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既然用这个题目,我肯定是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聪明的读者,否则就没法“经验之谈”了。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经验的读者,曾经读过无数的盗版书、鸡汤,也曾省吃俭用,买过很多严肃大部头,放在老家的书柜上一个字没读过,还花过时间对比过亚马逊、京东和当当三大平台双十一100本书的价格…..总之,浪费过很多时间,也收获过很多。

因此,今天冒充一下“老司机”,写下作为一个资深读者的经验。

我理解的读者,应该是学习者和体验者的组合,而不是字典里“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因为阅读的本质,应该是“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认知!”那么,一个聪明的读者,应该不局限于书本(尽管书本依然是读者的重要达到目的工具),因为,“行万里路”、“与人交流”、“观察事物”等,也是一种阅读。

这样,我们谈论知识付费时代的聪明读者,就清晰多了。

在没有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谈论的阅读,大多数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但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重构了“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认知”的方式,不能说它完全覆盖传统的阅读,但的确大大补充了传统的阅读,正如电子商务,无法取代线下购物体验,但却和线下互为补充一样。

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形式和体验变得更加丰富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还是现在的知识付费,都离不开内容,以我的观察,知识付费的内容一般有两个特点:

1、增加了图文、音频和视频体验:传统的内容,几乎都是文字,有些也有图文,但几乎没有视频和音频。但我们现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的知识付费,都是音频或者视频。音频解放了眼睛,让耳朵来参与阅读,自己得以休息;视频则是用可视化的形式,让眼睛和耳朵,更为直观的接触知识。声音和图像,解决了几万年来人们对文字的疲惫问题,使得阅读娱乐化。

2、总结翻译得很好,普通人能理解: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其实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口语化翻译和总结。以北大老师薛兆丰在得到上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为例,讲的内容其实跟一般的大学老师差不多,但是,由于薛兆丰老师总结能力和口才特别好,把经济学讲得胡灵活现,很多人都喜欢听,最关键是,整个系列的课程,没有出现几条公式。

而我们在大学里学过《宏观经济学》和《微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繁琐刻板的教材,学起来非常吃力。即使后来《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出版了,以文字的形式面向读者,依然是一部很易读的作品,这是它火爆的关键。

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知识不应该看起来那么复杂、那么繁琐、那么无可企及,老师的作用就是作为知识的总结和翻译工作,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就能学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不是要浪费时间反复研读,也理解不出个所以然来。知识付费,让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很多基础不好的人,理解能力差的人,缺乏耐心的人,也能轻松获得知识。

时间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内容形式是一方面,知识付费在效率上,也是传统阅读望尘莫及的。

1、时间利用率的提高:试想一下,没有知识付费之前,一个年轻人,在阴冷的出租屋里,就算手里有大量书,也很难读的进去,因为,读书真的需要一个完全投入的环境,但是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再说一个场景,如果你在地铁公交,有位置坐的时候当然可以看书,但没有位置坐的时候,你基本看不进去,因为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但到了知识付费时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听,也可以看视频,无论你是在哪里,只要能腾出耳朵,就可以听书了,碎片化的时间,被大大的利用上了。

2、内容使用价值的效率提高:有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我们也发下,知识付费的内容,本身也在压缩时间。很多功利性的图书,如果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的话,一般要1到2天全天在看才行。但如果被拆解成音频,可能只需要听一个小时,就能掌握整本书的要领。另外,写成书的内容,一般都是沉淀比较久的,而做成知识付费的内容,很多是鲜活的经验,新鲜出炉,听了直接可以用上,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知识付费,使得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对读者来说,效率得以几何级的提高,最终促使年轻人认知爆炸,打破了老一辈传统长者的知识垄断,话语权也颠倒过来。朋友圈里长辈被吐槽分不清谣言等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知识付费的弊端

当然,也不能说知识付费没有弊端。电商刚刚起来的时候,淘宝店里各种假货,数不胜数,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电商就是假货交易。但事实证明,电商的货物,会越来越好。同样的道理,知识付费也一样,在初始阶段,也鱼龙混杂,什么内容都有。

所以即使在知识付费时代,也要跟传统的阅读一样,需要一双辨别的眼睛,否则浪费了金钱的同时,也浪费了时间。现在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一般都有体验和老师的详细介绍,可以综合来判断再买。

转正题,聪明的读者如何安排阅读结构

前面花了大篇幅的内容来讲知识付费,是因为传统的阅读,依然是占主导,但很多板块,已经被知识付费攻破。所以,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买书读书了。我的理解,聪明的读者,应该懂得分类。

因为,书有两种,

一种是享受性阅读的书,一种是功利性阅读的书。

所谓享受性阅读的书: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史哲等,这类书相对是偏严肃的,也是真正沉淀人类文化的。这种书,最好是买来纸质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点一杯咖啡,慢慢的品味里面故事的跌荡,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风格。举个例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你看完了之后可能也只是总结那是一个小镇家族的故事,但你无法拆解这本书,你需要一页一页的翻看,感受里面的情节和细节,否则百读了。享受性阅读的书,是无法做成知识付费优质内容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文类的作家,很反对知识付费,说读书应该读实体书,因为他们平时读的书都是文史哲。

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所谓功利性阅读的书:就是有一个明确目的的,读完了你能知道一个概念,比如《低欲望社会》;能提高认知,比如《拆掉思维的墙》;能听到一些观点,比如《未来简史》…..这些书,其实特别适合被拆成知识付费内容,而我们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内容,都是这一类。最为典型的是范登读书的内容,直接就是拆书,里面200多本拆下来的书,每一本只需要听一个小时就能了解里面的知识点。而再看得到、知乎等平台,基本每一门课,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所以,功利性很强。

每一个读者,一生都脱离不了享受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

在知识付费还没流行之前,我个人的买书经验是,喜欢的都买,无论是享受性阅读的书,还是功利性阅读的书。直到去年,我买了50本功利性阅读的书,买回来之后,我发现我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至少得一年的时间,在规模性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功利性阅读,其实可以通过跳读的方式,把要点和概念了解透就行,真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因为你不是为了欣赏里面的文字有多美,而是找到里面的思想和经验。

知识付费时代下,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与此同时,我在无意之间体验了个某知识付费类的读书节目,发现大部分的功利性的图书,这个知识付费平头都有,他们已经拆解成一个小时的音频。也就是说,我花了三千多块买的这批书,其实我只需要花几百块开通某个读书会的VIP,就可以在两个月内听完这50本书,其中对这本书的印象跟读实物的书没有什么区别。

受到这个启发,凡是功利性的图书,我基本都不买了,除非特别重要,否则都不买了,因为樊登读书会、得到、知乎等地方,以及有大量的功利性拆解版的图书,我只需要花一点小钱,就能迅速学到里面的要点,真没必要浪费这么多钱和时间在功利性阅读上面了。

然后剩下的钱,就拿来买享受性的图书,因为这一类都是以经典人文图书为主,特别适合收藏,祖宗十九代都可以读,至少在你这一代,你可以慢慢品味,而且,就算你一时读不完,享受类的图书,也适合摆在家里,显得特别文艺。

所以我现在一半的钱和时间,都花费在知识付费平台上,把想要学的功利性的知识点学了;另一半的钱和时间,都是拿来买经典文史哲,有空就在家里,在咖啡馆,慢慢咀嚼。这种结构,有快餐,也有营养餐,配合适中,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和幸福度。

这就是我理解的知识付费时代下的阅读结构分配,希望这个经验能帮到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