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老人 不平凡的一生

家住迎江區長風鄉元橋村的張復志是一位94歲高齡、66年黨齡的老黨員,更是一位從戰場上歸來的軍人,曾參加過渡江戰役和解放西南的戰役。

4月2日,記者來到了張復志老人家。今年已經94歲的張復志, 一頭花白的銀髮,一雙目光炯炯的眼睛……雖然即將跨越一個世紀的磨礪,但老人精神矍鑠,讓人很難把他與94歲的高齡聯繫在一起。

看到有人來訪,老人熱情地招呼大家落座、喝茶。在採訪的間隙,老人獻寶似的把珍藏多年的勳章、復員證等擺放在記者面前,這些充滿特殊記憶的物品,記述著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在血與火的淬鍊中成長起來

張復志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復員軍人證明書”。證明書寫有“張復志同志系安徽省懷寧縣長風公社人,於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在0060部隊炮兵營任排長職務,現為加強國家建設,准予復員。”這張加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紅章的“復員軍人證明書”,被他看作是自己軍旅生涯的見證,一直保存至今。

而當回憶起當年的戰鬥歲月時,傷感、懷念便浮上他的臉龐,他的聲音也略微低了下去。他娓娓地訴說著,似乎一切就發生在不久前。

張復志說,1949年,他聽說人民解放軍要來家鄉徵兵了,滿懷著對軍旅生活的熱愛,報效祖國的憧憬,就果斷去報了名,穿上了軍裝。隨即投入激烈的戰鬥,在血與火的淬鍊中迅速成長起來。

最讓張復志記憶猶新的是渡江戰役。“打渡江戰役,炮彈子彈都在頭頂上飛。好多戰友昨天還在一起共同生活,一瞬間,都犧牲了。”張復志說,“那時候所有的戰友沒有一個人退縮,都在奮勇殺敵,哪怕是犧牲自己,也要戰鬥。因為我們是為了人民,為了和平。有時候經常會想起犧牲的戰友,渾身是血,還死死地扣著扳機……”回想起那場戰鬥,想起犧牲的戰友,張復志滿眼盡是淚花。

在喊殺聲中,戰鬥勝利了。經戰友的提醒,張復志才發現自己身上多處掛彩了。在他眼裡,這些根本就算不上什麼,自己究竟受過多少傷都記不清了。說起自己命懸一線的經歷,張復志擺擺手說:“那個年代,誰沒受過傷,輕傷不下火線啊!”相比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他覺得能活下來已經非常幸運。

脫下軍裝後積極投身家鄉建設

經歷渡江戰役後,張復志又參加瞭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其間,中過暑、受過傷……各種滋味,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

說起以前的從軍經歷,老人說:“打仗的時候非常艱苦,缺水缺糧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老百姓對我們好啊,在我們途經的路口,提供水給我們解渴;夜裡露水重,怕我們著涼,就早早地為我們鋪上一層草蓆,看著老百姓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更有動力剿滅敵人,不辜負老百姓對我們的信任。”

1957年,歷經烽火洗禮的廣袤土地百廢待興,張復志從部隊復員後,脫下軍裝,回到了家鄉,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建設中,在鋼鐵廠當起了工人。1963年為響應上級號召,張復志又下鄉做起了農民。無論在任何崗位,張復志依舊保持著軍人的風範,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從不把自己過去的經歷當成資本。

在他的影響下,1982年,大兒子張啟平追隨父親足跡,投身軍旅。然而意外降臨,1985年7月20日,張啟平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不幸犧牲。

大兒子犧牲時,張復志60歲。在得知大兒子犧牲了的消息後,張復志不哭不鬧,安靜得讓人十分心疼,其老伴王金蘭悲傷到喘不過氣。

再回首 這輩子沒白活

提起大哥,老人的小兒子—今年47歲的張啟庭說,“大哥是父親引以為傲的長子,比我大8歲,也是家裡的頂樑柱,我那時只有十三歲,大哥的犧牲讓家裡氣氛很是壓抑。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失去了大兒子後,老伴王金蘭一想起來就是淚流滿面,特別是每年到清明節的時候,總會一個人暗暗流淚。

“去年,有一天我走進裡屋,一看我母親正在抹眼淚,就猛然想起,大哥的生日快到了,母親又想大哥了!”張啟庭告訴記者,“父親則不太願意表露情感,只是說既然當了兵,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家裡人應該為他感到驕傲。”

經歷過大半個世紀的風浪坎坷後,如今雖然已到鮐背之年,張復志依舊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每天早上五點就會起床鍛鍊身體。“現在的身體底子全靠打仗那會的行軍鍛鍊,那段經歷,讓我受益終生。”張復志說。

提起現在的生活,老人說,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要活好在世的每一天,和犧牲的先烈相比,我很知足!他一直教育子女要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直到現在後輩還是幾家人聚居在一起。採訪到最後,老人樂觀地笑說:“再回首,這輩子沒白活!”(記者 柯慧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