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一定知道,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畢生致力於輔佐劉備、劉禪父子,旨在興復漢室,實現“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那麼,根據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的陳述“益州疲敝”,可見當時的蜀漢自身實力很有限,那為什麼諸葛亮,以及後來的徒弟姜維要連續多年,不惜耗費眾多的財力、人力、物力討伐強大的魏國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諸葛亮 三國殺形象

在我看來,諸葛亮師徒不惜耗費巨資,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連年與強自己好幾倍的曹魏作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先主劉備 影視形象

第一、政治理想。從先主劉備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就曾經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而且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給劉備許下的政治諾言也是要“漢室可興、霸業可成”,因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直以來是劉備集團,發展到後來就是蜀漢集團的政治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蜀漢政權就要與“篡奪”了漢室的曹魏“不共戴天”,討伐“漢賊”曹魏的口號,雖然在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主政的時候一度沉寂,但是姜維掌權以後,北伐的計劃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總體來看在蜀漢的朝堂之上就沒有停歇過。為了實現這個國家的最高理想,耗費人力、財力、物力都是值得的,或許這就是諸葛亮師徒畢生秉持的夙願吧?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第二、轉移矛盾。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的節目中曾經精彩的分析過蜀漢政權的構成,即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個部分。三個集團之間明爭暗鬥,存在著犬牙交錯的矛盾,佔據統治地位的荊州集團隨著集團骨幹如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龐統、諸葛亮的先後去世,自身的實力在一步步的削弱。接替的姜維獨木難支,難以支撐起整個荊州集團,況且荊州集團內部也存在矛盾,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和姜維的關係不好。東州集團、益州集團雖然不佔統治地位,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覷。特別是益州集團,作為蜀漢本土的集團,隨著蜀漢本土人才的不斷培養和加入官僚隊伍,加之益州集團重要人物如大儒譙周的鼓吹影響之下,益州集團逐步走向強大。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譙周朝堂之上反對諸葛亮大興兵戈的現象,也出現過東州集團代表人物、劉備副託孤大臣李嚴被諸葛亮免職的事件。到了姜維時期就更不要提了,東州集團、益州集團就不說了,就連荊州集團裡姜維的老戰友廖化、張翼等都先後表示不支持姜維繼續北伐。由此可見,對於戰爭的事情,蜀漢內部就爭議不斷。連年的征戰讓蜀漢的百姓“面有菜色”,蜀漢內部矛盾重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就必須有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曹魏,畢竟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發動對外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之一。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第三、積極防守。相信小夥伴們都聽說過一句話:“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沒錯,特別是敵強我弱的形勢之下,弱者與強者相抗衡,單純的消極防守的話自然是沒有勝算的,但是弱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通過積極防守、僥倖以弱勝強的例子歷史上也不少見,比方說官渡之戰曹操出奇兵火燒烏巢、赤壁之戰苦肉計加火攻、夷陵之戰伺機而動火燒連營等等。蜀漢與曹魏相比較,無論是版圖、人口、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不如曹魏,高祖劉邦當年能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天下的原因,很重要的是因為當時的北方並不統一。但是三國時代就不一樣了,劉邦當年面對的是互相攻訐、爾虞我詐的各個諸侯,而蜀漢面對的是北方曹魏一塊“鋼板”。因此,為了在軍事上取得先機,最大限度的降低戰爭給本國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諸葛亮師徒決定緊緊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將戰爭先打到外線,如果取得成功自然是極好的,如若不然,就退守險阻,對本國的影響沒有在本土防禦作戰那麼大。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曹操影視形象

第四、個人信念。諸葛亮是蜀漢的重要大臣,先帝對他有“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又有“永安託孤”的殷切囑託,後主劉禪雖然平庸,但是對諸葛亮一直是畢恭畢敬,以父親的禮節對待他,這對諸葛亮而言,既是莫大的榮耀,也是沉重的政治包袱。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從初出茅廬到五丈原病逝,真的是應了他在《出師表》裡面說的“夙興夜寐”,沒有一時一刻放鬆過自己,雖然在劉備死後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突破和成就,但是誰都不能抹殺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建設的功勞。諸葛亮窮盡一生去踐行自己的諾言,最後死在了北伐的途中,抱憾而逝,這或許就是他的信念吧。至於諸葛亮的徒弟姜維,正如在三國殺裡面的臺詞所說的“先帝之志、丞相之託,不可忘也”、“繼先帝之遺志,討篡漢之逆賊”,且不說這兩句話是否出自姜維之口,這兩句話是姜維個人信念的真實寫照。雖然姜維降蜀的時候,劉備已經去世多年,但是諸葛亮對姜維則有知遇之恩、培養之恩,劉禪對姜維總體上也是不錯的,這就可以解釋姜維的悲慘結局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

談談三國——疲敝的蜀漢為何要連年伐魏?

姜維 三國殺形象

綜上所述,諸葛亮、姜維師徒,不顧蜀漢國力的現實狀況,在外人看起來“一意孤行”的北伐,或許就是出於這些原因吧,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補充、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