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如何科學地解釋“靈魂”?

有人說,科學不研究靈魂之類的虛無,那怎麼能“科學”地解釋它?

其實,科學首先是一種方法論。

什麼是科學的方法呢?

就是用證據說話。

因此,要“科學”地解釋“靈魂”,唯一可以提供的證據只能是從歷史上追根溯源,來看靈魂到底指的是什麼。

哲學之前,靈魂指的是呼吸(氣)與生命力

由於我們的古文字是在太過簡單,對幾乎所有東西都很難追根溯源。因而,我們只好從西方的古代文獻中來搜尋。

人類的概念和信念最初必然出自於對現實的觀察基礎上的思考。

靈魂的產生,無疑源自人類對自身生命與死亡的疑問和思考:生命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死亡?

關於生死,人們觀察到的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是:

活著,最顯著的特徵是不停呼吸;而死亡,最直觀的的現象是呼吸停止。

關於呼吸一個最簡單事實是:

氣的吸入和呼出。

“顯然”,生命的存在或者延續,也就是說維持生命的力量——生命力,只能是“吸進去的氣”。

吸進去的氣這種生命力去了哪裡?

通過對動物屍體的解剖,古希臘人觀察到,吸氣的鼻腔和口腔連同的氣管,以及通過肺和心臟與氣管“連同”的動脈,在死亡後都是“空的”,它們就是吸進去的“住所”;而另一種管道就是靜脈,則是血液的“住所”;——即“動靜脈血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或有人說,這話看著咋這麼眼熟?你沒眼熟錯,我們的中醫也是這麼說的。

而在活體的觀察又發現,吸進去的氣,在體內表現為“動”,無論是氣管和肺,還是動脈。

“再明顯不過”,吸進去的氣就是生命力。

死亡,意味著“吸進去的氣這種生命力”的消失,僅剩下不再呼吸和不再動的肉體。

也就是說,死亡意味著代表生命力的氣與肉體的分離。

顯而易見,這將無可避免地鼓勵人們產生這樣一個信念, 人體原來是由可以分離的兩個部分組成:肉體和靈魂;人在死亡後,兩者分別存在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靈魂或生命力,就是吸進去的氣。

這一點在古希臘文字中得到充分體現:希臘詞表述靈魂之意的 psyché 和 pneuma都源自 呼吸breath,後來才演化成 "soul" 和"spirit" ,分別表述靈魂和精神。

而肉體不過是死亡後留著這個世界的臭皮囊,靈魂就是呼吸吸進去的氣——也是產生生命的元氣,死亡後去到另一個世界。

至於死亡時靈魂是從什麼部位離開人體的,在古希臘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在荷馬的描述中是從四肢飛出,或通過胸部或受傷的傷口離開身體;另一個廣為所知的說法是從肢端。

“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有人或者會感到奇怪,古代西方也有元氣的概念?

所謂一氣(元氣)化陰陽,……難道也不是我們文化所獨有的原創?

“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心臟,還是腦,誰才是活著的人靈魂的住所?

既然,死亡後靈魂才與肉體相分離,那麼,哪裡才是活著的人靈魂的住所呢?

不止我們的祖先認為,“心主神明”,心臟是靈魂的住所。

“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在西方,“心主神明”也曾經是主流認識,當然腦才是靈魂棲息地的說法也一直存在。

“靈魂”真的存在嗎?如何科學地解釋它?

古埃及人認為,心臟是靈魂的唯一棲息地,而腦的作用不過是產生鼻涕或粘液。因此,在製作木乃伊時,古埃及人會用鐵鉤子通過鼻腔把腦給挖出來扔掉,而心臟就必須很好的保留在木乃伊內,以等待復活——心臟才是靈魂的住所,是真正的自我,沒有了心臟也就失去復活的機會。

——“腦滲為涕”,古埃及人似乎再一次與我們的祖先“不謀而合”?

在古希臘,最早提出腦主神明說的是早期的哲學家和醫學家阿爾克邁翁;著名的希波格拉底強調腦是人心理活動的主宰;柏拉圖主張靈魂不死,人在活著的時候,腦是靈魂的住所。

在一般人看來,以希波格拉底+柏拉圖的“重量級”,腦主神明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主流。然而,這兩位加在一起對後世影響的重量級來說也趕不上一個亞里士多德,而亞里士多德主張心主神明,心主神明自然必須是主流。

再後來,靈魂似乎成了各種宗教信仰的核心,這跟“科學”無關,不贅述。

因此,如果有人非要“科學”地解釋靈魂,以上對靈魂誕生的追根溯源或是可以提供的唯一的證據。

靈魂不死?

當然,這也需要看怎麼來定義靈魂。

如果撇開宗教強加給靈魂的神秘化,我們可以把靈魂理解為腦的功能性活動的產物,很大程度上等同於“意識”。這樣的話,這種靈魂並非在人死亡時離開人體,而是隨著人的死亡的消失。

靈魂不死,不過是宗教的說教,毫無科學性可言,這似乎不應該有什麼異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