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餘江首批省級傳統村落,領略中華“王”級古風

高高的馬頭牆靜靜的石拱橋雕簷疊瓦 木門銅鎖人聲鼎沸處 小鋪綿長

那些傳統村落小鎮,如一縷輕音,縈繞於心,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五峰倪家的牌樓屹立路旁,氣象萬千

當清晨乳白色的霧氣籠罩著村莊,山林在輕紗中若隱若現,幾聲雞鳴狗吠劃破寧靜,群山環抱的省級傳統村落、馬荃霞山村五峰倪家已從早春的清晨中醒來。五峰倪家歷史悠久,距今已近千年歷史。經查閱家譜及縣誌記載,元末明初時代,為躲避戰亂,倪家祖先遷居在此村。家族史上人才輩出,南宋出翰林院編修1個,從宋朝以後歷代出奉化王1人,尚書右丞2人,進士16人。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俯瞰村落

記者查閱,省級傳統村落評選認定須符合以下條件:傳統建築集中連片分佈或總量超過村莊建築總量的三分之一;村落選址和格局具有傳統特色和地方代表性且保存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活態傳承。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村中古樹星羅棋佈

五峰倪傢俱備以上要素,2017年秋,五峰倪家因此上榜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青磚黛瓦,簷角飛翹

村裡古代有書院,幾百年學風傳承。村子佈局科學,背倚青山,前走有方塘,村子居高南陽望,可見青山連綿。村裡古時有塔,建國後拆毀。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村中的千年古井

村後有雪峰洞,歷史悠遠,紅色革命時期,邵式平領導的紅十軍戰士在戰鬥中曾在洞中藏身。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建築極具明清贛派特色

今天村內大多為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民宅,還有少量宗祠,青磚黛瓦,簷角飛翹,極具明清贛派特色。村裡千年以上的古樹星羅棋佈,青石板小巷錯落有致,小溪潺潺,環村流過。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淅淅瀝瀝的晨雨中,幾位撐傘的行人走在長滿青苔的古道上,“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幅畫面更給村子帶來一股煙雨江南的文藝氣息。

村內的古樹、古屋、古橋、古井……已然古樸,另一件村裡的民間收藏“中華硯王—唐代巨硯”更為村裡平添厚重的翰墨風情。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中華硯王—--唐代巨硯

《餘江縣志》記載:1982年11月,餘江縣文物普查隊在該縣馬荃鄉霞山村五峰倪家村小組倪仁善同志家裡,發現了家傳的唐代巨硯。巨硯長77釐米、上端寬54釐米、下端寬60.5釐米、厚16釐米,底窄面闊,近似橢圓盆形,重100餘公斤,堪稱中華硯王。題刻銘有“因觀唐相國房公硯題刻,摩挲久之。”從中可看出此硯臺為唐代相國房玄齡的遺物。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筆劃清秀剛勁

老組長倪長善家裡,珍藏著這件流傳了千年的倪家寶貝。據倪組長介紹,宋末元初年間的倪家先祖倪鏜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在餘江創立錦江書院、為桑梓造就大批人才時,這款寶硯隨倪鏜在書院度過了幾許春秋。後來倪鏜將硯臺帶回族中,倪家世代保存至今。最近的幾十年由村小組長承擔了代為保管的責任,組長每換一屆,硯臺就要搬一次家。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巨硯現任珍藏人倪長善老組長

收藏恆久遠,一寶永流傳。

硯面邊沿及硯臺四側有宋、元時期的題刻十七條,刻下了47人的名字。字體大小不一,楷書隸書兼有,筆劃清秀剛勁。題刻的人名有官員有書生,題刻的地點有寺廟有書院……也刻下了因緣際會時,倪鏜得此寶物的時間地點。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長滿青苔的一隅,巨硯在此沉寂了很多年

每一場相逢與獲得,都是一場緣分;每一條題刻,在無聲地敘說著漫長的兜兜轉轉間,一個個有緣人與硯臺邂逅的故事。千年之後,這款寶硯已是黑中泛青,墨色生光,蘊含的文雅氣質和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瀰漫開來,氣韻精妙而生動。至於硯臺是如何經歷唐朝宋朝,從房相國之手傳至元初的倪鏜,倪家人說得繪聲繪色:有說是唐代時,房家贈與倪家後,倪家世代傳承;有說是倪鏜創辦錦江書院有功,朝廷賞賜。實際如何,暫無發現確鑿記載,這些傳說也為巨硯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穿過硯臺的墨韻眺望村莊,這座歷經千年風霜的村落依然秀美如初。即使再“古”,都是人們原本生活的地方;再珍貴的“古蹟”,也是人們原本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村內青石板小路縱橫交錯

走进余江首批省级传统村落,领略中华“王”级古风

村邊的板栗樹成林

國內如今有很多古村落,古得很“新”,有新店鋪,新特產,甚至新的“古蹟”。五峰倪家不是。這裡沒有標明特產的商品,沒有專門迎接遊客的人員,沒有各種給人“旅遊景區”的印象。這裡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五峰倪家依然純粹。(記者 陳建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