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記、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這些經典電影,你看過幾部?


魏少先,男,1955年生,河北省邯鄲縣南呂固鄉四留固村農民,鄉村電影義務放映員,魏少先耗時十餘載、耗資百萬元建起的“燕趙紅色收藏館”,從外牆的宣傳圖片、電影海報,到屋內琳琅滿目的紅色藏品,到處都散發著濃郁的“紅色氣息”,享有“紅色電影收藏家”盛名。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上世紀70年代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製。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鬥爭的英雄故事。

《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嶽、王晶華、杜富珍、張嵐、耿巧雲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歌劇、電影《白毛女》,講述瞭解放前的華北農村,年輕貌美的喜兒被惡霸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現在我們觀看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時,經常有歌劇《白毛女》的演出,以激發革命戰士的階級立場,堅定殺敵的決心。

1951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根據歌劇《白毛女》拍攝了電影《白毛女》,以七場芭蕾舞劇的形式演出,是中國第一部芭蕾舞電影。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1951年該電影獲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電影《紅色娘子軍》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謝晉執導,祝希娟、王心剛等主演,1960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鬥故事。


1962年,獲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19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最佳男演員。1995年,被評為中國電影“世紀獎”---中國電影90週年十大優秀影片。

電影《奇襲白虎團》講述1953年,我軍某團偵察排長嚴偉才率領尖刀班,在朝鮮民眾的幫助下,衝破重重難關,直插敵人王牌軍“白虎團”心臟,搗毀團部,為我抗美援朝志願軍全線反擊美、韓侵略者創造有利條件的故事,後被多次改編成快板書和樣板戲。電影於1972年上映。

《鐵道游擊隊》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56年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臨城棗莊的一支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活躍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的故事。電影主題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經久不衰,成為永恆。


除了國產電影外,當時從社會主義國家進口的電影也是一戰爭題材為主。《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片,於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該片講述了游擊隊長瓦爾特憑藉個人出色的謀略與眾多英勇的游擊隊員讓打入內部的間諜現出了原形後,成功地挫敗了敵人的陰謀的故事。

電影《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鬥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樑炸燬的故事。電影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出色的邏輯敘事,使一場反間諜的鏖戰既帶有著抒情的悲傷,又有著幽默的調和,充沛了劇情張力。

經過初期的小場景的積累,國產電影逐步向影響全局的大場景電影過度。《血戰臺兒莊》講述了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正面作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這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中第一次大會戰的勝利,電影由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楊光遠、翟俊傑執導,邵宏來,初國良、江化霖、趙恆多、翟俊傑等出演,於1986年上映。


電影《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影片於1991年上映。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瞭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1992年地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14個獎項,1992年地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獎。

電影《杜鵑山》海報。這些電影無論從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形式,看成經典,值得反覆欣賞​【《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前期內容,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