,同時我們也看到福貴一家的親情之善。

3.第三個苦難階段:喪子之痛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個懂事又活潑的少年,他為了幫家裡餵羊,每天跑二十里路往返學校和家裡,而且為了不使鞋子壞得那麼快,即便在冬天在雪地裡也提著鞋子光腳跑。有一天學校將孩子們召集起來給因臨產失血過多的縣長夫人獻血,醫生為了救縣長夫人的命,無節制地抽取有慶的血,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草率又殘忍地終結了。

整個過程中作者為我們呈現的是醫生的麻木和奴性,為了諂媚權勢不惜犧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這是人性的醜陋,也是時代當中,人權被藐視的悲哀。

但作者在呈現了人性之惡後,還是選擇了用人性的善,用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化解了故事衝突,那就是當福貴想要跟縣長拼命之際,發現縣長竟是當年的好戰友,福貴最終選擇了原諒。儘管人性之惡會在苦難中發酵,但人性之善也總會在苦難中閃光。

4.第四個苦難階段:喪女之痛

不幸成為聾啞人的鳳霞到了適婚年齡仍然沒人說媒提親,她遇到了能幹又實在的小夥子二喜,不僅將婚事辦得風風光光,婚後小兩口感情也甜得像蜜糖一樣。雖然鳳霞在生產時大出血死了,但我們仍然從中看到了二喜與鳳霞身患殘疾卻彼此體貼的愛情之善。

作者通過福貴苦難的一生向我們呈現了生之為人的堅韌,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面前那善與惡的交織。

三、本書主題的終極哲學意義是什麼?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句話的涵義不僅代表了福貴的一生,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

“少年去遊蕩”是指人們在少年時既有玩世不恭的態度又有建功立業的雄心。“中年想掘藏”是指當人們進入中年之後,目標明確地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老年做和尚”是指人們經歷了一生或喜或悲的事情之後的豁達和超然。

由於中國自古對佛與道的劃分並不十分清晰,老年做“和尚”同時也蘊含著一種道家的哲學思想。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感情的,既沒有善也不存在惡,因此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都是順其自然的,有一種對待萬物一視同仁的哲學觀點。

這正契合了餘華“向人們展示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的創作理念。當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跌宕起伏之後,對所有的生與死、苦難與歡樂、醜惡與溫情,全都一視同仁,任由他們自然而然發展,因為這個過程就是人生,這就是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主題,它不是苟且,而是超脫。

撰 稿:夜雨

講 述:路遙

繪 圖:小蜜蜂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