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数据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做哪些准备?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会计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度影响着审计行业。目前,大数据技术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审计不存在,或不会到来。

大数据审计是以企业业务为审计对象,针对业务收集、处理和审计业务相关大数据的一种审计手段,从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

对传统审计进行改进

相对于传统审计,大数据审计具备明显优势。

比如,大数据审计可使审计证据全覆盖,提高审计质量。抽样审计是传统审计的重要方法,在运用大数据审计后,可以不再进行抽样调查,而是全面调查,避免抽样误差。大数据审计让审计证据更充分、更准确。目前,事务所在承接新业务前,需要进行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而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是公开透明的,后任注册会计师可以直接获取充分的证据,对是否承接新项目进行判断。

大数据审计可以促进有效数据的直接取得,缩减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

在执行实质性审计程序时,部分数据可以从大数据交易所直接购买取得。海量的数据及高效的数据处理,可以解决实质性程序上的诸多问题。充分可靠的数据,让实质性程序不再必须一个不漏地执行,提高了审计效率。

此外,大数据的运用可减少会计舞弊,降低审计风险。企业管理层经常为了经营业绩操纵舞弊,而串通舞弊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难发现的,成为众多审计失败案例的元凶,这是注册会计师很难避免的审计风险。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透明度高,使企业通过暗箱手段来修改会计信息以达到非法目的的难度越来越大。伴随着企业数据的透明化,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及估计方面将难于调整,人为操纵较难,使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数据来源渠道多元化,数据之间相互佐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将面临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无疑是一次“创造性的破坏”。

区块链技术是冲击之一。区块链被定义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账本,记录并验证交易,且不再需要任何可信任的权威居间机构。其技术本身是一个文件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列表,形成有序的记录,而这些记录称为区块。每个区块包含一个“时间戳”以及一个利用“指纹”与前一个区块连接起来的链接,是交易双方同时在共享账本中得到的记录。区块链不容许数据修改,即使是会计系统所有者也不能追溯改动。这使得每项交易都得到记录和验证,财务记录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这意味着,区块链的可信任度或将大幅减少对审计资源的需求。

同时,审计人员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审计软件取数工具在财务账套中取数,数据分析及处理通常是对“信息孤岛”数据进行的。而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大数据真正的价值是将庞杂的数据量,通过筛选、整理分析及存储,将数据背后的真实信息反映出来。

对于审计人员而言,除专业审计技术外,面对巨大、庞杂的大数据或数据共享交叉使用的云空间平台,还需要具备数据敏感度及数据分析能力。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操作相关软件、预处理大数据并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在知识结构上,除现有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人员还需要具备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

基础设施与技术不匹配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进行大数据预处理、整理分析及存储时,需要配置高端计算机以及畅通的网络,为大数据审计提供硬件保证。同时,在预处理及分析过程中,需要购买大数据,这些必然会大幅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固定及变动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转变观念并具体实施提出新要求。

可自行构建数据云平台

笔者建议,面对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采取如下解决措施。

一是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和合作。“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飞速发展,而我国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及审计专业技术的人才比较稀缺。我们应从调整注册会计师考核体系、大数据审计后继教育等方面着手,培养大数据审计师。传统审计通过审计软件的取数工具取得的数据,已无法满足客户的经营管理的深层次需求。未来,大数据审计还可以由数据科学家和审计人员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完成项目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对人才的选用,也会在现有基础上弱化会计专业知识,更注重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是合理调整审计准则及审计程序。大数据审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相关审计准则规定,在执行报表审计时,必须执行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而利用大数据可以代替部分审计程序,也不是所有项目都必须到审计现场,所以应该调整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适应已变革的审计需求。

三是构建自己的数据云平台,扩大业务范围。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自行构建数据云平台,通过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及未来,从事务所的传统业务扩展到企业内审、企业战略等各专项咨询、税收代理,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范围。

面对大数据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做哪些准备?

摘自中国会计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