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有關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以下為直播實錄。
經濟日報記者:
剛才您提到中科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幾千名科技人才,請問能否再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以及這些人才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白春禮:
科學院通過我們的國際人才計劃(PIFI)吸引了近700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人才,到中國科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和短期的訪問研究。另外,我們也通過這個計劃培訓了一千多名沿線國家的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工作者。這些人員在中國得到培訓之後,回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剛才介紹過我們在斯里蘭卡,解決了當地不明原因腎病和水汙染的問題,也是由於一個在中國進行培訓的學員,回去以後提出了要求,雙方從國家層面才設立了這樣一個合作項目。還有一些,像斯里蘭卡海洋環境保護署總工程師、烏茲別克斯坦知識產權部副部長、烏茲別克斯坦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越南北部國家保護區主任,這些高層次人才都接受過這樣的培訓。他們回國以後為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瞭解相關的情況。
另一方面,科學院通過國際人才計劃也為發展中國家或者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青年人提供培訓的機會。科學院通過“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CAS-TWAS)院長獎學金計劃”和“‘一帶一路’碩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資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秀的學生到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因為科學院有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這兩所大學與科學院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撐,還有導師也是科學院所屬研究所的。現在,我們培養了一千多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生。2017年,首批94位獎學金獲得者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創下我國單批次向外國留學生授予博士學位數量最多的記錄。而且培養的這些學生學習的專業涵蓋面比較廣,都是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包括遺傳發育、生物多樣性、民族藥物、氣候變化、綠色工程與技術、新材料等領域,這些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亟需的科技人才。
閱讀更多 中國網直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