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抗菌藥 預防 “超級細菌”現身無藥可用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幾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佈了《關於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巧合的是,201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就是重視抗菌素耐藥性問題。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佈《通知》要求,從優化抗菌藥物管理模式、提高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能力等方面,部署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保證醫療質量,遏制細菌耐藥。

本網採訪發現,目前我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主要有4種表現,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機制的完善,抗菌藥物臨床濫用現象已經明顯改善。接下來,應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管理,並降低畜牧、養殖領域的濫用和工業領域造成的環境汙染。

抗菌藥不合理使用引起重視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藥學部主任丁玉峰接受本網採訪時介紹,抗菌藥物是指治療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藥物,不包括治療結核病、寄生蟲病和各種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製劑。

自從抗菌藥物應用於臨床以來,治癒並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然而,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的細菌耐藥問題,也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引起各國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丁玉峰表示,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易對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危害,更為可怕的是,可能導致細菌耐藥,甚至誘導產生“超級細菌”,使有效的抗菌藥物效果變差,或者完全無效。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發佈的報告指出,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已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目前,世衛組織確定的12種重點病原體,對現有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越來越強。2011年的世界衛生日將主題定為“抗菌素耐藥性: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以提高公眾對細菌耐藥的認識和關注。

丁玉峰介紹,我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現為4種:一是用藥途徑不合理,過量採用靜脈注射的方式;二是醫務人員對用藥指南依從性不高,包括用藥療程偏長、劑量不合理、無適應症用藥等;三是聯合用藥不合理,包括用藥沒有明確指徵、重複用藥等問題;四是公眾認識程度不高,把抗菌藥物當作“萬能藥”預防治療各種疾病等。

抗菌藥物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近年來,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級醫院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我國相繼出臺多項干預管理措施。2012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出臺,標誌著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邁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部門聯合制定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第一次把細菌耐藥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進行戰略部署和安排。

此外,自2008年以來,國家衛健委多次發佈抗菌藥臨床管理工作的相關通知。今年發佈的《通知》提到,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要在2020年以前設立以收治細菌真菌感染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區或醫療組。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醫療機構要建立規範合理的培訓考核制度,經本機構培訓並考核合格的醫師,才能授予相應的抗菌藥物處方權,不得單純依據醫師職稱授予處方權限。

“感染病區的建設是為了讓專業學科來加強對抗菌藥在臨床方面的管理,通過多學科診療的模式,加快感染性疾病診療能力建設。加強對醫師處方權的管理主要是從能力建設方面考慮,尤其是針對基層衛生人員水平能力不足的現狀。” 武漢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林麗開表示,“從今年的《通知》來看,我國對於抗菌藥物的管理已經上升到規範化、系統化的層面了。”

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機制的完善,我國在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全國納入監測的192所三甲醫院近年的臨床數據顯示,我國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住院患者和門診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率均降至世衛組織建議的30%以內。

“相比抗菌藥物臨床濫用,當前更應重視畜牧、養殖領域的濫用和工業領域造成的環境汙染。”林麗開表示,“養殖戶為使豬、牛、羊不得病,餵食大量的抗菌藥物,屠宰後的藥物殘留可能通過餐食進入人體;抗菌藥製藥企業廢棄物排放不達標,進入江河湖海也會造成環境中的汙染,未來這些方面或是監管重點。”

持續管好抗菌藥 促進合理用藥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也是我國用藥安全問題的一個突出表現。根據國家藥監局發佈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2017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42.9萬份,較2016年降低了0.1%。

值得注意的是,化學藥品例次數中抗感染藥(42.3%)繼續排在首位,超過後兩位心血管系統用藥(10.0%),腫瘤用藥(7.3%)佔比之和。而在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是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排名前3位的品種為左氧氟沙星、阿奇黴素、頭孢曲松,均為抗菌類藥物。

“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管理,是保障用藥安全,推動合理用藥事業的關鍵一步。”林麗開表示,“規範抗菌藥物臨床使用行為,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也是國家建立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立基本藥物制度,解決患者適宜藥品可獲得性的基礎,是控制不合理藥物治療費用的重要手段。”

丁玉峰認為,促進合理用藥保障用藥安全,應當進一步發揮藥師的作用。“通過轉變藥學服務模式,加強藥師在門診患者用藥諮詢、住院患者用藥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同時,應當讓藥師深入到臨床用藥中,加強處方審核調劑和處方點評力度,做好用藥監測和報告。”丁玉峰說。

前述《報告》中還指出,我國抗菌藥物的臨床使用率逐年下降,但抗菌藥物仍存在濫用的風險隱患。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公眾對抗菌藥物認知尚存誤區,將其視為“特效藥”、“萬能藥”,不合理使用從而導致不良後果。

“提高公眾合理用藥意識刻不容緩。除了發揮媒體宣傳的作用外,廣大醫師、藥師隊伍應當行動起來,積極主動宣傳合理用藥知識,為患者提供詳細的用藥監護策略。此外,要加快醫聯體、醫共體建設,促進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加強基層醫師隊伍培訓,提高基層用藥水平。”丁玉峰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