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記得有人說過”並不是每一個女人都適合波西米亞風的服飾,只有傲然靈慧的女子才能穿出熠熠生輝的波西米亞風骨。”現在“忘了跡”的我想反駁這句話,波西米亞已不侷限於早期那種遊牧民族風格了,它已經是一種許多人都向往烏托邦、自由的生活方式了。從起源至現在,它的文化思潮已隨著時代的變化演進到包羅萬象了。不信?那就隨“忘了跡”一起追本溯源。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波西米亞” 是從英文"Bohemian" 音譯而來,維基百科上記載這是來源於歐洲羅馬帝國時期(當時稱為“拉坦諾時期(La Tène)晚期”)凱爾特人一個叫波尹(Boii)部落的名字。這名稱是由波伊人的部落名Boi-加上日耳曼語中表示世界、家的“haim"。“Bohemian"這個詞大多數是被使用在西歐其他白話和拉丁語上,又或者作為派生詞用;但吉普賽人的聚集地捷克的當地居民並無被廣泛使用,直到19世紀,其他歐洲語言才開始與”捷克人“聯繫在一起。這是由於在歐洲許多地方,國家公民身份跟種族與語言並不同一的,不同民族的識別通常是以他們的語言來區分。

波西米亞風(Bohemianism)是19世紀初出現在法國動盪的革命時代,因為當時市場取代了舊的贊助制度,藝術家與創作者們的經濟地位變得不穩定,開始聚集在低租金、低階級的羅姆人(Romani)社區。羅姆人被外族人稱為吉普賽人(Gypsy),"Gypsy"這詞起源於古埃及語。當時許多人把生活在非主流的人與社會排斥的人歸為吉普賽人,是對羅姆人的嘲笑與歧視。正巧,浪漫主義的運動引入了一個誘人的”Artist as Genius(直譯-藝術家為天才)”概念。藝術家不再稱為特殊才能的某個人,而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們也可以像以往用服裝象證身份來表現他們個人的獨特性。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吉普賽民族風

波西米亞人-最早的著裝

波西米亞的服裝早期有幾種不同的著裝方案。

一種是19世紀30年代,受當時狂熱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詩歌影響,法國的波西米亞人青睞於中世紀與東方學的浪漫主義風。他們混合了飄逸的服裝,加入東方靈感、中世紀元素及豐富多彩的材質,同時汲取吉普賽人與當時主流大相徑庭的配飾與髮型、穿舊衣、用破舊的布料。

第二種是來自小說家亨利穆傑(Henri Murger)的《波希米亞人》中描述為一貧如洗的樸素裝-陳舊的外套與褲子,許多破洞的鞋子,總體來說衣衫襤褸。

第三種起源於英國早期的紳士風格,後被“貶”為黑白簡樸的“花花公子”風。這個風潮是來自英國攝政時期時尚標誌人物博·布魯梅爾(George Bryan Brummell),他身上的時尚衍生出一種自我崇拜的思潮。布魯梅爾曾是英國喬治四世作為攝政王時的密友,但兩人自在某次發生衝突後,不久他便負債累累,轉到法國避難。“花花公子”頭銜的他因落迫,他的時尚形象也被視為波西米亞風中的一種。藝術家或影響人物“衣冠濟濟”的形象伴隨自身的頭銜成了藝術品,也攪斷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分界線。就如同波西米亞人文化傳統的象徵,將著裝品位、環境因素同更傳統的藝術品一樣轉變成了模式化的異類風格。

隨著時代的更迭,原本(因貧窮)“衣衫襤褸”的自然簡樸成了波西米亞的意識,一種反對唯物主義、反對社會習俗的思想觀念。於是,波西米亞風加入到了唯美主義運動(這場運動是19世紀後期反維多利亞風格),這場運動是特別針對女裝。那時的改革者提倡結束女性失真及身體被約束的形態,尋求一種永久性美好的寬鬆形式。當時最典型的藝術運動是“拉斐爾前派”,他們反對陳規陋俗、自我炫耀、食古不化的作派,專注於自然、真切、清新。其中,派員之一的威廉·莫里斯在設計方面建立了一個成功的行業,售以另類的紡織品、壁紙、及刺繡品為生。還曾為他的妻子“簡”設計過長袍,它是偏離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緊身裙撐。還有抽象藝術先驅者之一的”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為他的學生也是他的情人,一位德國表現主義的畫家“加布裡埃爾·穆特”(Gabriele Munter),設計了一條以“拉斐爾運動“為主題自然寬鬆的連衣裙。康定斯基與穆特是將藝術品味與波西米亞風融合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慕尼黑與周邊地區蓬勃發展起他們的波西米亞藝術風。他們這些怪癖的革新者們模仿著古希臘與古羅馬人,又或是借鑑於當地的農民文化,用奇特的服裝來表達自己的獨有風範。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簡-莫里斯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康定斯基與他的情人-穆特

20世紀進化後的波西米亞風

到20世紀時,波西米亞風同整個反文化一樣,在二十世紀期間經歷了許多變遷。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波西米亞風只不過是在戰爭期間中一個潮流階段。在這階段裡他們穿著一種形象化地逆反的樣子,住在藝術家工作室裡參加著波西米亞人的聚會。波西米亞的概念被作為一種專用與特殊領域,即使只是一個想法,仍然作為社會異議者、天才、邊緣人及怪人的一種庇護傘,讓他們聚集在一起相互鼓勵與支持。

這時真品創作和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變弱了。設計師開始將波西米亞風帶入到時尚中,並將其提升到進一步的水平。以時裝幻想主義者-保羅波烈為例,在他的設計中融入了各種民族元素,包括來自俄羅斯與中東。還有紡織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在室內設計與紡織品上創造了各種複雜且極裝飾性的圖案,比如說繁花似錦的圖案、佩斯利花紋(據說取源於印度教裡的“生命樹”-菩提樹葉或海棗樹)、 還有螺旋紋等。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保羅波烈設計作品

二戰後,一直充滿青澀的波西米亞風發生了變化。隨著大眾傳媒與流行音樂的發展,波西米亞風在生活方式與服裝上的劃分變得明確了。比如爵士風與搖滾風跟隨他們自己叛逆型創建出自有的制服。另一邊,對於年輕女性,出現了一種“披頭族”的風潮。披頭族是描述“垮掉的一代”行為舉止不合常規、具有反抗的氣質,通種是白唇、黑眼圈、穿著農婦裙、黑色長襪,配戴附庸風雅的飾品。在大眾傳媒迅速傳播下,這種風格也很快席捲到了想成為波西米亞人的圈子裡。舉了例子說,奧黛麗赫本在影片《甜姐兒》中在第一個片頭處穿了一條粗花呢馬甲,內搭黑色高領毛衣,下身撞色裙,穿黑色長筒襪來映襯叛逆的Greenwich Village(20世紀貧困藝術家與作家的聚集地)裡的書店。

20世紀60年與70年代,藝術家與作家完全替換了”波西米亞“少數民族,並佔據了波西米亞反文化著裝創造的主位。許多人把那十年間最常見的另類裝”嬉皮士風“也歸為波西米亞風潮,但這風格是用誇張式拼貼、二手衣服、及民族元素製造一種反對社會消費的另類生活方式。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影片《甜姐兒》

摩登的波西米亞風

波西米亞風向來是一種挑釁的表現。可臨近千禧之年,似乎穿這異常服不再是叛逆的表示了,在新世紀裡很難再有一種風格能讓人感到震驚了。在最後一種表現形式可能是90年代初搖滾 Nirvana樂隊向傳統服飾持異議的”邋遢風“(Grunge)。不過,當它出現在舞臺上後,它又變得常規了,因為接下來市場上的每家時裝店都在跟隨他的潮流。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波西米亞與時尚

有些人認為,自從不再存有單主流或是與同一裝扮後,波西米亞風就已不再是逆反的形式了。相反地,它成了一種忠於某種風格的音樂、服裝及俱樂部等自由體的”新部落“。曾經波西米亞中具有創意性的休閒服成為名人的高級時裝與高街上的街頭風格。到了21世紀,當每個人都是”波西米亞人“時,”逆反之說“便不存在了。隨之而來它也代表了普遍生活方式的觀念之一,反對唯物主義及被社會所束縛的一切事物,替代傳統服裝,用更自由的著裝弘揚唯心主義與唯美主義。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非主流“波西米亞”怎麼就成了大家都愛追捧時尚主流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