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伴隨著上海車展進入倒計時,汽車頭條App聯手經濟觀察報發佈的"造車新勢力靠譜指數"大排名第六次榜單新鮮出爐。

從2017年年末造車新勢力搶跑量產切入,到跨入2019年經歷著淘汰退場的重重壓力,造車新勢力靠譜指數榜單見證了造車新勢力企業將PPT付諸於實踐的造車進程,見證了造車新勢力車企大佬們從"口吐狂言"到"若有所思",更見證了造車新勢力們艱難轉身的背影。

在過去幾年的發展中,生產資質是伴隨造車新勢力發展始終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也是汽車頭條APP靠譜指數榜單衡量一家造車新勢力企業是否靠譜的重要指標。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8年末,發改委和工信部先後發文,專門針對生產資質和造車准入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提出了獲得生產資質的新的生態法則。

至此,汽車圈也掀起了一股至上而下地系統地審視新能源生產資質風潮,而資質圍城內外的新勢力企業也第一次被放在同等的位置,平等對待。

資質的"皇冠"落下

政策對資質准入標準的重新審視,是造車新勢力企業發展的時代產物。在造車新勢力企業"野蠻生長"的2015年前後,為了為新能源市場引入鯰魚型企業,倒逼中國新能源產業飛速發展,發改委設立了生產資質門檻。

從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眾獲得最後一張生產資質,短短14個月時間,發改委共發放15張新能源牌照。

發改委對新能源乘用車資質的發放速度足以見其渴望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初心。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十五家獲批牌照的企業中,除了幾家有傳統汽車廠商背書的企業外,其餘企業鮮有造車動作,甚至有些企業從拿到資質後便不再發聲,淪為"殭屍企業"。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作為中國"造車狂人"的李書福曾在2018智能汽車國際研討會上,就炮轟這些有資質卻沒有實力的"殭屍企業":"有些企業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卻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而是藉著‘資質’四處找投資;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卻得不到生產資質。"

一時間,關於"騙資質"的質疑聲在業內此起彼伏。在外界的質疑之下,通過申請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通道被長期關停。

在漫長而焦急的等待中,資質新政終於在2018年末正式出臺。新政一改此前對資質的嚴格卡位,轉而支持如今在造車新勢力企業中流行的代工模式。與此同時,對通過正常申請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企業也設立了新的要求。

資質政策的轉變,讓一直站在圍城之外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們豁然開朗,相對而言,此前曾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企業的光芒更加黯淡。

背靠大樹也不好乘涼

從第六期造車新勢力靠譜指數排名來看,威馬、蔚來、小鵬依然牢牢佔據前三名,而他們均是沒有通過申請渠道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此外,進入靠譜榜單的前十三名中,也僅有云度、前途、合眾曾獲得過新能源生產資質,大部分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企業均沒有出現在榜單之中。

這也再一次印證了曾經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企業逐漸被邊緣化。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的"香餑餑"企業走到"不入流"的地步呢?

在汽車頭條APP看來,這是由於獲得資質企業自身的內因以及其他造車新勢力企業的外因共同造成的。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眾所周知,造車是一項資金投入極大、產業鏈極長,對拉動就業、地方GDP貢獻有著極大的助力。而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參與到新能源產業之中成為一個主流的選擇。

因而,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新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此外,地方政府還在資金支持、政策優惠、政府關係等方面為造車新勢力企業打開綠燈。

坐擁地方政府的全方位的戰略支持,造車新勢力企業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猶如"探囊取物",這也成為它們後續發展無力的導火索。而由於造車進展的停滯,這些曾經的"佼佼者"還被扣上了圈地騙資質的狼狽名聲。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拼實力才是硬道理

相比於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獲得資質的造車新勢力企業,那些沒有資質的企業只能像沒有雨傘的孩子奮力奔跑,想盡各種方法實現量產。

以蔚來、小鵬為首的造車新勢力企業選擇通過代工的方式儘快實現量產,而威馬、拜騰等造車新勢力企業則選擇通過收購資質的方式獲得"準生證"。

除了在資質問題上下苦功夫,這些資質圍城外的造車新勢力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來證實自己的造車實力,獲取市場的支持。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其中,融資能力是驗證一家造車新勢力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而在2017年末、2018年年初期間,小鵬、蔚來、威馬等當前發展較好的造車新勢力企業不斷傳來融資成功的聲音。

此外,為了兌現"顛覆傳統車企"的諾言,這些造車新勢力企業還各出奇招,試圖構建一套新的生態體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蔚來對用戶體驗滿意的重視,無論是線下體驗店的建設還是車主用車服務的提供,均打破了原有傳統車企的服務模式。

如今,資質政策轉變後,這些曾經被擋在門外的造車新勢力企業更是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工信部頒佈的《辦法》中明確表示鼓勵代工,再對提出兩年三萬銷量或銷售額大於30億元的新要求,兩項政策前後配合,為急需造車資質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們開闢了一條獲得資質的新道路。


逃不掉的資質“魔咒”:有資質的企業為何被邊緣化?


這意味著進入已經進入交付階段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即便不通過申請的方式,也能夠名正言順地進駐到新能源市場當中。

一方面是搶佔先機優先獲得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停滯不前,一方面是沒有資質的企業奮力追趕,這一靜一動之間造就了當前造車新勢力行業如今的局面——有資質的企業越來越被邊緣化,面臨被清退的局面。

特別是在資質新政頒佈後,曾經僅有的優勢被剝奪,站在資質對立面的兩大陣營差異更加凸顯。如今,造車新勢力企業已經進入市場化交付的白熱化階段,殭屍企業的退場勢必加速,更多的關注和時間無疑將留給突圍而出的頭部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