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生態茶種出經濟發展高質量

連日來,思南縣孫家壩鎮龍泉村600畝茶葉全面開採,茶農們正搶抓時機,紛紛走進茶園採摘茶青,豐收的喜悅溢滿臉龐。“我們村目前有成林茶園600畝,今年預計可產春茶4000斤、實現產值35萬元,產夏秋茶24萬斤、實現產值240萬元,人均可增收5000元。”龍泉村村委主任田華說。

孫家壩是有名的石漠化山區。近年來,該鎮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走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利用高山雲霧籠罩、日照時間長、空氣溼度大等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不僅綠了黃山,還帶富了一方百姓。

無獨有偶。群山環繞的甕溪鎮,其高海拔、大溫差的自然資源優勢,被思南縣福祿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中,大面積開發種茶,100畝黃金茶現已進入初產期,預計可採茶近5000斤,產值達500萬元。

3月底以來,在這片黃金茶基地裡,茶農們忙著採摘茶青,一個個不亦樂乎。“我們到這裡採茶,一天大概可採摘茶青3斤多點,收入100多元。”正在基地忙著採茶的民工朱榮美說。

除了將自然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依託生態茶產業的發展,思南還用好用活了東西部扶貧協作資源,讓對口幫扶之力吹糠見米,實現了幫扶效益最大化。由常熟市提供幫扶資金和技術力量,在鸚鵡溪鎮翟家壩村建成的1000多畝白茶基地,從開荒種茶到實現採摘,歷時僅花468天。

據介紹,該基地自開建以來,已支付村民工資90餘萬元,182戶村民戶均土地流轉收益1098元,兩年後全村人均收入將突破2萬元。

荒山變金山銀山,荒地變綠地寶地。在思南,更有歷史文化價值在生態茶產業中得到釋放。鸚鵡溪與張家寨兩鎮交界的萬家山,不僅做大茶葉生產基地規模,成為全省首批100個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南樣本”。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以此為基礎,思南巧打歷史文化牌,成功推出朝廷貢品“思南晏茶”品牌,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功註冊,拓寬了“思貨出山”渠道。

近年來,正是看中思南生態茶的規模、品質,英國太古集團、聯合利華立頓茶葉等一批“產加銷”一體化農業企業紛紛落戶思南。其中,太古集團正在思南加快建設首個大宗茶加工廠,並規劃以此為中心在思南打造芬利茶業中國區總部。

一二三產融合壯規模、山裡山外互動謀市場,共同鋪平了新興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的新路子。只短短几年,思南已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面積18.7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16.2萬畝,有機茶園面積0.41萬畝,投產茶園12.03萬畝;建成茶葉園區9個,茶葉專業村23個;發展茶葉企業及合作社83家,加工企業30家,企業自有註冊商標16個。輻射帶動該縣許家壩、合朋溪、鸚鵡溪等18個鄉鎮,157個村。

產業興,群眾富。如今,思南縣生態茶產業已成為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據統計,全縣目前已開採的春茶,預計產量可達3000噸,實現產值6.2億元。 (梁祖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