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吳三桂在歷史上,名聲不太好,被扣著一頂漢奸的帽子,因為他投降了滿清,但其人的確是個英雄豪傑,為平西王,晚年起兵,差一點推翻了大清朝。

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他從小習武,英武挺拔,精於騎射,不到20歲就中了武舉人,少年得志,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進入行伍。有一次他的父親吳襄帶五百人在城外巡邏,被皇太極數萬大軍包圍,祖大壽拒絕出兵救援,理由是敵方人太多。年少的吳三桂自己帶了僅僅二十多個家丁,就殺入重圍將父親救出。其孝,其勇都非比尋常。

李自成佔領北京,崇禎自殺,此時在山海關的他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一個失去了組織的軍人。於是就面臨著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選擇一家的境地。李雖然給了豐厚的銀子來招降他,但李囚了他的父親,霸了他的女人,這口氣不能忍,另一方面李率領的畢竟只是農民軍,小農意識濃厚,軍隊缺乏紀律,而清軍是則有紀律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將領多爾袞非等閒之輩,相較之下後者無疑是一支潛力股,上升空間更大,且當時他的舅舅和友人都已得到清朝重用,選擇清,情有可原。

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在一片石戰役中,他擊敗李自成。後來為了向清朝表忠心,他將農民軍殘部剿滅殆盡,屠殺了很多反清復明人士。順治十六年,他還深入緬甸,迫使對方交出南明永曆帝,並在昆明殺之,南明最後一個政權也覆滅,這可是大功一件,他被封為平西親王,在雲南發展自己的勢力,擁兵四十萬。到了康熙朝,先是平西大將軍的印被收回,後是司法權被剝奪,聽命於中央,這使他與清朝的矛盾日益加深,康熙十二年,撤藩這一舉措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矛盾爆發,吳三桂起兵造反。

他一起兵,就迅速拿下了湖南,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總督紛紛響應,數月時間他便坐擁清朝半壁江山,那麼,如此大好形勢之下,他為什麼會敗呢?

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首先,他只是想安穩做他的平西王,並沒有想做皇帝的雄心,他已經年過花甲,沒有打天下的野心和銳氣了,只是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傳給子孫後代,康熙要撤他的老窩被逼無奈才反的。所以他猶豫不決,遲遲沒有渡過長江,想和滿清劃江分治,這就給了清軍緩衝的時間,被拖入持久戰。其實,當時八旗總男丁只有三十五萬左右,按照“三丁一軍”的規則,精兵不過十萬,而且,在天花和內鬥中滿清將領死得精光。為什麼藩王一起兵滿清貴族就跑了?就是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的家底,外強中乾不夠打的,後來鎮壓吳三桂的兩支主力軍,都是漢將,要是他們知道上層如此虛弱,恐怕軍心早就動搖了。

其次,打仗是非常耗錢的活動,吳三桂的勢力只在西南,康熙坐享全國,經濟實力上不能相比。時間一長,他的財力物力就耗不起了,而滿清控制著華北和江南,時間一長經濟優勢愈發突出,康熙有時間從容地把反清勢力各個擊破。第三,吳前十幾年對滿清的貢獻太大了,殺了太多反清復明人士,從北一路打到南,窮兇極惡到追殺去緬甸。這些事讓他的政治名聲已經臭了,不得人心,前明的將領和士大夫並不響應他反而幫著滿清鎮壓他。第四,他死得太早,又沒有繼承人。公元1678年,吳的妻子張氏死了,加上戰事膠著,他自己急火攻心中了風。接著又患上“下痢”,很快就去世了。吳一死,他的孫子又年幼,不能服眾,各將人心離散,很快就潰敗了,三年後吳的孫子也在圍剿中自殺。如果他多活十年,如果他有個青壯年的繼承人,像他年輕時那樣,即使不能完全拿下天下,也能坐擁西南各省幾十年,歷史就會改寫了。

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最後,非常致命的一點:豬隊友。當時臺灣有鄭經,水師強大,吳曾寫信讓鄭的水師北上,襲取遼東,遼東人口不足萬人,非常容易得手,遼東要是一丟,相當於斷了滿清的後路,而且滿清老巢就在那裡,八旗軍勢必傾全力回防,那關內江山就基本可以算是丟了,吳的天下也就十拿九穩了。這條妙計,對吳是好處大大的,但對鄭,他的實力強勁在於水軍,而不是陸軍,襲擊遼東不能長期佔領,空耗兵力,對他沒什麼好處。他的心思在於和耿精忠爭福建,福建和臺灣一水之隔,有他多年經營基礎,拿下福建才是符合他利益的。他傾全力西征,耿可是隊友啊,被他打得草草投降了滿清,鄭簡直就是拆臺的。這種多人聯合造反,沒有誰會完全信任對方,都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有機會當皇帝的是你,我只是個軍閥,我為什麼要費力氣幫你?而且,對鄭經來說,一個老狐狸吳三桂是比初出茅廬的康熙更難對付的。

他為什麼沒能推翻滿清

年老,沒有野心,沒有繼承人,還沒有信得過的合作伙伴,即使有豐富的經驗強大的實力,吳三桂還是失敗了。從此華夏大地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漢人軍事力量,滿清作為外族,憑藉幾十萬人口統治漢人兩百多年,直到被西方的鴉片和大炮打開大門,那也不是漢人自己的功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