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縮?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的說法。發改委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跟四十年高速發展過程中民眾對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的普遍感知不同,在產業轉型、老齡化、區域政策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國很多地方城市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受到學界和輿論界的關注。

“收縮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Häußermann H.and W.Siebel於1988年提出,用來指代受去工業化、郊區化、老齡化以及政治體制轉軌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區空心化的現象。2004年,收縮城市國際研究網絡(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這一術語,並將城市收縮定義為“人口規模在1萬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區域,面臨人口流失超過兩年,並經歷結構性經濟危機的現象”。

在中國,學者就衡量收縮的人口基數、收縮的時間年限和人口規模等問題並未達成一致,因為測算方式不同,也得出了不一樣的收縮城市數據。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利用兩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數據,對2865個縣市(區)中涉及到行政區劃變動的樣本進行調整後分析發現,中國26.71%的地級及以上行政單元、37.16%的縣市(區)發生收縮。其中,以中國東北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收縮最為嚴重,且集中出現了“市區—市轄區”雙收縮的現象。

清華大學教授龍瀛則在2016年的一次公開講座中表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說有10000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間流失。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吳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數據,經過調整後,從660個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樣本城市中,識別出2016年人口數據少於2007年且連續三個自然年人口增長為負的城市。

在660個建制市中,總計80個城市(見下圖及表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縮,佔比12.1%,其中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縮幅度不大,僅有9個城市的收縮幅度超過5%。總計476個城市仍然處於人口持續增長,佔比72.1%,其中地級市248個,縣級市277個。總計45個城市相對穩定,佔比6.5%,其中地級市18個,縣級市37個。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吳康指出,有些收縮城市屬於結構性危機收縮,比較典型的如東北的阜新、伊春以及廣東東莞、義烏;另外還有大城市周邊的收縮,比如三河、高碑店;欠發達縣級市收縮,比如天長、龍泉;邊境偏遠型城市收縮,比如根河、額爾古納等。

吳康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收縮城市”不是個負面概念,這是伴隨著城市化和產業轉型階段出現的,傳統上執迷於“增長”和“擴張”的規劃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縮的範式轉變。

張學良認為,面對城市收縮,要在跨區域方面加強合作,關注區域的、整體的利益,實現總體效率的提升。

中國到底有哪些城市出現了“收縮”?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副教授發佈研究成果稱,2007~2016年間,中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在追求快速增長的中國,我們對增長已經司空見慣。然而,我們忽視了一點,當城市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時,它也是會收縮的。

《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佈的人口數據,從2010年到2016年,在剔除掉因行政區劃變化而增加或減少的50個城市後,剩下的633個城市中有246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出現下降(即2016年與2010年城市人口密度比小於1),佔38.86%。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根據城市人口密度比的情況,我們可以把城市人口密度的變化分為六類:顯著降低、有所降低、基本未變、有所增加、顯著增加和大幅增加。95座城市的人口密度顯著降低,212座城市基本未變,有所增加、顯著增加和大幅增加的城市佔將近40%。

繪製到地圖上,是這樣的: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從空間分佈來看,東北地區降低較為明顯。除了夾在中間的吉林省四平、遼源、通化、松原和白城等地人口密度有所增加,其餘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西北的烏魯木齊、中衛、蘭州、鄂爾多斯、寶雞和西安等地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華北和河南則比較複雜一些。鄂爾多斯、石家莊、南陽人口密度顯著降低,烏蘭察布、太原和秦皇島則大幅增加。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西南的川黔連綿區出現了明顯的人口流出,和此類似的是浙西南——閩西人口流出連綿區,這些地區地形以山區為主,人口密度不高,經濟相對不夠發達,容易流向附近經濟更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另外,在東部沿海地區,除了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地處山區的粵西和海南多地,也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地區,人口密度下降明顯。

誰在拖“大城市”的後腿?

2016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以城區人口數為依據,把城市分為了五類。

按城區人口來劃分,注意這裡是城區人口,不是城市人口,不包括郊區和下屬縣市的人口。

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小型城市;

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

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從總體上來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4個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明顯。其中,南京人口密度雖有所下降,但仍和成都屬於基本未變的行列。天津的人口密度顯著增加,廣州的人口密度更是大幅增加,拉高了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也顯示出了一線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了,主要是因為北京下降的較為明顯。從2010年的1383人/平方千米降到了2016年的1145人/平方千米,嚴格的人口政策和快速擴張的北京城,人口密度下降也不算意外。深圳的人口密度有所增加,重慶和上海都基本未變。

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從2010年的3157.66人/平方千米降到了2795人/平方千米,是所有類型的城市中下降最多的一類城市。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在人口密度顯著降低的13個大城市中,有6個省會城市,它們分別是烏魯木齊、長春、貴陽、瀋陽、石家莊和海口。在人口密度有所降低的11個大城市中,也有5個省會城市,它們分別是蘭州、南昌、西安、合肥和哈爾濱。

有趣的是,一些人口密度下降的省會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人口流失的狀態。以海口為例,海口的人口密度在2010年到2016年間下降了將近一半,人口密度顯著降低。但海南的其他城市也沒好到哪裡去,除了瓊海外,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均下降得明顯,海南正在面臨“留不住人”的困境。

不少人口密度降低的省會城市在今年紛紛加入搶人大戰,開出各種利好條件吸引人才前往,但能不能長久的留住,還不好說。

城市收縮的四種模式

這些收縮型城市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資源枯竭性城市。因資源而生,同樣因資源枯竭而衰退,甘肅玉門、山西呂梁、黑龍江雙鴨山是典型代表。其中,玉門的知名度最高。

甘肅玉門曾經是中國的石油重鎮,也是“鐵人”王進喜的家鄉,近年來,隨著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玉門經濟持續衰退,人口大量流失。數據顯示,2010~2015年間, 玉門市市區人口密度的變化率為-19.11%;人均GDP的變化率為-26.96%;建成區面積的變化率高達-61.59%;城市收縮現象非常明顯。

第二類是產業變遷導致的收縮,比如東北的一些重工業城市,無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不得不面臨產業衰退和人口外流的雙重危機。

第三類是偏遠城市的收縮。這些城市,既不靠近港口,又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資源支撐,在城鎮化的時代的浪潮中,人口最容易流出。比如甘肅定西、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齊齊哈爾、廣西河池等城市。

第四類是大城市周邊的收縮。由於大城市虹吸效應的存在,周邊城市人口不斷向核心城市湧入,比如北京周邊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邊的都江堰等。

不過,這類收縮並非一成不變。只要位於大城市群內部,城市收縮就不用太過擔心。

擴張的土地和膨脹的城市規劃

“收縮城市”的形成原因很複雜,是人口、空間、環境、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多因素綜合的結果。比如資產閒置、內城人口縮減和邊緣區蔓延、經濟衰退、人口失業、社會不安及生活質量下降等。

但最直觀也是最主要的特徵,還是城市人口的崩塌。城市人口從表面上分析就很簡單,一方面是人口大幅流出,一方面是城市土地過於擴張。

中國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2000年時是35%,2016年已經達到57.35%。總體上來看,不論是城市人口還是城市面積,都在擴大。

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設中,城市擴張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顯著地慢於城市擴張的增長速度,土地城市化明顯快於人口城市化,二者發展比例的嚴重失調。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2000年,中國城區人口為38823.7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2113.7平方千米,2016年,城區人口達到40299.17萬,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4331.47平方千米裡。城市人口和建成區面積分別增加3.8%和145.69%,土地城市化明顯快於人口城市化。

城市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已經極度的不協調了。有研究根據城區人口數據和和建成區面積數據,定量分析了近10年中國城市人口增長和城市用地擴張之間的協調關係,結果顯示,中國657個城市用地擴張和人口增長之間協調性較弱。

“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在研究的657個城市中,以土地顯著擴張發展為主的人地關係佔近1/3的城市數量、45.95%的人口和過半的建成區面積。人地基本協調和人地有所收縮所佔城市數量較少,呈現零星散佈的特點。

然而,人地的不協調絲毫不僅沒能讓中國的城市停下瘋狂的擴張計劃,許多城市還試圖用預測更多的人口來拿到更多的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因為在中國的城市土地財政下,在城市規劃中所預測的人口增長規模,基本決定了這個城市以後能拿到多少土地資源併合法地進行城市開發。

本文綜合自界面新聞、網易新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