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銷售“貓膩多”謹防各種“潛規則”

(記者 張愛麗)4S店曾一度是品質、服務和誠信的代名詞,然而現在卻陷阱密佈。近年,記者不斷接到車友投訴,稱一些4S店“宰客”毫不手軟。那麼,汽車消費市場究竟存在哪些潛規則?大家又該如何預防?

優惠價”和“裸車價”

購車時,不少經銷商慣用的手段為:打出許多“優惠價”“包牌價”“促銷價”等虛價,讓人一頭霧水。有時所謂“促銷價”費用會比車廠指導價格還要貴。

便宜車變成庫存車

有個別經銷商推出一款很便宜的車,明顯低於市場上的平均價格。此時,不要貪便宜,要多長個心眼。這些車大多為庫存車、二次售車、來歷不明的車,雖然便宜,但品質難以保證,以後的維權也很艱難。

舊車當新車賣

有汽車經銷商會將使用過的車當做新的商品車來賣,並把里程錶、傳感器拔掉,使里程錶失靈來確保零公里。

虛張聲勢 加價提車

加價提車是比較常見的現象,這類車多為新車或熱門車型。遇此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跑幾家經銷商詢價。可以去位置偏遠的店面,一般這樣的經銷商會提供不錯的價格,而且現車相對充裕。另外,在購車前最好選擇一個備選車型,若心儀車型需要加價提車,備選車型也可提上議程。

“定金”和“訂金”

購車需交付訂金已成為汽車消費規則。時常有人在商品交易中將“定金”和“訂金”的含意和用途混淆,致使交易中未達到其預期效果併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如果我們購車時簽署的是“訂金”合同,若合同終止,消費者可以收回訂金退款;而“定金”具有法力效益,需要支付違約金,甚至無法返還定金。

優惠禮包水分大

為吸引顧客,經銷商往往會口頭承諾可贈送顧客多少禮品,而真正買單時,卻又暗中加價,反悔當初所承諾的應該是“贈送”。另外,贈品以次充好的現象也極為普遍,比如品質較差的地膠、車膜充數等等。

捆綁銷售車險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車輛時會遇到“購車必須在4S店購買車輛保險”的情況。其實,這些捆綁行為都不合法。4S店強制要求消費者購買保險,涉嫌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消費者完全有理由拒絕。

汽車金融迷人眼

金融服務費是辦理貸款時都會收取的,一般也叫手續費,是4S店收取的,也是4S店賺取的費用一部分。由於全款購車的利潤及銷售提成沒有辦分期貸款購車的利潤高,所以客戶購車時4S店基本都會推薦做分期。一些分期業務儘管看似利率合規,但加上所謂的服務費等各種費用後其實遠遠超過了最高法院對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